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29 04:45:53

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围绕强化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教学体系、实验资源优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27-03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科技的直接推动力。当今社会的竞争、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越来越突出的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只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人类文明才会前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成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但以失败居多。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暴露出高校教育模式的不足。

原有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学体系单调,缺乏创新思维;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对提高实践能力作用不大。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围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出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整合实验资源、促进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改革,引入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架构

引入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以解决“工程项目”或“项目案例”为目标来组织整个的学习过程。单纯地在学校环境中或是在企业中来实现“卓越计划”都有局限性,既要求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又不能受限于企业或学校的传统运作规律。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将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内容带动理论学习,形成了图1所示的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架构图。

二、实验资源优化

(一)实验资源整合

以提高使用效益为目标,以功能整合为基础,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构建统一管理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云平台。

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

(二)建设开放自主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中心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业务能力强、精通仪器使用、维护和开发利用的骨干教师组成指导小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拟定设计方案、审核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提出指导性意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准备和实施实验项目,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与国内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改革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原有的“7+1”教学模式,即7学期理论授课、1学期毕业设计,改为“611”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四个层次。三个阶段即“6个学期校内学习、1个学期项目实训、1个学期企业实习”;四个层次即“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

(二)引入CDIO工程教学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单词所代表的工程项目生命全周期的缩写。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发起,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通用模式。CDIO工程教学理念作为实验教学的理论指导,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与学习”,通过软件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全过程,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洞悉课程之间联系的方式学习。重点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置可选择的实验题目开展个性化的实验教学,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实验考核方法由传统的单一的提交实验报告改变为结果验收、现场问答、个人答辩、报告评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针对“卓越计划”,提出的“866实训教学模式”

模拟真实的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866”实训教学模式,通过“8个全真”:全真企业机构、全真开发环境、全真项目案例、全真开发过程、全真团队关系、全真工作压力、全真管理制度、全真绩效奖惩,构建社会交往情景与职业情景;“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开展实训,最终实现学生的“6种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等。

(四)融合教学科研,提出“三入三出”理念

无论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提出“三入三出”理念。

1.科研课题深入浅出。将深层次的科研课题融入实验教学并转换为能被学生接受的实验课题,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研究如何把较大且较深的科研课题分解为较小且较易的实验题目;二是建立一套机制保证科研课题向实验题目的转化。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把科研课题转换为实验题目;修订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为此类实验预留学时;做好实验题目的收集和归纳工作,总结其共性并抽象成普遍题目,并把此类题目融入课程实验计划;设立反馈机制,梳理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以指导后续研究课题的分解。科研课题转化为实验题目如图3所示。

2.科研训练广入精出。大量本科学生进入研究室、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实行导师―博士―硕士―本科“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指导,确保优秀学生能够提前接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图4为科研训练示意图。

3.工程实践繁入简出。将教师承担的工程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学院建立虚拟软件公司,承担软件类工程项目,教师担任公司管理职责,学生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培训中心、测试中心、质量控制中心、项目管理中心,参与到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而非停留在编码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个人条件、就业方向等特点,对项目的管理、技术方向、日常知识学习等进行差异性指导,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创业理念。对于规模较大或实用性较强的项目,教师也同时参与项目的研发。工程实践繁入简出如图5所示。

四、深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所以加强校企联合十分必要。

改革实践教学工程化改革,在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实行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针对实验教学的“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四个层次,通过引入企业资源的方式,深度实施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一)联合企业专家设计实验方案,“双导师”指导实验

鼓励实验教师的实验技术研究,定期与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技术研讨会,根据国际先进软件技术的演进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实际项目,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合作选择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双导师”指导实验,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以企业专家为主,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由企业专家和实验教师共同制定实践项目,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验题目力求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与学生日常熟悉的问题相结合。

(二)企业参与,做实做细不同技术方向实训方案

实验教学中的项目实训是需要企业全程参与的,所以要建立较为稳定的实训基地,根据现有专业课程的方向,与实训基地共同制定细化的实训方案,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内容。

(三)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与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同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企业方面: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对学校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促进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必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对教育模式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索、改革,其中核心任务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实践。

参考文献:

[1]毕忠勤,单美静.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5).

[2]张爽,朱志良.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2009.45(增刊).

上一篇:好企业家应该是一位好“校长” 下一篇:试析电影《梦十夜》与原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