“通货膨胀”考验中国的承受力

时间:2022-10-29 08:04:43

“通货膨胀”考验中国的承受力

2007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一路上扬。年初的时候,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把3%作为CPI上涨的“警戒线”。谁也没有想到,全年12个月中竟有10个月的CPI在“警戒线”之上,甚至高出1倍以上;而且,上行的势头似乎还在继续……2007年之前,知道“CPI”的中国人不多:但2007年过后,不知道“CPI”的中国人肯定不多了。

CPI上涨多少算是“通货膨胀”,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既然央行把“警戒线”定在3%,至少说明这个标准是有相当公认度的。一年时间,物价就上涨了3%,货币就贬值了3%,也确实不正常。如果说3%还不算,那么4%、5%、6%甚至7%呢?

“十个经济学家就有11个主意”。不管什么问题,经济学家们的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在中国是否已经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有人认为还没有“严重通胀”或“全面通胀”。而否定者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只是“结构性上涨”,“核心CPI”的上涨幅度并不大。

但我认为,中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而且已经比较明显――不承认这一点,绝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几个月来,经济学家们都在苦苦地探寻这个源头,但也是各有各的说法。不过,综合起来,无外乎几个方面成本的推动;需求的拉动;流动性过剩等。应该说,这一轮通货膨胀发轫,是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流动性过剩可能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

或许有人要问,央行为什么要印那么多的钞票呢?减少一些货币供应量不就行了吗?问题就在这里。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央行额外发行了10多万亿元的人民币。而且,随着外贸顺差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还在高速增长。央行一方面在回收过剩的人民币,一方面又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础货币。

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多了,物价必然上涨。2007年,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都在大幅上涨,在深圳等城市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除了房价,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也是争先恐后,猪肉、蔬菜、食用油……可以说是涨声一片。

怎样遏制“通货膨胀”

物价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货膨胀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家庭。政府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货币手段方面,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频率之高,前所未有。利率的提高,有利于吸收社会上的流动性;而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把银行吸收的存款更多地冻结起来,减少银行的信贷投放量,这也是为了减少社会上的流动性。经过十次提高之后,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3.5%,创下了历史新高。在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连续实行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改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重大转变显然是为了遏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向过热。

财税政策方面,2007年,国家将利息税从原来的20%调整到5%,相当于取消了这种税种。这一政策对银行回笼社会上的流动资金显然是相当有利的。除此之外,2007年财政部还决定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其2000亿元特别国债将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向社会公开发行。这对缓解过多的流动性,也是有利的。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各种行政手段干预物价。为了稳定物价,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公共服务价格、资源能源价格原则上都不得上调,各地的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也都加强了物价的监管。南京市政府对该市的房地产市场实行政府指导价,兰州市政府甚至直接对牛肉面进行限价;成都等地的物价部门也都跃跃欲试……很多地方的政府采取措施,打击捂盘惜售、哄抬物价、合谋涨价、操纵市场价格。在这一次价格整治中,行业协会被卷入了漩涡的中心。由于中国方便面协会几次召集方便面企业开会协调价格并作出了同时涨价的决定,所以招来了“价格联盟”、“价格串通”等质疑和批评,甚至被指违法。事情发展到今年, 《国务院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于1月13日起施行。这一《处罚决定》规定,对串通涨价、哄抬物价以及行业协会组织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可处以百万罚款。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物价的决心越来越坚决、力度也越来越大。

除货币手段、财税手段、行政手段之外,政府还想方设法增加供应,从而运用市场机制平抑价格。一方面,各地政府适时动用国家的猪肉储备,缓解猪肉供应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加大对养猪的补贴,调动饲养生猪的积极性。

不过,上述的有些政策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比如随意扩大政府指导价范围,对牛肉面等市场化产品直接进行限价等行政行为确实疑似过度干预市场。尤其是对行业协会的直接干涉,不仅不符合国际惯例,而且有把行业协会作为“替罪羊”之嫌。因为协调价格是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之一,世界各地的行业协会莫不如此,中国的行业协会也不例外。此前,中国的行业协会也曾多次协调价格,包括涨价。在政府的压力下,中国方便面协会最后公开作了检讨,但它们显然很不服气。道歉后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就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其实,这种行政干预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最多也就是表明了政府稳定物价的决定而已。所谓“打击捂盘惜售”,一直“光打雷,不下雨”,兰州等地的限价措施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其实,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问题,关键还在于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只要央行不再强制收购所有的外汇,就不必投放那么多额外的基础货币,这就关闭了流动性泛滥的源头。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央行又在制造更多的流动性,而且制造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如此这般,通货膨胀怎么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呢?

如何面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就像是一种没有特效药的传染病”。这个车轮一旦启动,就不会一下子停下来,甚至在踩了刹车以后,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加速度――目前就是这种态势。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这种态势都不会截然而止。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平抑物价;另一方面则是尽力减轻通货膨胀对民生的影响。遏制物价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而影响居民生活却是眼前的事儿。因此,缓解物价上涨对民生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是更加紧迫的一件事儿。

中央一再强调,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而现在的通货膨胀可能就正在考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通货膨胀对高收入者及其家庭的影响很小,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家庭。只要加大对低收入和生活困难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就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通货膨胀对民生的影响。因此,首先应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等提高救助水平,比如提高低保标准,向困难家庭发放物价补贴,这是直接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负面影响的一种办法。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物价的监督,当然,这不是让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价格,而主要是加强物价方面的执法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至少政府应该保证政府定价目录内的商品不在这个节骨眼上火上浇油。

同时,公众也应该对通货膨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们必须明白,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物价的逐步上涨是正常现象,通货膨胀也是不可避免的。且不说通货膨胀在世界上很常见,即使是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也已经发生过两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前后,第二次是1994年~1995年。1988年7月,中国统计局公布的CPI涨幅高达19.3%!

其实,通货膨胀也不完全都是坏事:适度的通货膨胀有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国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对民生的影响而言,通货膨胀也不是只有害而没有利。由于通货膨胀促进投资,因而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薪酬水平。通货膨胀就是因为钱太多了,那些超额投放的货币就相当于原来的“蛋糕”扩大了或者出现了新的“蛋糕”,这对大家来说都是机会。如果你在新“蛋糕”中抢到的份额高于通货膨胀的幅度,那么你就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因此,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中,赚钱相对容易一些,只不过物价上涨是显性的而赚钱难度降低是隐性的以致于绝大多数人感觉不到而已。当然,机会往往是不均等的,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另当别论。

通货膨胀还将继续,政府和公众都必须学会面对。

上一篇:看错美元必定看错通胀 下一篇:通胀形势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