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29 02:49:10

环境类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类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的论述,以求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尝试寻求一条环境类课程考试的途径,以达到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环境类课程;五个模块;教与学;学与考;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66-02

“环境管理与规划”是环境学科大类的重要专业课,是从事环境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二个方面论述环境类课程考试改革方式、方法。通过对本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尝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西方主要国家高校经验

日本高校的特点为培养创新能力的考试模式。其主要开发与发展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为培养数量可观的、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奠定教育基础。

美国高校的特点为注重过程评价,以求公正性。主要手段为降低期末考试分数比例,并且以灵活多样、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考核方式取而代之。学生非常重视和享受学习过程。

德国高校的特点为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特别体现在完全学分制、选课自由度和考试时间、方式的自由度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以口试的为主的考试模式,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常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准确性。

因此,分析西方主要国家的高等学校的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我们会发现它有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较好作用,并使其成为现实,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二)研究背景

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其缺失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病症。具有自主的学习力、创新力、适应力和综合分析力是对创新人才在文化素质和实践方面要求。我国大学的考试制度,现今仍存在考试观念不科学,考试目的不明确,考试形式、内容、考试结果反馈落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等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考试内容偏重于教材、理论性偏强、考试内容陈旧、以考察认知能力为主,主观试题少且答案标准化,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探索;考试方式单一,侧重于闭卷考试;以期末考试为主,过程性考核缺失;重考试成绩,轻成绩分析,反馈不足。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现阶段教学考试方式的矛盾,形成了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主要研究背景。

(三)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对传统考试体系的突破性改革,寻求一种高效的人才考核模式,完成课程建设目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创新考试方式、革新考试内容有其必要性。首先,传统考试的弊端阻碍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呼唤科学的考试理念、方法与内容;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如何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基本任务之一。因此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迫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考试理念、方法与内容;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考试改革的方案与实践

(一)考试改革的方案

1.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②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③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⑤通过教学全过程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2.具体方案。本课程考试改革主要在于运用创新的模块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主要分为五个模块:阶段考试模块、期末考试模块、专题综述模块、选题调查模块、出勤及提问模块。

(1)阶段考试模块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为后续教学提供准确信息。

(2)期末考试模块的作用:将以案例考试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主要理论问题的理解。

(3)专题综述模块的作用:老师根据当时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出一个专题供学生课堂讨论或写出综述报告。

(4)选题调查模块的作用:是在专题综述模块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研究方向自主选题,自主调研,并最终写出调查报告。是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手段。

(5)出勤及提问模块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出勤和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做相当分数的记载。

(二)考试改革的实践

教学方法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考试改革的具体任务实现的基础。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测试目标不全面,以一张试卷代替全面的知识、能力测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能体现出来。考试方式缺乏多元化、全面性,不能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传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科学的考核体系。

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选题调查、老师根据当时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一个专题“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的关系”,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围绕这一主题写出综述报告、开闭卷考试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具体的考核方案如下:

三、考试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单一的考核方式的改变。是从教与学,学与考的全面改革。

(一)教与学的效果与分析

考试改革不仅仅体现在考试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上,而后者才是改革的难点。

1.课程的考试改革,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做好考试改革至关重要。老师要带给学生新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改革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考试模式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听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的讲解,很难进行教学互动,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传授知识的权威性及正确性的质疑。

3.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不搞教师“一言堂”,改变以我为主的教育观念,积极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提倡发表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会学习,勇于质疑,鼓励创新。

(二)学与考的效果与分析

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设置了科学的评价机制,老师带给学生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取得了互动式教学的良好效果;

2.课堂的气氛变得即活泼又有秩序。当学生得知本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课,只靠期末突击已不能解决成绩问题,从而注重了平时的学习,迟到、无故旷课的学生明显减少,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有明显的好转,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减轻,成绩明显提高。计入平时成绩,加强对平时学习和表现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学生摆脱了孤注一掷、期末一卷定终身的困惑,使学生懂得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4.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选题调查,让学生在环境领域的视角更加广阔。

四、结束语

考试改革是通过教与学、学与考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来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考试改革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设置更多、更好、更科学的考核体系,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考试改革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

[2]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3]张泽一.以考试改革为导向,切实提高教学实效[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4]于长英,贾艳婷,刘志铮,等.新形势下加强考试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朱赤晖.流体输配管网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研究,2007,(4).

上一篇:内容营销数字化进阶 下一篇: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