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09 05:33:00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头村古民居 语言错误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02-02

1 引言

桂林有二十几处古民居,江头古民居(以下简称江头)以其清官文化、爱莲思想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出名,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江头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之一”,是桂林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其“爱莲”思想和清官文化对桂林人民和外地游客有着深远影响。然而,江头的简介英译(以下称《2010版简介英译》)已使用多年,出现多处语言错误、语用失误,可读性较差,导致译文难以向外国游客传递该景区的文化价值,对桂林旅游业和文化宣传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容易误导学生游客对英语的学习和理解。

一些学者对江头的开发、资源保护、爱莲思想、清官文化和古建筑群开展研究。文江涛(2006)探讨耕读结合和乡民自发读书学习的教育习俗和传统文化;吴忠军和周密(2009)研究如何促进江头的发展,然而关于江头简介英译研究鲜见。本文通过文献调查、访谈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该景点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特点,从语言和语用两个角度对景区的简介翻译进行探讨,试图启发我国学生辩证地看待景区的英文翻译。

2 2010版简介翻译的错误及试译

景区简介起着传播历史文化信息、吸引游客和推广特色文化等多重作用,英文简介更是在宣传景区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2010版简介英译》出现多处错误,给国内外游客造成困惑,阻碍信息的传递,无法发挥原有的作用。

2.1语言错误

语言错误是一种由于语言规则使用不当导致的语言现象。英语中字母的组合、单词的拼读、单词的变化以及人称和动词数的变化形式都是相沿成习、不可随意改变的。语言错误导致语言的不规范,容易造成读者的困惑和误解。《2010版简介英译》中存在的语言错误包括拼写错误、复合词错误和语法错误,具有普遍性,反应了我国景区英译简介中的常见语言错误。

2.1.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体现为一个或者几个字母被错误添加或遗漏,或者一个单词被错误地拼写。

名字周敦颐,应该是Zhou Dunyi,但在《2010版简介英译》中却是Zhou duiyi。valuable因译者的粗心而被错误拼写成valucable。江头洲是一个地名而非姓名,英译应该为Jiangtouzhou而非Jiang Touzhou。这三个错误属于英语学习者的常见拼写错误,原因主要在于粗心、发音错误导致拼写错误、不了解英语名称的规范。

2.1.2复合词错误

复合词错误即错误地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单词拼写在一起。

例1原译:It hasbeen 640 years since then.

显而易见,has和been被错误地拼写在一起。Posterityto和imperialcivil,ancientvillage和batchof也是同样问题,应改为

posterity to, imperial civil, ancient village和batch of。这类问

题主要因简介制作者和译者的粗心造成。在制作英文简介牌匾时,应该细心缜密,反复检查。

2.1.3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由于译者对一些英语语言知识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产生的错误,包括时态和语态误用等问题。

例1原文:随着后代的繁衍,江头洲村现有居民182户,800人。

原译:After the descendants’population spread out,presently this village has 182 houses, holds 800 people.

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不能把两个动词has和holds放在一个句子中而不使用连接词。建议在两个动词之间加上并列连词and使之符合语法规则。

例2原文:该村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头村爱莲文化”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元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和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

原译:This village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ntr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it is also named as “The Chinese charm scenic area” and “the most valucable traveling ancientvillage in China”,“Jiang Touzhou Lotus Culture” was listed on the Guangxi first batch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该译文的符号使用错误,英语的完整句子一般使用句号而不是逗号,属于学生的“逗号病”。另外,时态使用错误,江头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魅力景区”和“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所以动词应该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以上语言错误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常见错误,因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但后果严重,耗费读者多余的时间获取译文的意义,导致读者对该景区失去兴趣。在翻译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应该避免语言错误。

2.2语用失误

该简介也出现了许多语用失误现象。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何自然,1987)。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违背原始语言的规则,误用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或者误将母语的习惯表达运用到目标语言中。社交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忽略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而造成的语言选择的失误(何自然,1997)。

例1原文:江头村古民居的建筑群基本上保存完好。

原译:Jiangtou ancient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architectural complex is almost completely preserved.

