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10-29 07:04:34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是人类进步的阳光大道,是财富创造的重要因素。生物教师如何上好一堂生物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同仁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这里我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教师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一、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情景

1.增强生物课堂的兴趣。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为重“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景的又一个重要目的。怎样创设问题情景呢?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即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作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创新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就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具体地说,要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参与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1.结构材料的特点。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学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材料自身能体现某些规律或通过材料间的互相作用能揭示某种现象的物品。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结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材料要符合科学原理,能揭示科学规律、规范;②指向性:材料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材料与问题有关系,突出研究内容;③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④安全性:材料使用必须保证不出危险,确保人身安全;⑤简易性:材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易操作;⑥稳定性:材料从准备到使用时要保持性能不变化,确保实验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六性”材料,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从而获得知识。

2.教师要提供适时、充足的结构材料。

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前提。教师作为有结构的提供者,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提供材料。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带,因为取自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从而会少几分神秘感,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一是数量足够,保证学生能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二是材料能保证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而适时提供材料是教师调控步骤的需要。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一种有目的的研究过程。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导演,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1.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后,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寻找问题答案。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进度、情绪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度,及时调控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不时地给学生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进一步研究。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实验中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根据实验材料让学生继续探究“温度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还有那些因素能对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

2.引导学生研讨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或简单的现象分析,提出关注的对象,设想研究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可贵的创造火花。教师不但要关注与呵护,而且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引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为之拾柴,使其熊熊燃烧。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给出矛盾,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提出意见,爱讲话的学生长话短说,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以求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

3.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探究活动。

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毋庸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使者、鼓动者。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呢?你们不妨在课后再进一步观察探究一些种子,例如花生、小麦等种子的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始终要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和不断探索、追求求知真知之动力,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的探究,做一个优秀的“旁观者”。

四、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优良的学习环境既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在创新课堂教学中,优良的学习环境,一是指有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创造民主的课堂。

自古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是宽松、和谐的。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感觉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师生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地争论,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融的一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理想的人际环境,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中。

2.教师要为问题研讨创造自由的空间。

教师首先应该知道,学生要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观察、实验、思考、分析、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激动,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予学生理解、点拔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范围。

3.教师要成为科学品质的表率。

实事求是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榜样。例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实验中,有一个学生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对,得到与别人不同的结论,这时我并没有指责学生,而是走到学生座位上,带着他一道实验,直至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实验得到正确结果。教师不但不指责学生,而且对学生大胆坚持己见、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求实精神给予肯定。看似是一个小细节的处理,但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总之,教师行为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起了一个示范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自己的示范性,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对于优化学习环境都是非常有益的。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是讲坛上的主角,课堂上教师不讲,或少讲,似乎不足体现教师的水平;同时,由于招生考试制度还将长期存在,注入式与创新教学思想的对立虽然也还将持续,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是应该尽快从讲坛上走下来,变演员为导演,变主角为配角,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示范者的任务,实实在在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祖国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一份贡献。

上一篇:主体间性与现代教育 下一篇:生物实验中的立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