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蒸汽热采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夯实特种工艺技术服务基础

时间:2022-10-29 03:47:57

推行蒸汽热采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夯实特种工艺技术服务基础

摘要:在油田增储上产的大背景下,蒸汽热采作为一种稠油开采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应用前景正在日益扩大。但是蒸汽热采注汽作为一种高危行业,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对油田负责,对企业负责,更是对员工本人及其家庭负责。

关键词:蒸汽热采 工艺技术 安全保障

蒸汽热采施工是在高温(注汽温度370℃)、高压(锅炉注汽压力21Mpa)、易燃、易爆的环境下进行的,存在人员烫伤、高压刺漏伤人等安全隐患,管理不善,还会造成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给个人、家庭和企业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为此,试验大队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以“五大安全保障”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五大安全保障”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以“强三基、反三违、严达标、除隐患”,内强素质,确保注汽参数符合率及水处理指标符合率达100%,为用户提供“五满意”服务,外树形象为基础,构筑了确保注汽施工安全的五项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以“三标”为核心的现场规范管理体系。按照HSE样板站队和绿色环保站队创建标准,强化施工现场建设。对于标准化岗位,做到员工工装穿戴整齐,及时到位上岗,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履行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规定;对于标准化班组,做到班组岗位人员齐全,分工明确,施工目的清楚,班前会交底落实,交接班情况清晰;对于标准化现场,做到井场清洁环保,各种设施整洁,布局规范合理,企业文化标识、安全标志齐全醒目。坚持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驻地管理规格化,员工行为规范化。严格规范的管理,展示了队伍的良好形象,同时,养成了员工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了过硬工作作风。

二是注汽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和检查体系。注汽施工过程中,值班员工按照规定的巡回检查线路,每一个小时进行一次巡回检查和水质化验,并要认真填写锅炉运行数据表、水处理运行数据表和水质化验分析记录表,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注汽管线巡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班长和值班领导;现场值班干部或班长不定期地对值班员工的巡回检查和报表填写情况进行复查和抽查;小队干部或技术员每天都要汇总记录设备运转情况,发现设备异常情况且无法处理时,都要及时向大队汇报,通过层层监管、层层汇报的垂直管理,使小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解决,故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隐患能够得到彻底排除。

三是数据采集传输应用体系。2006年热采锅炉在过去的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升级为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将锅炉所有数据全部集中录取、显示到操作间的显示屏上,统一、即时;通过各参数曲线显示,观察参数的趋势变化,对比性强;还实现了数据异地传输,为指挥人员提供第一手、详实的数据,给决策者判断提供帮助,达到油田注汽生产科学数字化管理。该项改进获得分公司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

四是设备隐患治理和风险评估体系。试验大队高度重视危险作业场所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按照“预防事故抓源头,隐患治理重结果”的原则,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全面识别危险因素,加大受控点项风险排查力度,采取岗位员工自查、盯岗干部复查、大队机关人员监查的方式,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并建立《蒸汽热采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表》。严格落实安全一岗一责制,强化岗位责任心,全员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加强对蒸汽锅炉、高压注汽管线、压力补偿器等重点部位危险点源的检查监控,严格执行危险作业许可证制度、特殊作业票审批制度。

五是设备维护保养及定期检测体系。大队要求小队坚持从“严、细、实、勤”四个方面抓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无论设备在运行状态,还是停运状态,小队都把设备维护保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认真落实“维护胜于维修,维修胜于更换”的原则。

“五大安全保障”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取得的效果

“五大安全保障”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经验积累和智慧升华的结晶,为试油试采分公司特种工艺技术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安全目标创出两项“纪录”;完成“三个”转变;技术服务取得甲方“两个”放心。

两项“纪录”:设备累计安全运行2068天,连续11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

“三个”转变:安全意识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向“我能安全”的转变;安全行为实现了由“被动服从”向“主动执行”的转变;危害识别实现了由“被动防范”到“源头控制”的转变;

“两个”放心:周密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使负有属地管理责任的甲方由“担心”变成“放心”;科学完备的注汽方案优化设计使得甲方由“谨慎怀疑”变成“认可放心”;

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方法和措施也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油田4000万吨稳产的大局,以“扩大特种工艺技术应用”为己任,吸取成功管理经验,不断探索适应特种工艺技术发展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上一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下一篇:新视觉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鲶鱼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