首先,译者受中文语法结构的影响,逐字逐句地翻译“江头村古民居建筑群”,属于语言语用失误。其次,英语的表达习惯是主要信息在次要信息之前,而“建筑群”是主要信息,最好放在次要信息“古民居”之前。建议对句子的翻译顺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试译:Jiangtou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ancient residences is almost completely preserved.

例2原文:该村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头村爱莲文化”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元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和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

原译:This village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ntr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it is also named as “The Chinese charm scenic area” and “the most valucable traveling ancientvillage in China”,“Jiang Touzhou Lotus Culture” was listed on the Guangxi first batch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该句子除了存在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语言错误之外,译文冗余、拖沓导致语用效果不佳,还存在语言语用失误。“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魅力景区”皆为江头的荣誉称号,翻译时建议对句子进行整合,使其对仗工整且富有节奏感。此外,景区简介一般为说明文,读者为游客,因此译文应该简洁明了,翻译时应注重传递原文信息,对长句进行精简整合,使译文简明易懂。

试译:This village has been awarded a good few of titles by national institutions,such as “the Ancient Village with Most Tourism Value” in September, 2005,“Nation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in May,2006,“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June,2006,and“China’s Charming Scenic Area” in the first lunar month of 2007.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现象。翻译目的是将原文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原文和目标文的读者应该共享同样的信息,所以译者应该对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分析,所用的词汇、短语、句子、语法都符合目标语的表达规范和习惯。另外,译者必须做出以下几点考虑:考虑提供新词汇给游客;考虑归化和异化的联系;考虑引入新词的文化意义;考虑敏感词汇(陈刚,2004)。否则,很容易导致原译中的语用失误。

例3原文:爱莲祠堂是古村落的精神象征,秉承先祖周敦颐《爱莲说》的寓意。

原译:Lotus Ancestral Temple is the ancient village spirit symbol, took ancestor Zhou Duiyi“to like Lotus Saying”’s meaning.

作为文化传播者,译者应铭记保留源语言取向或源语言文化取向,以便使得景区的原始风格和地道元素尽可能被保留下来(陈刚,2004)。《爱莲说》是一篇很出名的中国古文。首先,“爱莲”意味着“赞赏并且尊重莲花”,“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而不是一种说法,原译完全忽略了《爱莲说》独特的文化价值。其次,英语表达中引用的文章名称应该用斜体字。此例不仅属于社交语用失误,也是语言语用失误。

试译:Lotus Ancestral Temple is spiritual symbol of Jiangtou, taking the meaning of Ode to Lotus by ancestor Zhou Dunyi.

试译借鉴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这一西方著名诗歌的题目,外国游客在阅读时不仅能理解意义,又能了解中国文化,从而达到介绍和宣传的目的,遵循了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实现了交际目的。译者必须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考虑目标语的表达规范和习惯。

例4原文:莲出污泥而不染,被周氏子弟奉为圭臬,用以指导规范自己的立身处世。

原译:Lotus stemming from silt but spotless,we use the spirit to educate and courage the posterityto act like the Lotus with good personality.

原译不仅有语言错误,而且包含语用失误。Lotus在希腊文学里指“无忧树”,而在该中文文本语境下象征高洁、正直。建议使用增译法,帮助英语读者理解lotus在中国的文化意象。

试译:Lotus is pure from mud, symbolizing uprightness in China and accordingly taken as the norm for descendants of Zhou family to discipline themselves.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只有正确地运用翻译规则,才能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创造出成功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基本规则是忠实和通顺,即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使用规范的语言,通俗易懂,无文理不通、逻辑不清的现象。翻译并非逐字逐句地对译原文,还要进行艺术加工,即增加、减少、合并、拆散、补充说明等等,译文才能令人满意。

3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发现,景区简介存在的误译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译者忽视了英汉的语言英汉文化差异、译者的自身素质不够高。译者应该是一名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翻译中不该出现英语常见错误,如大小写错误、拼写错误、符号错误、时态错误、词性错误、词语搭配、主语错误、谓语错误、宾语错误、用词错误。翻译需要理论指导,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在具体语境下使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目的学科,是指导旅游文本翻译的实用性理论。只有译者准确地运用翻译规则并使用恰当的语言规范,目标语读者才能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8-50;115.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文江涛.耕读传家与文化濡染――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洲文化教育习俗为例[J].桂海论丛,2006(22):88-91.

