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对策

时间:2022-10-29 03:01:59

试论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 工业 社会和信息 经济 条件下后来居上的中小 企业 融资难的顽疾,结合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后迫切需要拓展融资渠道的现实,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拓展业务 中小企业 融资难题

0 引言

受全球 金融 危机的影响,融资难问题成了中小企业、商业银行、政府和社会聚焦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是成长性和 发展 势头极其看好的中小企业认为银行对其支持不足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是大型优质企业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后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息差缩小和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后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另一方面是政府鼓励投资、拉动内需和刺激消费等沸沸扬扬的呼吁声;笔者认为,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是前提,企业自身打造是基础,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是关键。

1 难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政府各自固有的难点和问题。

1.1 银行自身原因

1.1.1 缺乏忧患意识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它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更加大了运营风险。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外国银行在

2.3 进行机构创新 各商业银行应加快进度,深化组织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为中小 企业 服务的专门机构,改善工作流程、改进风险管理、注重队伍培养。重点向郊区、乡镇倾斜,扩大各自区域内的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2.4 推崇机制创新

①推动中小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开展以 工业 产权、专利技术和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②开展融资租赁、公司理财、账户托管等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③大力 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鼓励发展民营银行。④建立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多层次、多功能的 金融 服务体系,把对中小企业贷款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一个具体举措。⑤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适度降低其准入门槛,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的投资力度。⑥应积极筹建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通过设立贷款保险机制,必要时进行再担保以分散担保风险。

2.5 拓展业务范围

2.5.1 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力度

①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确定金融扶持重点、融资的最低比例和融资方式,以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②必须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力度,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中“短、平、快、急、频”等特点。③加强产品宣传,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营销等宣传活动。④实施重点产品定位策略,围绕已有业务,优先重点发展关联性、互补性强的业务。

2.5.2 建立审批机制改革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的审批机制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一、要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下放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时间。二、在综合分析贷款抵押方式、额度、风险及自身贷款治理等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灵活多样贷款审批程序和治理模式。三、加强风险治理体制改革,实行贷款审批人“双签”或“单签”审批机制,实行审批服务期限承诺,严格规定受理信贷审批业务时间。

2.5.3 启动人力资源配置引擎

①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人为环境。②引入专业人员,发挥人才优势,统筹兼顾现实国情和自身实际抢占高端、循序渐进。③吸引既精通金融又知晓中小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对中小企业进行个别化的分类指导。四、通过业务锤炼和系统培训提升现有的人才资源,谋求长远、稳健的发展。

2.5.4 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商业银行要认清同业竞争形势以及客户资源现状,明确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确立重点行业和高端客户在市场拓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集中行内各项资源,确保既定核心目标客户群在质和量上有所突破。

2.5.5 扩大中间业务服务收入 入世以来,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各个商业银行普遍重视和重点开发的业务。一、拓展担保类业务促进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利用商业信用融资。二、开辟企业财务顾问业务增加收入,稳定高端客户。三、承担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承销业务,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稳定优质客户关系。四、主动担当中小企业资本运作与经营中介,联姻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正常贷款移位和盘活不良贷款,取得附加值较高的中介收入。五是充当中小企业的项目融资顾问,以投行业务为切入点,为中小企业设身处地的当好顾问,赢得信赖,实现顾问收入和贷款利差双丰收。

参考 文献 :

[1]周海稀.《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西部》.2007.1.

[2]刘学胜.《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难点及对策》《长白学刊》2002.2).

[3]陈富坤.《中小企业投资决策探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4]陈富坤.《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上一篇:全球金融危机动因与应对危机的战略思维 下一篇:浅议债务重组对债务债权双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