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拱棚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时间:2022-10-29 01:26:16

摘 要:通过试验,选育出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大拱棚早熟马铃薯栽培品种,为大拱棚早熟马铃薯生产提供优良品种资源。

关键词:大拱棚;马铃薯;品种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27-01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生长,由于设施农业的建设,马铃薯设施栽培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品种、栽培管理技术、生产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产量效益仍然很低。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本试验选用参试品种6个,即中薯3号、新大坪、夏选、中心24号、金抗和大西洋。

1.2 试验方法

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地点为李旺镇李旺村设施农业示范点。本试验参试品种数量有限,不设重复,选用条件相同的大拱棚两座,每棚随机安排3个品种,共6个品种6个小区。小区长18 cm。宽5.50 cm,面积为99 m2。

1.2.1 施肥、旋地、灌水、封棚 首先清除棚内残余物,然后撒施马铃薯专用肥1 200 kg/hm2和如意精品有机肥(有机质≥35 %,N、P、K≥6 %)4 800 kg/hm2,旋耕整地,灌水后封棚待种。2011年1月5日完成。

1.2.2 切块催芽 将选好的中薯根据大小从顶芽顺劈切块,保证每个薯块有1~2个芽眼且重复在30~50 g之间,用两把刀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中浸泡轮换消毒切块,切好的薯块装入塑料网袋或竹筐内放在日光温室内避阴催芽,待种薯芽子叶长到1 cm左右时定植于大拱棚。2011年2月2日进行。

1.2.3 起垄、定植 3月起垄覆黑膜,每棚起5垄,垄面60 cm,垄沟40 cm,垄高25 cm,3月5日均以每垄双行品字型打孔定植,行距约35 cm,株距约28 cm,深度约15 cm,保苗65 250株/hm2。

1.2.4 田间管理 定植、出苗,此期气温还比较低,一般白天棚内温度尽量在25~30 ℃,夜间关闭通风口,以提高地温,促进出苗为管理目标;4月上旬各品种陆续出苗,及时处理串苗,空穴补苗,苗全后清除棚内杂草,灌水,棚内温度控制在30 ℃以内,夜间视情况关闭通风,以促进植株生长为管理目标;4月下旬各品种相继进入开花期,及时除草、灌水,此期气温已逐渐进入高温期,马铃薯进入块茎膨大期,也是关键的管理时期,要严格温度管理,控制马铃薯地上部徒长,促进地下部发育,白天以棚温控制在25 ℃以内,20 ℃左右为最佳温度,夜间也不必关闭通风口,白天以加大侧风来采取降温措施。水分管理依墒情进行灌水,以防水分过多造成徒长。除元月份灌定植水外,生育期灌3水,分别在4月9日、5月2日和6月1日。必要时需采取打顶或化学方法来控制徒长,促进地下部快速膨大,提高产量。

2 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生育期记载表可看出,参试的6个品种,同一天切块催芽,同一天定植,出苗最早的是中薯3号(4月1日),最晚的是金抗(4月8日),相差7天;开花最早的中薯3号和最晚的金抗相差13 d,6月26日通过目测中薯3号能够收获,7月1日夏选地上部逐渐枯黄收获。其余4个品种地上部自然较嫩绿,植株直立性强,地下部才刚刚开始结薯,而此期温度已完全进入高温期,棚内温度已经无法控制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的适宜温度范围内,参试6个品种于7月1日全部收获,中薯3号生育期为85 d,夏选89 d,其余4个品种均大于89 d。

参试6个品种,中薯3号可作为大拱棚早熟马铃薯的品种选用,其余5个建议不进行推广使用。

上一篇:马铃薯茎尖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下一篇:农机化发展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