[5]吴忠军,周密.爱莲(廉)文化资源旅游转换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

作者简介: 陈佳咏(1992年-),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汉英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第一步,疏通句意

两篇散文虽是用文言写的,但课文注释较详尽,八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可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逐篇自读,疏通句意,然后指名学生口译课文。基础较差的班级,在自读过程中,教师可对他们进行如下两方面的适当指导:

一是指导读注释。注释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文章的出处、体裁和作者简介,这是阅读课文的辅知识,不必要求学生深究。另一方面是课文里的实词、虚词、词组知识,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只要求结合课文能理解就行了,不必要求在这次学习中就掌握,例如“劳形”的“劳”的使动用法,“何陋之有”的宾语前置句式就属此类;有的则要求在这次学习中就掌握,例如“名”、“馨”、“淤泥”、“亵玩”等词语。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注释的阅读方法要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注文。例如“有龙则灵”注为“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里的难点是注文中的“水”为什么要加上括号,这是因为原文中没有“水”字,但含有这个意思,注释时应把这个意思补进去,用加括号的方法说明,翻译时则应把注文中的括号去掉。

二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课文、温习旧课、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未注的难词难句。例如,“斯”字的意义可查工具书解决;“可爱者”的“者”可联系旧文,温故知新;“予谓菊”的“谓”,可结合上下文,理解为“认为”,而不是“说”。

第二步,比较两篇散文的结构层次

首先让学生找出两篇散文中揭示中心、统领全篇的语句。《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比较两篇散文的开头。《陋室铭》开头两句是两个比喻,陪衬第三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不在高”、“不在深”陪衬“陋”,以“龙”、“仙”陪衬“德”,以“名”、“灵”陪衬“馨”。这两个比喻意境高远,气派宏大,生动有力地表明作者但求品德美好,不图物质享受的生活信条。《爱莲说》第一自然段的头两句,首句总括泛写,第二句特举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两篇散文的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落笔,引出或转入正题,陪衬中心,因为以宾衬主,主尤突出。

二、比较两篇散文的正文。《陋室铭》的正文部分从三个角度描写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周围景色如画,一派青翠,意趣盎然,这是写居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人不陋;“调素琴,阅金经”实写日常生活不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写日常生活不陋。《爱莲说》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比喻君子的品格: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不受污秽的沾染,比喻君子不受社会污浊的沾染;第二句“濯清涟而不妖”是说莲的端庄,比喻君子不献媚取宠;第三句“中通外直”是说莲的贯通不曲,比喻君子的思想行为通达正直;第四句“不蔓不枝”是说莲不生枝节,比喻君子不拉拢勾结;第五句“香远益清”是说莲清香远播,比喻君子的好名声传播久远;第六句“亭亭净植”是说莲的耸立净洁,比喻君子卓然独立,坚守;第七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说莲的不可轻慢玩弄,比喻君子态度严肃、凛然不可侵犯。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两篇散文的正文部分都是从多角度对景物做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具体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比较两篇散文的结尾。《陋室铭》的最后两句结尾,引证典故和古语。先列举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出仕之前在南阳隐居的茅庐和西汉文学家扬雄(子云)在西蜀居住的玄亭――诸葛亮的茅庐和扬雄的玄亭都很简陋,而主人却都是才智超群之士,这种情况恰好用来作“陋室不陋”的引证。文章至此,水到渠成,得出“何陋之有”的结论。《爱莲说》的第二自然段便是结尾。在这里,作者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指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并在此基础上慨叹真正的隐士自陶渊明以后几乎绝迹,而像作者自己以莲自勉的有道德的人也是寥若星晨,指出爱富贵者众多,婉转地讽刺了当时追名逐利、世风日下的沉疴。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两个结尾同样含蓄、隽永,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三步,比较两篇散文的“道”

