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解形”

时间:2022-10-29 02:12:59

江苏如皋东湖职业高级中学226563

摘要:数形结合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的代数意义,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巧妙结合,将抽象问题直观化、直观问题精确化、繁琐问题简易化,从而解决问题. 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将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优化数学教学.

关键词:以形解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思维方法

数和形是构成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其思想方法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它的代数意义,又揭示它的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恰当地改变问题或改变提问的角度,往往能够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化直观为精确,化繁琐为简易的作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我们在问题解决时总是用数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形的事实,同时又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的事实. 但是,人们通常看重的是“以形解数”,往往忽略“以数解形”. 本文试图通过一些例题的分析与探索,说明“以数解形”的重要性,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例1在图1中,已知OA,OB是O的两条半径,BEOA于E,EPAB于P,连结OP,求证:OP2+EP2=OA2.

[O][E][B][O][P][A][O][E][A][B][P][H]

图1 图2

分析解题的首要条件是理解题意,该题借用圆让人感觉难以下手,其本质就是在等腰ABC内来研究问题. 在审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根据题意寻找结论. 比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以及相关变形. 由等腰三角形结合图2来理解,我们不难想到三线合一的性质,从而作AB边上的高OH,这时H也是AB的中点. 这样便有等式:

EP2=AP・PB(1)

OH2+AH2=OA2(2)

OH2+PH2=OP2 (3)

这时我们对后两式作差,即用(2)-(3)可消去OH2,则有AH2-PH2=OA2-OP2,把要证明的结论OP2+EP2=OA2进行变形得EP2=OA2-OP2,又由(1)可知,只要证明AH2-PH2=AP・PB. 这时有两种思路:

①假设AB=2a,左边=a2-PH2,右边=(a-PH)(a+PH),显然左边=右边;②应用平方差公式左边=(AH-PH)(AH+PH)=AP・(BH+PH)=AP・PB(因为H是AB的中点,所以AH=BH).

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在数学教学时,可根据“形”到“数”的转化让学生自己学会转化思想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通过数形结合达到锻炼学生探索能力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形”助“数”,直观、巧妙;用“数”攻“形”,简洁、明了.

例2如图3,已知射线PA,PB,PC不在同一平面内,且PA=PB=PC,∠BPC=90°,∠APB=∠APC=60°.

求证:平面ABC平面PBC.

[P][P][A][B][C][A][B][C][H][a][a][a][a]

图3 图4

分析要证平面ABC平面PBC,依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不难想到取BC的中点H,连接AH,PH. 结合图4,只须证AH平面PBC,即证AHBC,AHPH. 据题意可得AB=AC,则AHBC. 下面只须证AHPH,在三角形中我们可以联想到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妨设PA=PB=PC=a,由题目条件可以求得AH=PH=a,又AP=a,则AH2+PH2=AP2,所以∠AHP=90°,即有AHPH,故命题得证.

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解题要学会分析题意. 解题时,常有这样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由已知向求证,另一种则是反过来,由求证向已知. 前者称为综合法,后者称为分析法,这里的“分析”不同于通常分析问题的分析,它专门指倒过来,由结果追溯到已知的论证方法,简称“执果索因”. 在几何中常用这种方法.

例3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过D作CA的平行线DE,并使CE=AC,若CE交AD于F,则AE=AF.

分析通常要证AE=AF,只须证∠AFE=∠AEF.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我们发现图5中的已知角除与正方形有关的角外,还有∠CDE=135°,又CE=AC,在CDE中分析问题,若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CE=AC=a,这时根据正弦定理则有=,即=,则sin∠CED=,在CDE中∠CED为锐角,所以∠CED=30°. 又DE∥CA,CE=AC,可得∠AEF==75°,∠AFE=∠ACE+∠CAD=75°,从而命题得证.

[A][F][E][D][C][B][A][P][K][D][B][F][E][M][C][G][H][N]

图5 图6

例4设在RtABC中,∠C=90°,如图6,在三条边上分别向外作正方形,设它们的中心分别为M,N,P,其中P是斜边上的正方形的中心,试证:MN=CP.

分析据题意可得M,C,N在同一直线上,所以MN=MC+CN. 在正方形中AC=MC,BC=CN. 又因为∠ACB=∠APB=90°,所以A,C,B,P四点共圆,则

==.

所以=,

所以

=,

所以==,

所以=,所以MN=CP.

以上两题均运用了三角法,比起一般的求证全等简洁了很多. 它突破了在常规平面几何中利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定理的思维,要求学生注重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5如图7,在任意OBC中,分别在OB,OC上取D,E两点,使BD=CE,设DE,BC的中点分别为G,F,∠O的平分线为OT,试证:FG∥OT.

[O][D][B][T][x][F][G][E][C][y][y][x][T][T][F][G][E][C][O][D][B][M][L][H][J][I][K]

图7图8

分析: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O为坐标原点,OT所在直线为x轴,取与其垂直的方向为y轴. 要证FG∥OT,只要证明G,F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即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E,C,B,D的纵坐标分别为yE,yC,yB,yD(0yEyC,yByD0). 如图8,作EHx轴于H,CIx轴于I,DKx轴于K,BLx轴于L;EJCI于J,DMBL于M. 在CEJ和BDM中,有∠CJE=∠BMD=90°,∠CEJ=∠BDM=∠O,又因为BD=CE,故CEJ≌BDM. 所以BM=CJ,所以yC-yE=yB-yD. 又0yEyC,yByD0,则yC-yE=-(yB-yD),所以yC-yE=yD-yB,所以yB+yC=yD+yE,所以=,即G,F两点的纵坐标相同,所以命题得证.

例6如图9,将边长为8的正ABC折叠,使顶点A落在BC边上的P点,当P沿BC从B到C移动时,求折痕DE的最值.(D在AB上,E在AC上)

分析要求DE的最值,可以先求出DE的关系式. 如图10,作AHBC于H,设∠PAH=α,在PAH中,=cosα,又AF=,所以AF=. 据题意,AH=4,所以AF==. 由AH也是顶角的角平分线,所以∠BAH=∠CAH=30°.

[A][D][F][E][C][P][B][A][D][F][E][C][P][B][H][α]

图9 图10

在RtDFA中,∠DAF=30°-α,则=tan(30°-α),所以DF=AF・tan(30°-α). 同理EF=AF・tan(30°+α).

注意这里α的范围是0°≤α≤30°,而且无论点P在BH还是CH上移动都不影响DE的值. 这时DE=・tan(30°-α)+tan(30°+α),进一步整理得,DE=,所以DE=(0°≤α≤30°).

下面分析分母的变化,令y=cos3α-・cosα,再令x=cosα,即y=x3-x. 由0°≤α≤30°,则≤x≤1. 考查y=x3-x,首先对y求关于x的导数,得y′=3x2-=

x+

x-,令y′=0,得极值点x=±. 又本题中≤x≤1,此时y′>0,所以y=x3-x在≤x≤1上单调增加. 所以ymin=,ymax=. 所以可求得DE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4.

“利用导数求最值”在新课改后作了相关要求,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却不能运用. 所以我们应积极适应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妙用概率方法证明不等式 下一篇:圆锥曲线切线的一个优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