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9 02:42:5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长期以来,高校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由此而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要改革现状,必须从教学入手,切实注重实际效果,目光长远,方才能提高整个时代人的人文素质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对策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判断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的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科的基本学科。

“素质”一词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特定概念。一般而言,素质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程度、心理和人格发展健全程度、知识结构合理程度、为人处事通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表现的总和。我们说的素质,就是日常人们所称道的素质,是心胸宽广,乐观向上、自尊、自信、关心社会、求真务实的品质总和。这种品质总和需要想要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历史角度,踏实文化素质与文化传统,人文科学具有的内在逻辑的联系。从文化层面看,他包含文化支持与技能,思想道德与心理素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等。所以在高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结构工程。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名族,一个社会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既是其文明程度和生存的重要标志,也必然是其发展支撑的底蕴。而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最重要的是要关注亲年学生,因为他们此时的人文启蒙,此时确立的终极关怀,只要是真正的纯粹和彻底,就可以树立人性合理性的素养

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的时候,曾经说道:“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而蔡元培先生则进一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的,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会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武器,给抱有其他这种目的去应用的。

三、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思想定位不清

人文素质教育现在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清,其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部分高等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素质教育无法全面系统的贯穿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二)教育内容观念错位

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而人文行为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其中,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但部分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简单的等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误以为只要开设了人文课程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思想观点上的因循守旧,直接导致教育内容的局限和平面化。从教师方面看,还缺乏自觉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现在很多理工科教师将人文素质教育看成是人文科学教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育方法单调无味

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导大学生理解普遍的人性、感悟人生的哲理、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尤为重要。现在大学中有关人文素质的教育还以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人文只是的宣讲和介绍,缺乏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广泛对话。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的落后和单一,使课堂教学无法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入持久地塑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和品行。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本校江苏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每个毕业生的创新学分都有一个合理要求。这样的硬性要求在某些方面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鼓励性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或是比赛中潜移默化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江苏大学的学业规划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自我认识,全方面的考虑自我未来的规划。以及学院自行举办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讲座融入人文素质元素全方位引导和分析;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充分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校的硬件的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每个学生的情操与心理。同时,要重视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现象。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健康的周边环境,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机制。首先,在校园文化的管理体质上要抓好组织队伍建设,集思广益,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组织和管理校园文化的能力,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其次,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人文情操得到激发,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全。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提高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上网的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三)重视人文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现代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师资投入等方面应该保证人文学科的教育需要。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近期上的音乐欣赏课程我觉得获益匪浅。首先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所认识的著名音乐家无非就是莫扎特,贝多芬等耳熟能详,对于其他音乐完全没有一个概念。也许,我一生可能就仅此一次机会上音乐欣赏可以跟专业的音乐老师学习。首先,老师的音乐修养十分的高,十分具有人格魅力。对于这样的课程是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老师系统讲述音乐理论知识,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结合音乐欣赏,在老师引导下分析作品并了解其背景,故事情节,感受音乐,产生共鸣。这都是有生命的,感受到的是直接融入我们身体和意识里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这样轻松的课程能够灌输人文素质情怀是至为重要的。不仅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以上课程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情感上与学生互相理解和尊重,表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互动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到达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然而依靠课堂教学只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社会、人心事态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和自我,完善价值观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文化的精髓。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确定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既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五)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教书育人”,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改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作风,彻底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首先,大学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还通过率先示范、言传身教,展现科学知识规范以外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人真、真理,受到学生的热情欢迎。

(六)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教育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大学精神应该是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力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心理、智力、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无法回避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虽然整个社会风气。社会价值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但大学有义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影响。应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按照自己内在的需求去塑造自己,构建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意义世界。让大学生主动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让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成为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终极追求。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究阶段,需要广大师生一起来探索和实践。

(七)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走向社会,不仅仅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人际交往也是极为重要的,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与他人交流必定如鱼得水。我们对于自己也都需要有一个评估。尤其在中国社会,古人尚且注重人文素质的发展何况我们。

参考文献:

[1]龚鹏程《 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文艺评论官网;

[2]赵四亮,李毅,《浅滩高校人文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4(2);

[3]刘秀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初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5(1);

[4]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7);

[5]涂轻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教改课题2015JGZD028;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12C155。

上一篇:论我省IT外包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体育仲裁与法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