这两篇散文篇幅虽短,但容纳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陋室铭》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但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子来看,也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清高和不愿接近劳动人民的等级思想。《爱莲说》赞赏了作者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以保持美好名节的态度,不过,作者的这种思想也有局限性,他只讲个人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不去与种种丑恶现象作斗争,这又是消极的。但在评估古人时,应指导学生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去苛求古人,仅“以一眚而掩大德”。

第四步,比较两篇散文的写法

这两篇散文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则是用莲花的品性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这种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和抒发感受的写法的好处,在于把某种事物的特质和要说明的道理融为一体,给人以具体、鲜明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促进联想,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

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通过比较,求同存异,可以收到集中、强化之效,这是单篇教学难以比拟的。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第二步根据翻译好的白话文中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测原来框起来的词语的意思,再查字典,最后选定最合适的意义。

第三步仔细揣读翻译好的白话文,看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需要补充哪些省略了的词语、删掉哪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如果遇到词序上有问题的地方就调整一下词序。

在这三步过程中,要按以下六种方法翻译:

1.留。文言文中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专有名词可照抄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的“庆历四年”“巴陵郡”都应保留,即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的太守。”

2.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可翻译为“(他)悠闲恬静,少语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②古义换为今义。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中的“岁”应换成“年”。

3.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成分,以及虽不是原文省略,但应正确译出原意或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或句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即“太阳刚出来大得像车伞一样,等到中午时却小得像一个盘子了。”

4.删。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无法译出的某些文言词,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文言文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应删去。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字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义,可取消不译。

5.调。文言文中的某些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倒装句,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中的“之”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可调为“千里之马者”。

6.并。归并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上下文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应翻译为“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三、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此种方法较之“满堂灌法”确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的口才。以上介绍的这种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五、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学文言文教学感悟[J];学周刊;2013年09期

[2]赵占忠;中学文言文教学六“指导”[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07期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07-02

摘 要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重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然而其出现频率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拟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英汉互译时常见的重复略作归纳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重复;替代;省略;方法

1 引言

重复是指同一个语言成分的多次出现或相同语言成分的重现。词语重复在汉语语篇中十分常见,是语篇衔接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英语语篇的衔接主要依赖代词、助动词或同义词替换,一般情况下避免重复的出现。汉语喜欢重复;英语崇尚简洁,回避重复。

2 汉英词语重复差异对比

2.1 英语回避重复:

英语行文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避免重复。当然,出于强调或修辞的需要除外。回避重复的主要原因是,重复会使语言的表达单调、冗余,所以在能够明确表达意义的前提下,英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避免用词的重复。

2.2 替代法: 英语中,代词数量多,使用的频率高,英语中避免词语重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代词。名词性替代,即用代词取代名词或名词短语,是最常见的替代法。例如:

Wrought iron is almost pure iron. It is not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school shop because of its high cost. It forges well, can easily be bent hot or cold, and can be welded.

熟铁几乎就是纯铁。熟铁在校办工厂里不太常见,因为熟铁价格很贵。熟铁好锻,很容易热弯和冷弯,还能够焊接。

原文中只出现了一次wrought iron,其它都用it进行了代替。

其次是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取代谓语动词或词组。例如:

He buried her where she could see the mountains.The book of English poems lay with her and so did the flowers from the woods.(so did替代lay with her)

他将她埋葬在她能看到群山的地方,那本英文诗集和她躺卧在一起,从树林里采来的鲜花也和她躺卧在一起。

2.3 省略法: 省略和替代一样,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有时,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有的语言学家将省略称为“零位替代”。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名词性省略,通常指重复的名词以及名词性短语中的中心词或修饰语的省略。例如:

They are fine actors. Smith is the finest I’ve ever seen.(the finest后省略了actor)

