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和吉尔梦中的现实

时间:2022-10-28 08:30:21

自1976年皮埃尔和吉尔(Pierre et Gilles)结为创作伙伴后,其融合了摄影与绘画的作品吸引了无数观众,包括高品味的博物馆常客和时尚杂志的读者。他们潜心积虑、恣肆的美妙创意,塑造出如梦似幻般的奇异世界,既令人目醉神迷,同时也交织了嬉戏和反讽的矛盾。

皮埃尔和吉尔出生于1950年代的法国,接受过艺术学院的严格训练,皮埃尔主修摄影,而吉尔则从事绘画、拼贴等创作。两人在毕业后都曾为大众传媒工作过,这些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思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从流行文化中主动汲取独特的美学趣味和符号,其中不乏常被视为艳俗、土气、低级的东西,但他们似乎对把玩俗得可爱甚至俗得别具特色的流行文化情有独钟。虽然他们对此亦不时有着轻微的嘲讽,但却不会大加鞭挞或严厉批判。皮埃尔和吉尔很乐于采用流行文化绚丽浮华的形式作为他们理想的核心元素。

对皮埃尔和吉尔来说,呈现心中梦想的艺术创作是个漫长、复杂且艰辛的过程。首先他们会商讨创作的构思理念,继而绘制草图,寻找适合的模特。吉尔去搜罗道具、制作场景,然后由皮埃尔负责拍摄照片,照片完成后,吉尔会在照片上做绘画加工,两人分工合作,一丝不苟。由于是在照片上特意添加了绘画的笔触和色彩,因此他们的每件作品只有一个版本而不能大量复制。为求达到完美效果,他们很多时候会为作品特制画框,利用其独特的肌理质感对画面内容和意境进行更宽阔的拓展延伸。

通过重组流行文化的语言,皮埃尔和吉尔扬弃西方当代艺术自以为卓越超群的高傲,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陷入万紫千红的流行文化圈套中。他们营建的梦幻乐园,既享受流行文化的斑斓和稚趣,另一方面却又是要刺破消费主义文化不断鼓吹的欢快世界:穿睡衣的天真小孩,手抱双眼流血的玩具熊,就像是童真的失落。这些作品在愉悦、光鲜、耀目之形式表象背后所透出的叹息与哀伤,如同秉承了弗兰德斯和荷兰16-17世纪象征性静物画(Vanitas)的传统,在璀璨深处隐藏着死亡的恐惧。皮埃尔和吉尔早就指出,爱和死亡共存于他们的作品之中。

皮埃尔和吉尔图像中的人物造型是趋于理想化和典型化的,通常是古代神话、圣经故事、廉价电影、广告海报和通俗小说里的角色,他们有时候也饶有兴致地把此类不同场景搅混在一起。在他们作品画面中担当角色的模特,或是名人,或是普通人,充斥了我们时代里的偶像:摇滚高手、时尚达人、艺术精英、电影明星,还有同样多的在人生旅途里偶遇的普通人。皮埃尔和吉尔用戏剧化的叙事性画面、个性强烈的人物造型、浓重的巴洛克风格以及缤纷多姿的画框,织就一种灿烂迷离的瑰丽面貌。他们藉由介于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图像,叙述和夸张为他们所迷恋的柔美人体、涉及暴力的温存和来自痛苦的矛盾。丑陋在他们的眼界中并不存在,哪怕画面只是片刻的声色,模特所袒露的灵魂也是易碎和纯净的。

皮埃尔和吉尔在进行图像游戏时,试图消解原有符号的含义,把它们倒转甚至错配。例如在使用明星名人时,为其套上新角色身份,放进徊异的环境里,把习惯上与个别明星相关的联想进行引伸、拆解或重新定位,利用明星的形象标志,调侃、揶揄甚至戏弄流行文化的本意。

皮埃尔和吉尔作品的另一特色,是图像背后的故事性。他们的作品,有点像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绘画,不避通俗甚至带点煽情地述说着流行故事。他们千思万虑设计制作的叙事背景和画面人物,呈现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作品题材或是宗教神话符号,或是个人想象的奇特历程,作品灵感不仅来自于人文经典或消费主义的文化形象,还有日常生活中那些夸张的设计,以及童年的模样。他们的图像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是当代与传统符号、流行与高雅文化界线模糊交错的世界。

艺术财经

你们是如何开始创作的?有没有受过其他摄影师或艺术家的影响?

皮埃尔和吉尔

我们两人是在1976年的一次聚会上相识的,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尝试合作。我们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的梦、童年的经历、电影、旅行的见闻、神话传说、绘画、戏剧演出、广告招贴、电视节目、新闻、连环漫画和平常接触到的各种人,而不会来自于某一位艺术家,有些图片对我们帮助很大,但往往出自不知名的作者。总之,灵感来源非常广泛。

艺术财经

你们刚开始合作时,摄影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当时的公众和艺评界对你们的作品反响如何?

