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改变,柳暗花明

时间:2022-10-29 03:13:17

在余光中《乡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学过程中,我曾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向学生介绍余光中及其《乡愁》写作背景。

第二环节:朗读,感悟诗情。

第三环节:品读,欣赏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结构美、音乐美。

第四环节:仿写,抒发乡愁。

第五环节:仿写,歌咏至爱。

这首诗篇幅短小,难度不大,该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良好,教师引导得法,这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但笔者发现,在布置仿写歌咏至爱的作业后,不少学生认为多此一举,没什么意思,对此不大感兴趣。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把作业做好,怎么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呢?果然,不少学生的作业质量只能是差强人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着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把最后的仿写作业调整为预习作业,于是我重新安排了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作业,仿写《乡愁》诗,歌咏至爱。

(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是怎么仿写的,仿写点在哪,准备课堂交流)

课堂学习:学生朗读仿作《至爱》,对比《乡愁》,全班进行交流。

课后练习:修改仿作《至爱》。

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仔细阅读了学生的仿写作文,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仿写普遍获得了成功,就连平时写作“老大难”的个别学生也写了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

整节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学习体验收获,津津乐道;对于自己的缺点不足,也愿意承认,乐意改正。学生凭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乡愁》,不仅在读中感悟了诗情,欣赏了诗的艺术特色,而且进行了诗歌创作,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课后修改仿作,同学们兴致勃勃,修改普遍很成功。

案例分析: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学生的读本和学本。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主体,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预习阶段布置作业仿写,是在强调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强化个性体验;在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预习阶段布置仿写就促进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促进了读写的结合。而这样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共同心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布置仿写《乡愁》、歌咏至爱的作业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极富挑战性。所以预习作业仿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也为课堂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上的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意做了强化,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创作,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心理也促使课后的作文修改得到了升格。这样,阅读升格了学生的写作,读写又一次结合,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结合。

阅读课难上,以学生为主体则不难;作文难教,以学生为本则不难。在教学设计之初,如果我就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促进读写结合,那么也许就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少走一段弯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陡岗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必须凸现语文个性 下一篇:颠倒的模式舍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