他们是优秀的演员,但史密斯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

(2)动词性省略,通常是指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或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例如: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 riding for the head.(平行结构中省略了谓语动词is good for)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2.4 变换法: 此外,英语中还常用同义词、近义词等方法来避免重复,也就是所谓的“变换”。变换方法的使用不但避免了单调、枯燥,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例如:

The solemn but simple ceremony hel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was attended by Zhou Nan, vice foreign minister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and Sir Richard Evans, British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the head of the British team.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庄重的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英方代表团团长理查德·伊文思爵士。

句中的“head”替代了“chairman”,“team”替换了“delegation”。

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因而常用替代、省略、变换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2.5 汉语的重复: 相比而言,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汉语的重复与其语言文字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在组词造句别讲究结构对应和平衡对称。汉语的重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5.1 同词重复(即同一个词或短语的多次出现)。例如:

桌子上面有一个古瓷花瓶,花瓶里面还插着鲜艳的步步高花,花瓶周围则摆着好几瓶好酒……(《子夜》)

An antique porcelain vase, with immortelles in it, stood on a table in the center of the room, surrounded by bottles of choice wines and spirits…

在这句话中,为了语篇的连贯,用了三个“花瓶”,但并不使人觉得累赘。译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所带来的单调、乏味,将其合并为一,提取了出来。

2.5.2 同义重复(指的是汉语中常连续使用两个同义或近义的部分,尤其是结构类似、含义相同的两个四字词组或单个的四字对偶词组,以强调要表达的意思,提高修辞效果)。在汉英翻译时,往往省译同义词。例如:

(1)感恩戴德———gratitude

(2)长吁短叹———to sigh deeply

(3)筋疲力尽———exhaustion

(4)繁荣昌盛———prosperity

2.5.3 反义重复(同一个意思先以肯定形式出现,然后又以否定形式重复的语言现象)。这种重复,在英译时往往只译出肯定部分,去掉否定部分。例如:

安排财政开支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不分主次。

Financial expenditur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of priority.(而不是Financial expenditur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of priority, rather than be given equal status.)

2.5.4 结构重复(其表现形式是平行结构)。平行结构在汉语中被称为骈偶,汉语中的骈偶音韵可以和谐,字数要求相等,结构可以匀称,辞义可以对应(邵志洪2005:136)。在汉英翻译转换时,必须考虑汉英重复结构的差异做相应的调整。例如: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 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 being becomes non-being(杨宪益、戴乃迭译)

2.5.5 叠词的使用。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且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

(1)静悄悄———perfectly quiet

(2)熙熙攘攘——hustle and bustle

(3)磨磨蹭蹭——tardiness

3 英汉互译中重复现象的处理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汉语崇尚重复,而英语力求简洁,一般用替代、省略和转换等方式避免重复。因而,在汉英互译中,应当采取一些方法来处理重复现象。

3.1 汉译英的常见方法: 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 汉语中对同一个意思的表达一般多用重复,而在翻译成英语时要尽量避免重复表达,选择英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例如: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周敦颐《爱莲说》)

T’ao Yuanming alon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hrysanthemum. Since the opening days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een fashionable to admire the peony; but my favorite is the water-lily.

汉语原文中“爱”重复使用三次,如全部译成“love”会很单调乏味。现将其分别译成“devote oneself to”, “admire”和“favorite”。这样的译文显得通畅、不单调,更有生气。

(2)用代词来避免重复: 汉语中重复的词或结构往往可以用英语的代词进行翻译。例如: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邓选》,374)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6篇

随着新大纲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文言文的考试,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就要求教师“教”要扎实、灵活,学生“学”要踏实灵活。一篇文言文,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首先都必须读懂原文,疏通文意,才能准确无误地提炼出文章主旨。文言文考查的知识是全面的,它包括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和文言理解等。因此要想在考试时应对自如,就必须在学习中做大量的识记工作,把相关的知识点理清,记住,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树。下面就如何做好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1.准确把握实词,了解其特殊含义。如《爱莲说》中的“蕃”意思是“多”,“鲜”是 “少”;《陋室铭》中的“馨”引申为“品德高尚”。《曹刿论战》中“鄙”是“目光短浅”。如古文中“阴”“阳”有特殊含义: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做“阴”。因此“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中的“阴”不能凭主观解释为“阴天”。概括地说,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多多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随“句”而变,把特殊和一般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解答出来。

