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影响文人园林

时间:2022-10-29 04:59:36

山水画影响文人园林

一山水画的空间艺术

文艺大师丰子恺说:“绘画的本体是空间艺术。”山水画就是一门营造空间的艺术佳品,所创造的空间景象千姿百态,在空间构成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手段,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艺术。山水画的空间艺术包含两个层面:视觉空间和情感空间。外在的视觉空间是山水画所营造地超越现实的空间,凭借创作者的记忆和想象,对空间的分割,主次、远近、穿插,景物在空间中的安排等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空间构成理论。内在的情感空间则是创作者表达个人思想以及引导欣赏者精神体验,与创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的空间。由于文人园林的建构者很多都是身兼文人、画家、造园家于一身,身份上的重合使山水画艺术被自觉地运用到造园活动中去,因而山水画的空间艺术为文人园林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源泉。文人园林运用山水画的视觉空间手法布置景观空间,使各空间开合有度,穿插流通,有了分景、隔景、对景等空间景深层次,形成诸如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变化多致、含蓄曲折等空间特征。更进一步的将山水画情感空间的理念熔铸到园林中去,反映出了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并为游赏者提供一个想象世界,体验深层的意境,探寻出令人心物圆融的心灵空间。

二山水画视觉空间模式构建园林景观空间

1全景式的空间布局从魏晋开始,山水画就致力于研究在画面中展示山河万千气象的手法。北朝宗炳首先提出“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概念,掌握了移山缩水的空间技法,发展到宋代时,经由巨然、范宽等画坛巨匠的努力,完全创立起将江河山脉缩于盈尺画幅之中的全景式山水画。从历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等,我们可以看到全景式空间布局的特征:山、水、植物、建筑这四项构景要素已然齐全,显现出峰峦重叠、花木繁复,境地宽远,物象繁多的景象,以丰盛错综的形式描绘大自然,并且将大自然与人的生活感受紧密结合,表现了行旅、访道、山居、渔樵耕读等游居活动。北宋画家郭熙将这种全景式的山水画总结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观者在浏览画面时,既有“可行、可望”的悦目,又有“可游、可居”的赏心,是文人向往的理想境界。全景式这种空间创作理念、技术手法和审美趣味直接映射到了文人的园林建设中,其在有限画幅里所表现出的空间模式,为文人营建私园提供了艺术模型,对园林全局的发展和空间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用地有限的文人私园,借助于绘画移山缩水的全景式手法,小中见大的立意,实现了园林在限定的空间中追求“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的意味。另一方面,全景式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念,导致文人园林追求丰富、饱满的空间之趋向,促进园林景观的丰富化以满足园居人在生活和审美上的双重要求。

2深度空间的建立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写道:“运用重叠来建立空间,很早以前就是中国风景画所特有的一种手法。在中国画中,即使山峰与山峰之间,山峰与白云之间,在纵深中的指对位置,也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重叠是山水画建立深度空间的方法,通过景物元素之间的重叠以及时隐时现,表现出山重水复的深远之美。如在山石间穿插树木,又于树木的掩映之下透露出房屋的半边一角,而建筑的后面又有树林、远山等。在一层接一层有序地纵向层叠中,各种物象又不断横向地穿插、交错,包含了多样、差异的空间变化,展现了“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的空间效果。山水画这种深度空间的营造手法,可以使一个极小的空间里展示出丰富的景观层面,景物位置通过复杂的重叠,合理的排列,藏露得当,层次交错,丰富了景观空间变化,增加观赏的趣味性。这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审美情趣受到了文人的青睐,按此原则布局园林,不仅使狭小空间里容纳下众多景物,而且每一处布景都能井然有序地展现,一张一弛,收放自如,达到繁而不乱、密中有序的节奏和韵律,使小空间也能呈现出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秩序美。如园中建筑质感轻灵者居前,形体较大者居后,二者间又层叠了山石、植物、庭院,高低错落,参差掩映,形成画面不断变化的园景;又如,交错种栽的植物在春夏浓荫时遮蔽部分的建筑,这是“藏多于露”的重叠,待秋冬叶片脱落,从枝桠间透出的建筑,又是“露多于藏”的重叠了;而院墙上的漏窗、洞门又是一种半透明的“重叠”了。被誉为“小园极致”的网师园仅八亩多,园内建筑虽多而不见其密,呈现出“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正是使用了“重叠”的空间手法。多重的空间组合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各景物错落有序的安排,呼应顾盼,空间被分割而不间断,形成山重水复的丰富格局,使人感到景色无限。

3流动的空间序列山水画的空间透视非常有特点,是以视点的平行移动为准则,称之为散点透视。与西方的成角透视截然不同,散点透视不是固定站在某个角度观看,而是随着视线的移动,所看到的物体,皆可组织到画面上来,空间也随之流动变化。著名的《富春山居图》正是运用了这种平行移动的空间透视法,随着画作场景的推移,群山、村落、亭台、渔舟、小桥、飞泉等景观连绵呈现,不断变化的空间令人目不暇接,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观者随着画面的展开移动视点,犹如跟着画家黄公望,忽而漫步山路;忽而泛舟湖上,有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受。这正是由于山水画表现的不是瞬间的空间而是连续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受限制,变易流动。对于这一点,孙筱祥先生说,“中国绘画,不只满意于表现静态的空间,而且还进一步表现了动态的时间……这种岛瞰动态连续风景画构图,与园林布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所以许多原则与艺术手法,与中国山水画布局基本上是相同的。”文人园林布局借鉴了这种平行移动视点的空间透视法,构筑一种蜿蜒曲折的“步移景异”的空间,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景致不断地变化。山水画平行移动的空间透视方法,使园林空间无限的延伸,并为空间构造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由此获得景观的多变性和连续性,使游者能且走且看,在行进的路程当中不断有新鲜的景致可观可游,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进一步丰富了人在园林中的空间感受。

