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社会心态须制度支撑

时间:2022-10-29 03:23:42

良好社会心态须制度支撑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如何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傅军曾撰文指出:“纵观人类历史,良好的制度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更公平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他看来,制度技术是那些正视人性弱点、制约权力、平衡利益、释放人创造性的、肉眼看不见的经纬和谐的机器。

从社会运转机制出发,我们需要为改进社会心态作哪些努力?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傅军。

记者:在您看来,产生当前安全感降低、社会信任陷入困境等心态的原因何在?

傅军:原因是目前中国的制度安排太碎片化,缺乏跨越不同时空的齐一性,现有的规矩常常是因人而言、因地而变。用物理学的语言,是缺乏同一的“光速”来统一各地不同的“时间”感。回到社会科学,这里我指的“光速”是法治,这里我拿不同“时间”感来比不同的心态、安全感或信任感。请注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最终的参照系是个常量,即光速。有了光速这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原先人们不同的时间感就顿时变得更精确和更同一了。跨学科地想想,其实这个道理对我们理解社会心态和制度变迁的关系极具启发。

从理论再回到经验世界来看。事实是,传统中国社会总体是不太流动的,当时市场交易的半径是很有限的,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形态,这与时空广阔的现代市场经济迥异。然而,改革开放后大有不同,随着市场交易半径的不断扩大,随着各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这时如果各自的“光速”还没能有效地统一,那么就不难想象,心态的落差就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加剧,体现为安全感的降低、社会信任的下降。

说到底,产生当前安全感降低、社会信任陷入困境等心态是因为社会还没有给大家提供同一的“光速”,即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和实践。

记者:针对当前社会心态的一些调查指出,很多普通人感到,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且个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愈加狭窄。如何从制度层面理解这些现象?

傅军:过去30年来中国进行的是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今天的结果是,我们终于实现了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其间中国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化(即从改革早期的价格双轨制并为一轨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能走到今天实在也非易事。

但是从更广范围的人类历史来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土地、劳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而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只不过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衍生品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中国并没有遵循这个发展的先后次序。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生产要素至今还没有市场化,权力依然控制着生产要素,其表现形式之一便是行政垄断的普及。顺便一提,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还必须包括有效的反垄断机制,这也是理论和实践都可验证的有效的制度技术。

记者:为了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您认为在当前流动性很大的社会中应当如何构建良好的制度?

傅军:在市场建设的过程中,要不遗余力地加强法治。强调普世主义和人人平等的法治对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就如光速对爱因斯坦的相对冷。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人类经验来看,成熟的市场是离不开法治的,市场和法治是同一硬币的两个面而已。这种有机的一环套一环的结合无疑是制度技术,其中包含了极其严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机制。

需特别强调,“法治”与“法制”。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区别很大。“以法治国”这个字的本身是看不出指的是“法治”,还是“法制”;以法律治国的含义可以是“法治”,亦可以是“法制”。但是,“法治”在于限制公权、保护私权;而“法制”在于加强公权,减弱私权。“法治”旨在把权力这只老虎关进笼子;而“法制”只是使权力拥有者又多了一个统治的工具。回到我们的主题,显然“法治”和“法制”是不一样的制度技术,它们对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有着深刻的但截然不同的含义。

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类制度是客体精神,这些客体精神是人主体精神的客体化。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制度必须从厘清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开始。

上一篇:信息一网覆盖装备网聚成拳 下一篇:不留疤痕的甲状腺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