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的智慧人生

时间:2022-10-28 10:16:50

学而优则仕的智慧人生

每个院士身上都有鲜明的个性标签,因为作为每一行业和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领跑在各个学术“跑道”;毫无例外,他们的人生也都是一个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传奇。放眼望去,跻身于学术“珠峰”行列的女院士本来就寥寥无几,而李兰娟院士更是独一无二。因为她还曾作为卫生厅厅长全面主持过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医疗卫生工作;也就是说,她既到达了学术的顶峰,还能宏观把握与管理一方的医疗卫生事业,可谓“全才”。

面对世界性难题――发病急、病死率超过80%的重型肝炎的治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未能提供好的答案。然而,李兰娟院士却迎难而上,十年磨一剑,解开了这一“方程式”,并结出了她科研人生中的两大硕果:人工肝新技术和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

人工肝:创88.1%到21.1%的奇迹

“经常有记者问我,为什么选择重症肝炎、人工肝的研究?这还要从我做住院大夫时说起。那时候,很多爆发性肝炎、肝衰竭的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大多束手无策,一般十天至半个月患者就去世了。作为医生,不能拯救患者的那种无力和挫败感,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我开始想,是不是能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兰娟说。

一个偶然的病例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1985年,一个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陷入昏迷,出现排尿障碍。做血液透析滤过两三天后,患者出现黄疸,由此发现他还有爆发性肝炎。于是,继续给他做透析滤过,结果排尿顺畅了,黄疸也退下去一些,神智也恢复了。李兰娟从这一病例中得到启发:或许这个方法对肝衰竭也有效。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总有层出不穷的难题未能解决。医生在临床中不但要把患者的病看好,还要时时开动脑筋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难点,必须与基础医学、基础研究相结合,因此,医生也需要到实验室里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李兰娟说。当时国家设立了青年科研基金,李兰娟申请到了针对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课题,尽管经费仅有3000元,却给了刚刚迈入研究领域的李兰娟很大的支持。

由于国内外都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许多业内专家都对此表示质疑:“肝脏功能如此复杂,用人工肝来替代不现实!”头5年,一次次的失败让课题组一些成员失去了信心,不少人中途退出。“相信我的,跟我一起努力!”李兰娟没有却步,她重新邀选了研究人员,继续艰难地跋涉。每次失败后,她都会告诫自己:难题再大,也不能放弃,希望就在拐角处。

通过10年的刻苦钻研,针对肝衰竭的原理、机制、方法等,李兰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最终攻克了重型肝炎并发症治疗的难关,创建了一整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治疗新方法和技术规范――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可选用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浆吸附、血液透析等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进行“个体化”治疗。ALSS的核心就在于,借助一种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能有效清除重型肝衰竭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种毒性物质,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患者病肝的部分功能,为患者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争取宝贵的时间,从而把急重肝炎、肝衰竭病死率从88.1%降低至21.1%,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飞跃。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国内专家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之所以十年磨一剑,殚精竭虑地结合临床进行科研,寻找新的方法,是因为李兰娟始终牢记着作为临床医生的责任――解决临床中的问题,拯救病人的生命。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李兰娟把此项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到了全国30多个省、市、县级300余家医院,拯救了3万余名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命。

微生态研究:中国领先世界

李兰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能将临床中发现的细微问题,抽丝剥茧地进行归纳总结,而这正是作为医教研“全能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她在诊疗中发现,很多重型肝炎患者都伴有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腹膜炎,血中的内毒素水平也往往升高,从而加重了肝细胞坏死,最后导致肝衰竭死亡。在钻研肝病加重机制的过程中,李兰娟发现:肠道内微生态的变化是肝病加重的重要诱因――重型肝炎的患者往往内毒素增高。增加的内毒素会加重肝细胞的损害,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她进一步查明,内毒素由肠道细菌产生,革兰氏阴性细菌一增加,内毒素就增加。

在大量动物实验及患者便样检测的基础上,李兰娟得出结论:肝衰竭的血内毒素增高,与肝细胞坏死有明确的关系。那么,内毒素从何而来?是肠道细菌产生的吗?李兰娟带领课题组,通过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对肠道细菌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肝炎重型化有因果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会存有1.5公斤细菌,这些细菌中包括对人体十分重要的肠道细菌,如乳酸杆菌等可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保护肠道健康。如果不注意保护人体的微生态的平衡,滥用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破坏了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有益细菌减少,有害细菌增加,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增加内毒素的产生。

通过大量研究,李兰娟发现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时,肠道的微生态是失衡的――有益的双歧杆菌和细菌明显减少,有害的肠杆菌和细菌明显增加。当肠杆菌和细菌增加,内毒素也会增加,肝脏功能也因此受到损害。微生态失衡、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细菌易位,就会导致自发腹膜炎。

从基础研究着手,再到肝衰竭的机制研究,这就有了新突破。“如果我们把机制搞清楚了――重度肝炎下,哪些代谢物质和细菌是增加的,哪些是减少的,然后把增加的清除掉,增加减少的,就能预防肝炎的加重。”由此,李兰娟在全世界率先提出了肝病微生态研究,并获得了她人生中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把握科研与临床的“左膀右臂”

近几年,有人撰文指出,科研跟临床医疗是矛盾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科研对临床医生有何种意义?

