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时间:2022-10-29 04:05:4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全球化全景透视:维度、影响与张力项贤明 (5)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于述胜 (14)

论和平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战略王本陆 霍巍 (23)

自由与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王啸 (33)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林崇德 罗良 (42)

类比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研究陈英和 赵笑梅 (50)

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及其与人格五因素、友谊质量的关系邹泓 刘艳 李小青 蔡颖 (57)

北京城市社会的民间水治董晓萍 (65)

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巴莫曲布嫫 (74)

费孝通的学者、作家和政治之旅欧达伟 (85)

发展工程哲学 落实科学发展观徐匡迪 (90)

走向后工业工程:科学认知与技术实现建设性范式的整合张秀华 (93)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孔子仁道观的理论特质张勇 许家星 (105)

论公共价值胡敏中 (99)

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10)

我校成功举办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 (104)

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情况公布 (126)

政府跨时预算约束是否满足——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尹恒 黄勔 鲁勰铮 (111)

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研究韩晶 (119)

能源价格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理论和中国的经验林永生 (127)

从传统GDP到可持续发展GDP的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GDP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杨充霖 文先明 (134)

“赛里斯(Seres)遣使罗马”说质疑杨共乐 (140)

“使动用法”中“使动词”的性质问题肖贤彬 (142)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迁劳凯声 无 (5)

契约行政: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余雅风 (17)

从高等学校权力为本到学生权利为本——对公立高等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分析罗爽 (24)

我校获准立项17项 (16)

我校八项课题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 (23)

更正 (37)

我校15项成果拟获奖 (45)

我校获多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57)

我校14名教师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19)

“君子不器”辨析王大庆 (134)

关于《西游记》世德堂百回本的创新意义胡胜 (139)

归纳逻辑与贝叶斯方法熊立文 (143)

马克思主义哲学 (F0002)

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F0004)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童庆炳 (30)

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李春青 (38)

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世界影响——从《中国的非和平崛起》一文谈起张宏毅 (46)

“里根革命”与美国中产阶级生产主义的恢复安然 (52)

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赵孟营 (58)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上海为例付尧 赖德胜 (65)

农村儿童为何失学?——基于多层模型的经验研究刘泽云 (70)

我国高校内部效率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分析成刚 吴克明 (81)

中国产品内外市场占有系数研究——模型、测量与国际比较马光明 仲鑫 (92)

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对中国治理商业贿赂的启示卢建平 张旭辉 (99)

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论《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新近调整及其意义韩赤风 (106)

试论道德的法律化及其限度程明 (112)

台湾地区银行民营化的“法律”历程及对大陆的借鉴意义柴荣 (120)

交通用地的高效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李晓林 李强 任仕伟 (127)

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项贤明 (5)

高等教育中的公立与私立问题——以英国为例的研究格莱恩特·琼斯 杜育红(译) 路娜(译) (15)

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的比较教育学者:我们是谁?我们的立场何在?彼德·尼内斯 覃云云(译) (21)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刘宝存 (28)

当代日本文学中的“三国志”题材——对题名“三国志”的五部长篇小说的比较分析王向远 亓华 (35)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刘洪涛 (41)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郑师渠 (49)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创建竞争优势的途径李翀 (60)

中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狄承锋 (66)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李由 (74)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吴向东 (83)

东亚价值观的自我-群体结构兰久富 (89)

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朱汉民 (93)

论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赵秉志 (97)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和生 (108)

21世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展望——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西方学习者汉字认知研讨会述评朱志平 (11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王建勤 (1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丁崇明 (126)

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王民 蔚东英 霍志玲 (131)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待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段译文的争论说起徐洋 (137)

晚清恽毓鼎与法国学者铎尔孟的交往史料史晓风 (142)

中国高中教育的百年行板——评《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曲恒昌 (144)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项贤明 (5)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郝文武 (15)

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樊浩 (22)

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刘志山 (29)

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童庆炳 (34)

《三国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李春青 (40)

笑谈古今也从容——试论“戏说历史”的文化内涵季广茂 (45)

历史形象与历史题材创作陈太胜 (50)

抗战时期中共及其领导的力量发展壮大的原因王炳林 郎丰君 (54)

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朱汉国 李小尉 (61)

九一八事变期间中日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斗争张皓 (67)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廖申白 (7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伦理观刘须宽 (80)

环境伦理走向实践的路径探索——建构以环境保护机制效能为取向的环境伦理宣兆凯 (85)

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李本书 (89)

《迦陵诗词稿》中的乡情叶嘉莹 张静 (96)

北京话与“文学语言”和老舍苏叔阳 (104)

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答新华社记者刘江问陈平原 (106)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刘勇 (112)

大院与北京文化郭勉愈 (119)

中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司法保护制度比较吴海航 (126)

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获准项目数及资助经费额创历史新高 (103)

“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宁欣 (135)

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周大杰 董文娟 孙丽英 石缎花 齐晔 (131)

非人力资本积累追求: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赵立卫 (136)

论邓小平的风险决策思想唐伟 蒋重跃 潘 (5)

论邓小平的发展观王炳林 徐春生 胡敏中 林邦钧 (13)

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王本陆 潘 刘伟 (20)

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张东娇 潘 刘伟 (26)

心理学中的因果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刘翔平 刘伟 胡敏中 (33)

论中小学生的数学观刘儒德 陈红艳 刘伟 胡敏中 (39)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寇彧 唐玲玲 刘伟 胡敏中 (44)

专家型学习的特征及其培养胡谊 吴庆麟 刘伟 胡敏中 (50)

黄药眠创造社时期的诗歌创作——纪念黄药眠诞辰100周年黄大地 连铗 薛振恺 (55)

朝圣者的灵魂:涉险之旅的哲性光辉——郑敏诗歌论霍俊明 连铗 薛振恺 (63)

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实录”意涵及其现代意义李纪祥 蒋重跃 潘国 (68)

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诉求陈新 蒋重跃 潘 (77)

论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宋贵伦 林邦钧 连铗 (85)

“首善”之区与北京文化建设郑师渠 林邦钧 连铗 (90)

北京文化的历史特点阎崇年 林邦钧 连铗 (96)

启功先生与北京文化郭勉愈 林邦钧 连铗 (100)

我校位列三甲 (106)

教育文萃 (144)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发展——谨慎发展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李翀 胡敏中 林邦钧 (107)

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构建依据与发展规划董藩 胡敏中 林邦钧 (114)

税收负担与税制改革冯文荣 胡敏中 林邦钧 (1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丁宪浩 潘 刘伟 (130)

析魏明帝禁浮华刘蓉 薛振恺 蒋重跃 (138)

上一篇:莱布尼兹逻辑哲学理论观探究论析 下一篇:逻辑学家和科学家比较剖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