2.注重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如“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或”作“有的”解;《马说》中的“一食或尽栗一石”的“或”作“有时”解。有的词,还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去考察,才能准确解释。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作“离开”解;“去死肌,杀三虫”作“除掉”角,而“西蜀之去南海”只能作“距离”解。

3.注重词类活用现象。当我们发现某个实词与其原有词性有异时,就应看作词类活用了。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作动词用:如“一狼洞其中” (打洞);②名词活用为状语:“失期法皆斩”(按照法令);“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④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劳苦)。⑤意动用法: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是“把……和客人”;“渔人甚异之”作“认为……奇怪”。

4.掌握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某些词发展到现在,其意有了一定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如 “江”“河”古代特指“长江”、“黄河”)。有些词义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丈夫的配偶”。“可以一战”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表示可能,许可”。还有“鲜美”“等死”“牺牲”“痛恨”等等。这就要求在解释词语时,字字落实,古今异义的情况也就较清楚辨别了。

5.注意文中的通假字。作为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要特别重视积累。如“寒暑易节,始一反(返)焉。”“河曲智叟亡(无)以应。”还有“诎”“畔” “曾”“衡”等。有了准备,就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了。

二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及作用

掌握文言虚词,必须注意两点。㈠要识记那些常用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如:之、以、然、其、为、而等。㈡注意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重视知识积累,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树。例如“之”在文言文中就有五种用法。①代词“天下顺之” (代明君);②动词“辍耕之垄上”(到);③助词“怅恨久之”(了);④主谓间“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不译)。又如“以”字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作连词(表目的,表结果)和动词。作介词就有4种情况:①拿、用、把:“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②凭借、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③按照、根据“虽不能察,必以情。”④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准确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古诗文句的朗读节奏大约有以下几种划法。①古诗词按音节划分:例五律(绝)按212或221,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七律(绝)按规定2221或2212,如:长烟/落日/孤城/闭,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对文言文散句或骈句按意义划分:如:“引被/覆面/卧”“其一/犬坐于前”。③了解句中的特定称谓: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是一种特殊的说法,即“享厚禄者,做高官的人”应该划开。又如:“虞山/叔远甫/刻”“叔远甫”是的名和字,所以应该划在一起。④寻找文言语言标志,“者”“也”“曰”“耳”等。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总之,我们在断句的时候,充分考虑语句的内容,根据句子的结构,再结合语言习惯来划分。

四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中考的一项主要考查内容。翻译时必须忠于原意,不可偏解,一般原则要做到“字字落实”也就是“直译”。不用估测的方法,不凭主观臆断,要做到真实可信。即使有的字不译,也必须明确。其次在“直译”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雅”。第三,为了翻译准确,我们要特别关注特殊句式。比如判断句:往往有“……者……也” “……者……” “……也……”“……乃……”等句式,翻译时就要加“是”字。省略句,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主语,介词或介词宾语。例:“扶苏以数谏,上使()外将兵”括号中应补上“之”字即“他”。关于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宾语前置。如“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②状语后置,即状语不在动词谓语前面,被后置了。如“行者休于树”应为“行者于树休”。③谓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应为汝不惠甚矣)碰到这样的句子,一般采用调整法,把它放回到该占的位置上就行了。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扩充法”和“引申法”。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可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这就是扩充法。如《岳阳楼记》中的“增其旧制”可译成“扩大它原来的规模。”这就是引申法。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7篇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文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8篇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测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在解答时往往失分很多,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文言语句理解不准确,缺乏文言“语感”,以致对文言文“难以卒读”。从目前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所选的文言语段正逐步趋向由课内走向课外,无形之中难度也加大了许多。要想读懂文言文,应对文言文试题,关键要从文言文的词句理解入手,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呢?下面我们通过例文进行细致讲解。

