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莲说》为例谈文本挖掘

时间:2022-10-29 01:35:03

以《爱莲说》为例谈文本挖掘

《爱莲说》是一篇经典课文,托物言志,蕴味深厚。很多人曾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但受人教版教参的影响,大多是从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莲花来品味君子的美德,继而悟出本文的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要做一个莲花一样的君子,即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很多年来,我们教学工作者就像漫画中的掘井人,对《爱莲说》的文本挖掘浅尝辄止,要么完全依据教参思路,要么简单抓几个句子,谈不上对文本有新理解,更谈不上从文本出发,为学生架构思维的梯子。

一、知人论世

周敦颐心中的莲花君子究竟有什么样的意蕴?我们先来看看儒家经典中对“君子”的一些表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邢,小人怀惠。”(《论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子以教思无穷,容得民无疆。”(《易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君子既有着德行修养方面的要求,又有着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要求。

自隋唐以降,佛学和道家兴起,儒学有式微之势,宋明理学则重塑儒学的主体地位并加以发展。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对君子意蕴的体悟应该与儒家是一脉相承的。

《宋史・周敦颐传》记载,周敦颐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在自己的府衙旁掘池种莲,这绝非仅仅是爱莲的君子之德,它向我们传达出君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与《宋史》中记载的周敦颐一生在官场沉浮,精于吏治,最终卒于任上是相吻合的。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更加印证了这一点。由此看来,周敦颐心中的君子意蕴应该有两个层面,反观教参的单一层面的理解,有失偏颇。

二、披文入情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究竟赋予莲花君子什么样的意蕴?深掘文本,从字里行间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就会有所发现。

文章初次把菊、牡丹、莲三种花进行了比较。“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显然是由白居易的诗《买花》化用而来,一个“盛”字不仅写出了世人热爱牡丹的程度,还写出了热爱牡丹的盛况,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包括周敦颐所生活的时代也是如此),也隐约透出批判之情,毕竟白居易的诗最后有“一户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两句。两个“独”字,与“盛”形成鲜明的反差,写出了作者与陶渊明不流于世俗的独特追求,有着惺惺相惜之感,也折射出内心的孤独感。这里,作者似乎把陶渊明当作了自己的知音。

文章最后再次把三种花进行了比较和区分,则透露出了作者心中真正的君子意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最后三句可谓意味深长。

首先是排列顺序的调整,前面三种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最后这三句则把莲花前提,与放在一起。显然,这与上文作者流露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作者打破时空顺序是觉得自己与陶渊明有相似的地方,即清高、不同流合污、正直,便心生惺惺相惜之感。同时把世人追逐的牡丹放在后面起衬托作用。

其次,这三句选择了感叹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等不同表达句式,结合不同的语气词,含蓄地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把句式、语气词和表述的内容相结合,反复揣摩,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情感端倪。对于之爱,固然可喜但并不可取,流露出惋惜之情;对于莲花之爱,反问之中透出一种自赏自得的清高,有境界更高之意;对于牡丹之爱,则是一种无奈、鄙视,甚至是对这种世风的担忧,担忧中也隐含了改变世风的些许期待。可见,在周敦颐看来,像陶渊明一样喜爱的人,似知音又非真知音。

此外,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最后也表明了作者流露情感的重心所在,而这正是体现作者君子的责任与担当的地方。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有着‘出世’和‘入世’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出仕’和‘入仕’两条道路。‘出世’者往往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而‘入世’者则是努力为官,治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结合对文本的深掘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不仅追求脱俗的君子之德,更追求“入世”的君子情怀,这才是文中莲花君子的真正意蕴,两个层面的结合,才能让他立体而丰富地站在我们面前。

三、架构思维的梯子

结合以上对文本的深掘和思考,笔者再次教学《爱莲说》时,对教学设计思路作适当调整,力图为学生架一座思维的梯子。首先在对文本的句意进行疏通之后,直接切入文本对莲花的描绘来品君子的美德。抓住文中对菊、牡丹、莲三种花进行的初次比较建构第一级台阶,让学生对两个“独”字和一个“盛”字进行品析并结合白居易的《买花》诗,把脉作者君子情怀的初次流露。再次抓住文章对三种花的第二次比较建构第二级台阶,让学生对排列顺序、句式和语气词(噫、呢、矣)的品味并反复朗读揣摩,感悟作者君子情怀的再次深层流露。

然后,结合《宋史・周敦颐传》和《中国文化概论》中有关内容作资料助读建构第三级台阶,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追求,从而触摸到本文真正的主旨――脱俗的君子之德,入世的君子情怀。

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短文作业形式去思考周敦颐的君子情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的现实意义,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的延展和提升。

芝麻开花节节高,思维梯子的架构让学生逐级登阶,循序渐进,有寻幽揽胜之感,并且不断生成智慧的火花。从整堂课后的调查和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感觉把这篇短文读透了、读厚了,把作者读立体了、读丰满了,有未曾有过的愉悦感。

这次教学实践让笔者体会到,深掘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文本的细节和关键句来研读,去深掘文本;其二,知人论世,教师要大量把握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包括背景资料、相关文本资料和文化资料来深掘文本,并从中抽取合适材料来建构学生思维攀高的梯子;其三,关注人性的复杂、丰富和立体来深掘文本,包括作者的,也包括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需要去深掘,教师要加以选择和把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教师的视角去深掘文本,从学生的视角去架构思维的梯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许就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10011)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角色转化与社会认同 下一篇:现代诗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