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科学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时间:2022-10-28 09:28:37

谈如何科学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摘 要:文物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和文化资源,承载着一定的人类历史信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不可再生的和流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和所有其他资源应当有同样的机会。由于城市社会发展频率的更加快速,新旧事物交替更换的速度加快,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古迹及历史景观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笔者借鉴了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探索出新的文物旅游的保护、开发利用双赢之路。

关键词:文物;旅游;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89-02

一、相关概念综述

(一)文物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把文物的观赏作为基础的文物主题景点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居民旅游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的实质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实物反映,反映了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古代居民真实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它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开展寻古求知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者从中了解了古代的历史,同时也深化了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

(二)文物旅游

文物旅游景点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以文物作为依靠,以文物的欣赏作为依托。文物古迹是我国开展文物旅游活动的核心,是旅游者最为关注的重心。

――高文化性。文物旅游景点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旅游文化是一个具有很强文化性的产业,文化景点的旅游文化具有区别于一般旅游景点的地方。旅游者开展文物旅游景点旅游,追求的是文化的享受。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物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开发非常兴旺。文物旅游宣传辉煌悠久,伟大的中国文化精神。

――高价值性。文物与一般的物品或商品不同,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观赏、科学和历史价值。

――公共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而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有的,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不可再生性。古环境不会重复、不可复制,历史不能重演,如果它们被破坏,就将永久受损或消失。正是因为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待文物和古环境应该以保护为主、采取事前预防行动。

(三)文物旅游开发与保护

文物旅游开发与保护概念的提出,按照文物旅游开发与保护这一概念来研究和分析文物旅游资源管理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将极大地将文物的保护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作联系起来,探索和塑造出符合当地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物保护盒开发利用模式。

二、文物旅游开发利用现状

(一)政府职能发挥方面

2000 年以前,受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文物旅游的开发进程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某些地方的政府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当地的文物旅游开发事业,进一步理顺关系,分清权属,明确职责,确保将当地的文物旅游活动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于 2001 年纷纷开始调整文物旅游的管理体制,将多重、分散式管理调整为省政府、市、县三级管理体制,省政府成立当地文物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市政府成立当地文物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文物旅游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管理机制优化方面

各地市按照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开的原则,围绕文物旅游的保护、建设、管理、经营,对文物旅游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相应地设立不同的机构,即当地文物旅游管委会、当地文物旅游博物馆、文物旅游建设开发旅游有限公司。它们的职责分别是:文物旅游管委会受市政府委托,对文物旅游保护和开发经营行使管理职能,负责遗址区的保护,产业园区的规划及申报世界遗产等工作。当地文物旅游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文物旅游文物的保护、收藏、展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及展馆内的设施维护管理等工作。文物旅游建设开发旅游有限公司负责文物旅游建设开发融资和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工作。

三、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一)保护手段单一,保护效果差

我国的现有的文物大都位于土质遗址里,而相反,国外的文物大部分位于石质遗址里面,由于土质的文物遗址保存环境不同于石质遗址保存环境里那样具备高水平的抗腐蚀和抗风化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文物处于一种较为危险的状态,在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中,文物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采取绝对保护的方案和方法,文物保存的遗址还是以原来的状态保存着,甚至没有任何的认为保护的痕迹。这就导致了在没有任何防护方法的自然状态下,这些处于土质保存环境的文物出现较为严重的风化腐蚀现象。像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古代文物遗址,虽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文物现有的保护方式的单一且落后,对于我国现有文物的保护没有太明显的作用。

(二)保护经费来源单一

在我国,文物出土所在地的保护文物的费用几乎是全部都要依靠政府里的极为少量的行政事业的拨款作为主要的经费的来源。这一单一来源的文物保护经费的支持模式造成了中央和当地政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既不能给当地提供足够的文物出土所在地的文物保护经费,同时还无法给当地的群众给予更多的搬迁方面的资金的扶持等不利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问题。这种情况既无法及时的保证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不利于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更有甚者,即便是这些数量并不算是很多的政府行政拨款,对于我国大部分的文物所在地来说,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