【典例呈现】

(2014・湖南长沙卷)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 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扬雄:人名。

1.解释文中的黑体词语。

(1)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考点解析】

考点一 词义理解

【思维轨迹】解释黑体词语,考查的内容是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其中以实词为主,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虚词则主要是考查初中阶段常见的词,如“以”“而”“其”“于”“之”“或”“为”等的意义和作用。总之,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考查的都是课堂上老师多次强调过的词语,尤其是课文下的注释,如第一题中的“至”“一”“鲜”就分别是出自八年级的《送东阳马生序》《岳阳楼记》和《爱莲说》,想到此,“周到、周全;全、都;少”的答案也就很容易得出了,至于“之”,它可以作代词、助词,还可以作动词,我们只要把它带入到具体的语境――“遂与之异”,“代词,代指王安石”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答案】1.(1)周到、周全 (2)全、都 (3)少

(4)代词,代指王安石

考点二 句意理解

【思维轨迹】第二题是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和简答题(直接翻译),主要是翻译含有关键词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特殊的句式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上例中的“安石轻富贵,何吝也?”,重点考查的是对宾语前置句式、重点实词(“轻”和“吝”)的把握,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轻”本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了,应译为“把……看得很轻”,“何”是什么的意思,而“吝”,就是吝啬,根据直译法,“什么吝啬”的译文显然理解不通,“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也就不难翻译出了。

【参考答案】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技巧总结】

一、对应直译,理解文章内容。

对应直译,即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运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有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试题后面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时,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二、结合语境,联系所学字词,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要解释好一个词语,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字词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也可以联系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词语的意思。如果所选语段来自课外,就更应该联系学过的课文,因为课外文言文字词考查的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先思考在哪些课文中学过这个词,它作何种解释,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三、牢记“留”“换”“调”“补”“删”五字诀,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1.留,即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翻译,可以直接保留下来。如:“孔子云”,孔子是人名,翻译时要保留,可以不译。

2.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感彩发生了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而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翻译时应改用古义。

3.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补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4.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中“夫”,作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就可删去不译,直接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

5.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如“何陋之有?”就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我们要把前置的宾语调回到谓语后面,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专项训练】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的黑体词语。

(1)临溪而渔( )

(2)四时之景不同( )

(3)杂然而前陈者( )

(4)云归而岩穴暝( )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常羊学射

[明]刘 基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③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④而过,翼若垂云。王注⑤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郁离子・射道》)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吏。③起:驱赶起来。④旃(zhān):安置在马车上的红色旗子。⑤注:附着。

1.下列句中黑体词的用法与“战于长勺”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B.楚王田于云梦

C.鹿出于王左

D.王注矢于弓

2.下列句中黑体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引弓欲射(拉)

B.使虞人起禽而射之(派)

C.臣之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使虞人起禽而射之(表转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若欲闻射道乎?

翻译: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B.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翻译: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C.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翻译: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

D.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言文;新理念;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65-01

一、文言文教学目的是什么?

从现状看,文言文教学,重意义的获得,轻言语的获得。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我们的教师,则专从文中找些难字句设计几道题,于是乎课堂上老师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学生不厌其烦地做笔记,翻译。各种文言文译注是人手一册(课还挺难上,学生都“懂”),这类书竟成了几十年来的畅销书,甚至在学生中出现了只读(背)译文而不读(背)原文的怪现象。文言文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竟然“消失”了。在这里,意义的获得已成了唯一的目标。

2000年修订的初中语文大纲,《课标》及新教材都十分重视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高了文言文比重(占选文的40%),同时也加强了文言文的诵读,整体感知。这些新要求的落实,有赖于广大师生更新对文言文的认识和测试。在学习中,既重意义的获得,更重言语的获得。而这种言语的获得,不仅是“积累”的,更应是“积淀”的。

二、文盲文的教学方法:是重从上而下的加工,还是重从下而上的加工?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知觉连续言语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起了主导作用,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在语境中进行的”。