对此,李兰娟院士表示,科研和临床医疗不但不矛盾,反而能相互促进。开展科研工作,能促使临床医生主动查阅国内外资料,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引领临床的发展,提高医疗水平。临床上遇到的很多困惑,也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研思路、临床的标本及资料。如果临床医疗和科研是两张皮,又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没有临床的切实使用和指导,科研又如何解决临床遇到的实际困难?为科研而科研,临床上不思进取,因循往复,都是不可取的。

[摘要]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药理作用。 方法 用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非模型组(A组),SAP未处理组 (B组),SAP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C组),SAP乌司他丁治疗组(D组),SAP甲基泼尼松龙+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E组),比较各组及各组不同时间血清淀粉酶(AM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B、C、D、E组与A组比较,B、C、D、E组 6h和3h比较,AMS、TNF-α、IL-6均出现明显升高(P

[关键词]乌司他丁;甲基泼尼松龙;重症急性胰腺炎;AMS;TNF-α;IL-6

[中图分类号] R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38-0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急腹症,起源于胰腺自身消化,继之导致全身病理生理变化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第3~5位。发病凶险,病死率极高的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在发病早期常并发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心、肺、肾、肝等多器官功能衰竭[1]。目前统计其死亡率可高达20%~30%。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中,有众多学说,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由“自由基损伤学说”“胰腺的自身消化学说”,转至“微循环障碍学说”“炎症介质学说”。尤其是炎症介质日益受到重视,炎症介质的连锁反应是造成轻型胰腺炎局部胰腺炎症反应进展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全身炎症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或)阻断体内已产生的炎症介质的作用,将可能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乌司他丁具有抑制多种炎症介质和蛋白酶释放的作用;甲基泼尼松龙作为抗炎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两者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具有协同抗炎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药理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注射用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20110104);甲基泼尼松龙注射液[法玛西亚善强公司(比利时),H20100504];牛黄胆酸钠(Sigma公司);淀粉酶检测试剂盒由美国Begman公司生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白介素-6(IL-6)ELISA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产品;酶标仪为美国Bio-tekelx800公司产品。清洁级SD健康雄性大鼠100只,体重220~280g,由沈阳药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2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非模型组(A组)、SAP未处理组 (B组)、SAP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C组)、SAP乌司他丁治疗组(D组)、SAP甲基泼尼松龙+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E组),每组20只。实验前24h禁食,不禁水,称取体重后,用3%戊巴比妥钠(0.25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常规备皮、消毒、铺巾,取中上腹部正中切口开腹。A组术中仅翻动胰腺,未作特殊处理。其他组提起十二指肠,以小号血管夹分别夹住十二指肠和肝门部肝胰管,经肝胰管穿刺,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 (用药剂量1mL/kg,注射速度0.2mL/min) ,5min后拔出穿刺针,移去血管夹。可见胰腺组织出现明显充血、水肿,被膜下有散在出血点,标志造膜成功。术后禁食而不禁水。注射牛磺胆酸钠后6h,B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2.5mL/kg,C组给予甲基泼尼松龙20mg/kg,D组给予乌司他丁10万U/kg,E组给予C+D。分别于给药后 3h、6h抽血3~4mL于下腔静脉。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采集静脉血2~3mL,置入普通塑料试管中,经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后,4℃离心10min(2000r/min),取血清分成两份,一份放入-20℃冰箱中保存待行ELISA检测,一份送检血清淀粉酶。

1.4 血清淀粉酶和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1.4.1 血清淀粉酶检测 取各组大鼠-20℃保存的血清样品,经淀粉-碘比色法分别测定660nm波长下测定管和对照管(不含血清样品)的吸光度(A),计算淀粉酶活性。

1.4.2 血清白介素-6 (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测定 取血清样品待测液,以 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水平,检测方法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用()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AMS和IL-6、TNF-α的检测结果见表1。表1中各组比较后得到的t值见表2~6。表1结果表明:B、C、D、E组与A组比较;B、C、D、E组 6h和3h比较,AMS、TNF-α、IL-6均出现明显升高,t>2.093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分解代谢疾病。近些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胰腺组织缺血-再灌注、细胞内信号转导、组织炎性介质等在SAP的发生中有重要介导作用。AP发生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活性酶的活性均有增加,且与AP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NF-kB是细胞因子释放的开关,研究发现,胰腺组织中NF-kB激活,致使靶基因表达增加,促使粒细胞在胰腺炎症组织中积聚,并释放包括TNF-α、IL-6在内的许多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黏附分子和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基因表达增加[2]。而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反过来以正反馈调节的方式激活NF-kB,促进细胞因子的进一步释放,使炎症信号和细胞因子反应得以持续和放大,从而引发免疫炎症介质的“瀑布样”级联反应,使SAP从局部病变发展成为全身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致多器官衰竭[3]。所以,如何阻断胰酶激活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释放和改善微循环,以及消除或抑制已激活的胰酶和已释放入血的炎症介质,均是治疗SAP的重要环节[4]。

上一篇:文山州人民政府召开全州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下一篇: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医生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