(三)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措施和技术方法有待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文物展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有利于我国文物遗址的长久的保护和发展。而且,这种方式会使文物长期被太阳光直接照射、温度的急剧变化等较为不利的外部自然环境中,尽管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相关的文物保护课题研究,暂时性的缓解了我国文物在土质遗址里的保存恶劣环境,但是归根到底是没有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别众多,现有的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陶质、金属质和石质等文物的有效保护,但对于有机质地文物(如丝织品、漆木器等)的保护手段和相关的技术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文物旅游保护开发建议

(一)保护技术要有针对性

文物的科学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特殊领域。反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员是根本无法胜任文物保护工作的,更有可能因所谓的“保护”行为而给文物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

以我国古城墙的墙体保护技术为例,墙体的翻新和整修不仅要顾及到城墙坚固性的要求,更要尽可能的保持住原有城墙的历史性,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这就对于城墙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对于城墙的基础部分,保护工作者可依据城墙墙基情况开展加固的处理。先探明城墙所在地的土质情况,土质较好的城墙可以用原土打夯,对于城墙的基础地基情况较差的,就可以在地基上打钢管桩或者杉木桩。

(二)扶持保护科研机构,培养文物保护人员

在文物保护、修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文物保护科研人员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突破的最核心力量。因此,在我国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中,还要充分重视文物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

有关部门要精简现有的文物管理机构,优化现有的文物保护管理人员队伍,妥善解决文物保护人员的待遇,并由文物局开展加强对文物保护人员开展文物保护业务的培训,逐步提高文物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通过推进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体制创新等措施,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要采取适当方式对各地各级文物局长、博物馆馆长、文物保管所所长、考古所所长等进行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岗位职责,更好地推动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将旅游开发业务的培训和文物保护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适合文物旅游和文物保护双重工作的人才。

(三)文物保护需要制度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身的文物当做是宝贵的国家财产,把文物保护列入了法律规定的范畴。一切保存在其领土、内河及领海之内的文物,概为国家所有。不经特许,不得侵占,不得挪作它用。文物保护需要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物保护工作,必须依法开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和加强。《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充分和完备的法律保障,同时要求广大文物工作者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建设,以法律手段规范和加强文物工作。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与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文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文物展示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文物展示活动中,较为流行的文物展示展览方式,主要是在文物发掘地进行实地的展览和展示,既满足了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要求,又满足了现代旅游者对于以审美、休闲为主题的,拥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展览展示类型旅游活动的追求。文物展览主题公园是指将文物完整地保存在公园展览范围内,同时展示区域与外部协调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成为展示的主要内容,旅游者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去阅读历史、享受生活、增长知识、净化心灵。

我国的文物展览要以文物出土所在地等遗址为基础建立“博物苑”,针对我国不同文物的类形和保护的展示要求,分别采取基址复原展示、原状复原展示、标识展示等多种形式,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可以发挥出很好的展示效果。

由于文化遗址在某些地方分布较多,这些遗址应以开发成展现上古时期祖先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风俗文化为主要内容,集观光、考古、探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这些古文化遗址历史悠远,可以选取有代表性且利于开发的遗址加以深度挖掘。把发掘经过、发掘成果用生动的实物形式展现给旅游者。对个别遗址进行初步挖掘,而将进一步挖掘过程留给那些喜欢新奇、具有探险精神的旅游者。遗址展示与考古知识、考古实践相结合,让旅游者充分参与其中,以获得文化之旅的享受。在遗址内可设置几处原始作坊,游客可试用古人类工具,体会祖先文明。

五、结 论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影响,世界上的文物正处于一种过度开发但是缺乏保护的不良状态。一旦世界上的文物消失了,同时一些历史也会随之消失。但是现实是,我们怎样在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怎样去延长这些文物的使用时间,怎样实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文物,成为我们这些文物旅游开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选择这一个题目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王素洁:《遗产经营―齐文化开发与齐古城遗址公园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雪.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 河南科技, 2009, (6)

【3】 李欣.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对策研究 .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7)

【4】 刘晓霞,等《文物保护法通论》,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 (19):4

【5】 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6,

【6】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7】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4)》,中国旅游出版社

【8】 张晓,郑玉欲《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

【9】方伟.成都杜甫草堂发展对策研究 .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8,(10)

上一篇:关于建设铁路沿线绿色通道的规划 下一篇:高校二级学院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