现状是,在指导学生获得意义的过程中,往往只采取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先求字字落实,然后求句、段、篇的意义。学习一个文言语段,往往先解释字词含义,然后翻译。教师则是大讲特讲词语、句式、语法现象。词语是越讲越多,一个实词多至十几个义项,一个虚词要罗列出很多用法,语法也越讲越复杂。本来学习外语把西洋语法搬到现代汉语法上,已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又把汉语语法套用到古代汉语上,那是化简为繁,越来越糊涂。将一篇有血有肉、有情有味、有灵性的文章拆卸成堆死板的语言材料。结果是教师讲得费力又不讨好,学生吃力,不但无助于培养阅读能力,相反却增加了教学难度和负担,而真正的、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却被忽视了。

其它译注资料更是如此。注释过多过详,其实是在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寻其根子,一方面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以往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感受领悟的具体表现。重知识和研究成果,一般都相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越多,阅读能力就会越强;另一方面,与前面所说的重意义的获得轻言语的获得有关。因为从纯粹的意义获得角度看,这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简单直捷、省时高效,它不需在言语上作过多的“纠缠”而直达意义。却导致了学生言语感悟能力的降低,无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兴趣。

三、怎样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文言文课堂呢?

首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这样的教师能让学生产生敬仰之心。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晴,给学生以启迪;有时一个小笑话能缓解学习上的尴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其次,赏识学生,扬起自信风帆。

克莱因说:“语文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语文学习需要依赖更多的理性来完成。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靠趣味性来支持,我们更应该欣赏的是顽强的学习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给予肯定,使学生的学习由浮燥走向沉静、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面走向本质,才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布置了几道题,有的孩子课堂上没能做完,下课时我说

“算了,出去玩吧。”大多数孩子都跑出去了,但邹俊鹏,却坚持做完所有的题,还送给我看。当时我非常感动,摸着他的头说:“老师也要向你学习。”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从此这个孩子不管其他孩子怎样嘲笑,总是很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坚持做完每一次练习,他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的,但是感动着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第三,明确文言文教学目的,重视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加强诵读,以诵读为感知课文的主耍途径,重视文言文在语境中阅读。加强且不能再机械地作词汇和语法的解析训练,尤其要大大地淡化文言语法。学生有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注不讲解;理解有难度的,教师点拔;不是特殊句式不译{必须加注的,尽量简约。

第四,把现代文教学理论引入文言文教学中去。

学生最怕遇上这样的语文教师:作家作品介绍一时代背景一词句解释一段落分析一主题概括一语法修辞一写作方法。这种“八股式”教学单调、乏味,没有高潮,让人昏睡,高耗低效。以新颖的课型设计,让文言文教学的课型丰富多彩。

(一)诵读课:古典散文、诗歌,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化,语气的各种模拟等,来表达自己对文章意义的理解,使文章“如出我口、如出我心”。

(二)品读课,对精美、思想深刻的文章,采用品读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意境中,让课堂教学有一种诗意美。

(三)探读课采用问题的方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段落和主要问题进行揭疑――析疑――解疑的探究。交流探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增加了阅读的兴趣。

(四)研读课:除了培养学生浅显的阅读文言文能力外,还应加大课堂阅读的容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如:田园诗歌专题研读课:在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比较孟浩然、王维及现代田园诗人的不同风格。在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由此及彼,联想到“秋菊盈园”(《九日闲居》)、”予独爱莲……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然后研讨古代诗文“菊”

“莲”的形象与古代文人人格形象的联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0—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却没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教学目标单一,教师教法僵化,教学方法“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木兰诗》为例,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尝,尝到“甜头”后自然可以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文课本中只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教无定法,除了进行有准备的活动外,还可以随时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核舟记》时让三个学生分别摹拟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动作、神态等,结合表演进行教学。相信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写作水平。

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准、读懂。

2.读出神韵。

三、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灵活教学。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四、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

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 “鲜”等等。

上一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范文 下一篇:形容秋天的句子唯美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