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伦敦

时间:2022-10-29 06:34:21

作家笔下的伦敦

伦敦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关于伦敦这个城市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作家们以贴近生活、充满趣味的文笔,从多角度带领我们触摸伦敦,了解伦敦,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1931年留学伦敦。在雾重重的伦敦,朱自清除了学习外,大部分时间用在游览。朱自清在《伦敦杂记》中,对伦敦的书店、市民生活、政治事件,都有极其亲切的观察和描写。只是伦敦人的饮食,饭吃来吃去,主菜无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配上两样素菜。“每日下午四时半左右要喝一回茶,就着烤面包黄油。请茶会时,自然还有别的,如火腿夹面包,生豌豆苗夹面包,茶馒头等等。”朱自清写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故居,以及对故居的敬仰和保护,到现在读了都感慨万千,对比我们破四旧等等毁坏古代文化和文明的暴行,更是无语凝噎。

著名作家萧乾,1939年来到伦敦,成为二次大战中唯一直接报道欧洲战事的中国记者。诺曼底登陆后,作为战地记者,萧乾与海明威、威尔逊等,同行于进军行列。珍珠港事件后,中国成了英国的盟邦,中国人同时也成为英国人的“伟大盟友”。在《旅人行踪》中,萧乾描写过一桩趣事:在伦敦公共汽车上,邻座发现他是中国人,大声问好,萧乾谢了他。全车听到此人为中国欢呼,都鼓起掌来,萧乾再次起身答谢。这个邻座大概喝醉了,继续发表感谢中国的演说,弄得萧乾恨不得汽车赶快到站。此种民众自发的好感,有哪个旅居伦敦者再有机会享受?

著名作家王蒙,1987年第一次去伦敦。伦敦的那次短暂的逗留,已经使王蒙注意到伦敦许多地方的独特风格。王蒙在《风格伦敦》一文中,写到伦敦的文化氛围先声夺人,伦敦出口的最佳物品就是牛津式的英语。伦敦的出租汽车还保留着半个世纪前的高顶,为了适应当时英国绅士的高庄帽子,市议会多次辩论,决定坚持不改它们的独特式样。伦敦人的穿着首屈一指,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多都穿得那样合体、雅致,几近考究。王蒙还注意到伦敦很少能见到从日本进口的汽车,伦敦人不愿意用日本车,与其说是由于爱国的政治情绪,不如说是由于他们的讲求风格的传统和本能。

著名作家叶永烈,2011年访问伦敦。伦敦人对帽子情有独锺,给叶永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伦敦人的帽子》一文中,叶永烈好奇伦敦人为何对帽子都如此偏爱?据伦敦朋友告诉他,这是伦敦特殊的气候所致。帽子具有四大功能,即“防雨、遮日光、保暖、装饰”。叶永烈还注意到,伦敦的民宅以两层为主,几乎都有一至两个方形大烟囱。这烟囱不是用于厨房排烟,而是壁炉排烟。那些新盖的住宅依然砌了方形的烟囱,以满足伦敦人浓厚的怀旧情绪,伦敦人的心态很值得玩味。

由此看来,伦敦人的生活是丰富多样且充满情趣的。在这样的城市举办奥运会,定能给世人带来无限精彩。

上一篇:北京全聚德王府井店精品菜肴 下一篇: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