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

时间:2022-10-29 07:31:48

托妮・莫里森作为一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在美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名气,托妮・莫里森从一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彰显出非凡的创造力及独特的创作风格,《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也可以算是一部代表作,自出版之后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从1970年开始,莫里森一共创作了八部小说,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在文学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对黑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展示比较丰富,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是一块里程碑。她的作品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即在白人社会中,黑人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和生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所罗门之歌》与莫里森的其他作品不同,这部作品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个小孩的心灵成长以及自我发现和自我回归的过程,虽然是以黑人男性作为写作的切入点,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黑人女性仍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这个黑人男性成长过程的一种描述也是通过男女之间的两性冲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通过对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念,即女性与自然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相比男性而言,这种亲近的程度更深一些,只有对黑人女性具有足够多的关爱和理解,黑人男性也才能够从自然中获得力量和智慧,在两性关系中发展形成一种和谐的局面。一、 《所罗门之歌》的概述以及

重要女性形象的阐述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从出版开始就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被公认为是一部十分典型的讲述黑人成长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男性――奶娃,从一出生开始,他就受到了外界的庇护和特别的优待,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外界的宠爱,使其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人。他的身上比较缺乏同情心,而且一直将自己与其他的美国黑人隔离开,他甚至厌恶与他一样流淌着黑人血液的美国黑人。但他最后还是发现了自己的家族历史,这改变了他的生活,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目标,对于他而言,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在改变的过程中,他的性格虽然有所改变,但还是有一些缺陷,他的改变在同情心上有所体现,他开始变得会关心人。整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男性,但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莫里森依旧没有放弃对女性的描写,在奶娃身边打转的是各种各样的女性,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思想和命运方面,这些黑人女性都是与众不同的,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权利,更谈不上有什么财产,但是她们为奶娃的成长提供了帮助,在奶娃寻根的过程中,她们也是不可忽视的角色,为奶娃的行动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在这些黑人女性中有两个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奶娃的母亲露丝,一个是奶娃的姑姑彼拉多。她们本身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在奶娃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时,可以对这两个角色进行剖析。

奶娃的母亲露丝是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一个代表,她的生活是依附于男人的,是传统的男权社会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女性,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地位和独立的人格。婚前,她的生活是依附于自己的父亲,婚后,其生活是依附在自己的丈夫身上。“事实上医生对他的了解是很多的,而且对这个高个子年轻人的感谢心情是超过了他允许自己表露出来的情感的。他虽然很疼爱他的独生女,自从他的妻子去世以后她在家里也很有帮助,但是在那些日子里他被她对他所倾注的爱磨损了。” 可以看到,露丝的父亲对于女儿这种过分的依赖是有些反感的,露丝最后嫁人之后,对她的父亲而言,更是一种解脱。对于露丝的丈夫梅肯来说,他娶露丝为妻也是因为露丝的父亲,他希望可以借助岳父的声望来提升自己的名声,所以他对露丝是没有爱的,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即使是嫁给了梅肯,但露丝依旧没有放弃对父亲的依赖和思念,她会在夜间外出,去父亲的坟上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露丝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中,她自然是痛苦的,即使过着屈辱的生活,她也没有想到去改变,所以,她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像行尸走肉一样。夫妻之间貌合神离,露丝善意的提醒也会被骂,这些都是露丝这个典型的黑人形象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个人就是奶娃的姑姑彼拉多。她的父亲给她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翻阅《圣经》的过程中随意看到的,即使这个名字在《圣经》中是杀害耶稣的凶手的名字,但他最终还是给女儿取了这个名字。彼拉多是一个善良的人,在没有男人的家庭中生活,她自己活得反而更加幸福,她是一个与露丝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虽然过得有些贫穷,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独立与坚强,她没有依赖于任何人,很多人都说她是黑人女性的代表,也是黑人文化的一种代言。莫里森在小说中对彼拉多的能力、坚持以及无限的爱等多方面的描述其实都是源于美国黑人文化传统。彼拉多的身体上有一定的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生活,她是一个自信、乐观、坚强的人,相比于有的白人而言,她更加健全,她甚至像一个男人一样强壮能干,照顾自己的生活,所以,彼拉多可以说是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和典型的人物,她是莫里森想要描述的那一类坚强的、正面的、为自己而活的带有女性觉醒意识的美国黑人。

二、女性主义视角对《所罗门之歌》的解读

(一)女性与自然的亲近

《所罗门之歌》描述了一个男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长大之后的一段寻根之旅。在小说中也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亲近。女性与自然的亲近,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讲,这两者都是哺育者,这在小说中的很多女性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老黑人瑟丝,她虽然不是一个主要的人物,对她的描述也不多,但是她出场的时间很关键,她是一位勇敢的黑人女性,而且极富正义感,瑟丝为彼拉多接生,而且冒着生命危险把梅肯和彼拉多藏在白人家中,还细致入微地照顾他们,这就是她与生俱来的母性的体现,与自然界一样,都是哺育者的本性使然,自然是世间最伟大的哺育者。莫里森将瑟丝身上所体现的那种美德幻化在无私的奉献以及像母亲一样的关爱中。

彼拉多也是另外一位重要的哺育者,当梅肯看到妻子露丝裸身坐在已经去世的父亲身边并且亲吻父亲的遗体时,他认为妻子和岳父之间有的关系,但那其实只是露丝对父亲的一种依赖和思念,于是梅肯不愿再与妻子同床共枕。彼拉多得知露丝的处境之后,想帮助她怀上孩子,最终利用武术帮助露丝怀上了孩子。对于女性生育的问题,莫里森跳出了传统的自然和文化的框架,那种传统的框架更愿意将女性的身体看做是一种生育的工具,可以说,这种理论框架是对女性权利的一种剥夺,剥夺了女性的主体性,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就跳出了传统的框架,她将露丝的怀孕看成是一种主体性的实现。露丝需要一个孩子来维系和丈夫之间的感情,因此,怀孕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取得胜利的途径。这部分的描写对露丝的传统形象是一种颠覆。而梅肯想让露丝流产,露丝忍受着一切的痛苦只是希望能将孩子生下来,彼拉多帮助她保住了肚子里的孩子,这也是一种姐妹情谊的体现,是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男性抗争的一种过程的体现。

(二) 奶娃的证悟

《所罗门之歌》中有一幕描写的是奶娃和他的同伴到树林打猎的场景,这是第一次描述奶娃思想转变的过程,奶娃被男性同伴说服了去打猎,但是在打猎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狩到猎,而且还迷了路,卷入了一场与当地人的格斗之中。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寻金之旅,在荒野中,他开始反思自己性格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对父母的不理解、对黑人的一种隔离等。在反思的过程中,他褪去了往日的那种优越感,他顿悟了,领悟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对立的关系。眼前的挫折使奶娃意识到,在生物圈中,自己或许还不如动物聪明,在对狗的那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奶娃在反思和领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自然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正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主旨。作者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生态的国度,替代了西方文明。语言出现之前,这个国度中的人和自然是在进行交流的,那时候有一种语言,人和动物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三、结 语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男性角色为主人公的小说,虽然是以男性作为主要的人物形象,但在男性的成长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莫里森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描述,展现了黑人女性勇于改变自我去争取独立的意识,虽然这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是来自不同的阶级,但是她们之间的感情却将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奶娃在成长、寻根的过程中都受到女性的影响,正是女性的奉献才造就了奶娃的自我回归和新生。

[参考文献]

[1] 郝俊杰.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 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

[作者简介]

朱卫敏(1978―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红玫瑰·白玫瑰 下一篇:《宠儿》中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