4对虚空间的利用山水画非常擅长用虚空间来处理空间布局,“虚空间”是山水画中刻意留出的空白区域,它与密实的空间形成紧实与疏朗的对比关系,产生出“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的艺术效果。这种虚空间是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与西方风景画的满空间大相径庭。山水画的虚空间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既能调节整体空间的疏密关系,又能满足人的想象,达到以无胜有的高度审美价值。如山水画中描绘江中渔钓的题材,整幅画中只有一人一舟,并没有画出水,而是留出空白一片,却能让人感到烟波浩渺,这就是明代画家笪重光在《画荃》中所言:“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成赘。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山水画的虚空间对文人园林的造园布局影响颇大,园林的美感正是来自于适度的虚空间。园林的各个构成要素如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采用适合的空间安排,构成要素组织得疏空就显得“虚”,可以使面积狭小的空间产生疏朗感,构成要素组织得紧密一些就会显得“实”,使面积较大的空间紧凑不空洞。如建筑等实体较大的景物,如果完全暴露在空间中,不仅美感缺失,还会使空间直白枯燥,缺乏趣味。而运用了山水画虚空间的理念,在建筑前设一处庭院,或置一方池水,均能起到舒缓建筑的紧实感,宽裕整体空间,这是“实中透虚”,如拙政园远香堂前的荷塘、退思园的水香榭等均属此例。而庭院处又配置适当的假山石、少量花木、小巧亭子或是空阔的水面上安置散落的睡莲、汀步,这又是“虚中落实”的表现,如网师园殿春前的景观布置。虚空间的运用,使空灵与敦实造成园林灵活多变的景观,虚实之间的变化也对园林空间格局起到了很大的烘托作用。

三山水画情感空间理念开拓园林景象意境

1借助景观空间表达创作者思想山水画除了在视觉空间上富有独特的艺术手段,还蕴含着一个深广的情感空间,这个情感空间熔铸了创作者的感情和理念,使平凡的物质空间升华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由此产生出一个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精神空间。这种空间意识意在通过景观传达作者文化与审美的关照意义,宗白华描述为:“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暂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个新境由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提炼,超越了自然物质空间的简单映象,而成为理想化的山水意境。借助山水景观来表达个人思想,使本无生命力的空间场所具有了鲜活的生命质感,创造出了新的空间视野。因而有了王维“意出尘外”的禅境山水,董源笔下潇洒平和的江南风光,而马远的边角山水又是另一番幽静疏朗的景象。山水画这种表达作者“景外之意”的空间意境创构,渗透影响了文人园林对传情达意的情感空间的营造,为园林有限的空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实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如白居易履道坊宅园以竹林环绕水池围合起园林空间,表达了“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之意;苏舜钦沧浪亭的空间简约、疏朗,蕴含了其寄情林野的情怀;王献臣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空间通透、开放,表达的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意境。对情感空间的追求体现了文人的理想人格和审美情趣,极大地扩展了文人园林的审美空间。

2引导观赏者的想象空间山水画所营造出的精神空间,既是画家个人思想的表露,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富有暗示的心理环境,引发观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并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体验到了“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景中”的情感境界。这个过程由于观赏者的参与,使其能够透过画面,体悟和感受到画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空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从中获得无限的精神享受。园林就是一幅意蕴悠长深远的“立体画”,当游人进入这“立体画”中,不同的空间表现使观赏者能够透过景物形象,体悟和感受到丰盛的精神空间,令观赏者浮想联翩,获得余味无穷的美感。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山景参照山水画“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无往不复,耐人寻味的审美空间,使观赏者在一个空间里感受到春、夏、秋、冬的时序更迭。苏州环秀山庄,以全景式手法所叠的峰峦洞壑,创造出“咫尺山林”的空间意境,让观赏者联想到“处于大山之麓”的感受。留园则通过流动的空间营造方法,富有节奏感的园林空间犹如画卷长展,在时而开阔时而幽闭的园林里边走边赏美景,带来视觉和心灵体验的多样性。

四结语

山水画卓越的空间艺术超越了有限的现实空间,创造出小中见大、层次丰富、虚实相依、变化流动等空间规律,提供了文人园林空间营造的技巧,为园林景观在空间的合理安排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山水画通过景观空间营造出的精神环境,体现出的景外之情,给创作者表达思想的空间和观赏者感悟思想的空间,开拓了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促成了文人园林独特的空间氛围,对中国文人园林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在空间构造上的独特手法和蕴含无限意境的精神空间,也值得现代空间艺术营造的思味与借鉴。

上一篇:建筑艺术音乐韵律性特征 下一篇:闽东木拱廊桥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