皮埃尔和吉尔

当时法国和欧洲的摄影主流还是黑白的经典样式,但那样的作品受众面不是很广。所以当我们把摄影和绘画结合起来的彩色作品问世后,观众非常惊讶,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些新奇的东西,确实有些不适应。而批评家们最初的普遍反应是不知所措,他们觉得这些作品不是艺术,既不是摄影,也不是绘画。幸运的是也有一些人支持着我们继续探索下去,这些人的鼓励对我们能坚持到现在起了很大作用。

艺术财经

可以想象和理解你们刚才所说的情形。很明显,你们的作品跨越了媒材的界限,冲击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方式。你们是如何形成这种特点的?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合作方法和作品形式呢?

皮埃尔和吉尔

皮埃尔学习并做过摄影,对绘画也很感兴趣;吉尔学过绘画,也为杂志绘制插图。我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因此,结合或组合起来的方式是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是比较完整的表达方式。

艺术财经

你们两人的组合久经岁月,期间有没有为了艺术观点或方向问题而产生过争执或分歧?换句话说,你们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合作方式的?

皮埃尔和吉尔

我们的创作方式和本质决定了我们有分工,也有密切的合作,我们开始创作的时候,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进入,但这样的不同将会通过合作的过程加以融合,最终达到一致。所以,我们的创作过程,就是探索、追求、达成一致的过程。

艺术财经

你们在一些作品中使用了名人作模特,比如伊夫・圣・洛朗、安迪・沃霍尔、麦当娜、萨尔瓦多・达利、米克・贾格尔等等,这是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和扩大影响力吗?

皮埃尔和吉尔

有许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我们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各色人等,名人和明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普通人。我们和这些人交流,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信仰、经历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都会激发我们的创作欲望。我们认为,身份并不重要,长相也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展现他们以及角色的性格和灵魂。

艺术财经

这些借助了各种各样文化形象的作品,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情景和心态,像是留待观众搜寻结局的悬而未决的故事。

皮埃尔和吉尔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透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以至电子媒体深入民间,消费主义文化强劲的攻势导致新的视觉文化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就已经说过,在消费主义主导的流行文化中,传统的文化符号显得更苍白无力,新的文化偶像或角色将会由玛丽莲・梦露这样的明星或金宝汤这样的名牌所取代,消费市场的国际化正逐步建立了一种新的跨国文化符号。我们正是要借用明星名人这些新的文化角色,但同时,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也在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因为约瑟夫・博伊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普通人也能够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角色,的确是这样。

艺术财经

有评论说1981年的《亚当和夏娃》是你们的创作转折点,你们自己怎么看?

皮埃尔和吉尔

从《亚当和夏娃》开始,我们的作品背景日趋复杂了,舞台戏剧化气氛和象征效果也逐渐成形。

艺术财经

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一些你们的自拍自画像。

皮埃尔和吉尔

自拍自画像是从我们最初开始合作时就确定下来的作品形式之一,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虽有变化,但这是一个惯例。这样就好像是站在一面镜子前,自画像上的“他们”映照出“我们”,并且告知我们――我们是谁。这些作品也是实验,是只有我们在一起才能实现的非常个人化的研究。

艺术财经

通过重新认识和构建传统经典文化,对自身也有了定位和把握,比如《麦丘里》这件作品中的角色就来自于希腊神话。

皮埃尔和吉尔

是这样的。麦丘里是希腊神话中戴着插翅盔帽的信差,代表知识、交际和雄辩,他赋予处女座的人丰富的才能,他的故事触动了我们。摄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和自觉运用,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了。现在,即使在一些很年轻的摄影师的作品中,也常常可以一眼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认为这会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这实际上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球化世界中,我们的根基和背景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特性又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表意系统?现在正在创作的几代艺术家都将会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为了有力地表现我们的经验和境遇,是为了创造,真正的艺术创造,总有一个和传统之间的紧张而有趣的关系。

艺术财经

如此开放、广阔却又不乏反思的态度,让你们可以从文化、生活、历史的各个角落和不同层次搜索灵感。而普罗大众容易理解的形象,也往往可以解开艺术界线的重重定义。你们很重视运用这样的形象。

皮埃尔和吉尔

西方社会经过了19世纪的巨大社会转变,传统宗教或古典主义的符号和形象,在20世纪初的艺术中已明显没落,艺术家改而探讨个人的语言和图像。虽然不少艺术家都努力寻求一种能广泛接触观众的艺术语言,但西方当代艺术中那种迎合某些小众爱好的价值取向,却让艺术与公众的鸿沟日益增加。我们很乐意缩短当代艺术和大众流行文化之间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距离,我们的策略是保留两者的特色。

艺术财经

在数字技术时代,摄影艺术的创作与传播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种沉下心来推敲式、分娩式的创作会怎样生存?

皮埃尔和吉尔

我们不使用数码技术,但是别人用数码制作出来的图片往往会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我们都知道将会发生变化,但所谓变化,必定是难以预料的。如果你过去是捧着一本画册,或者去美术馆观看作品,而现在你却是通过网络阅读,那么,变化就必将发生。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内容,特定的媒介一定会影响到媒介所传达的内容,但究竟怎样影响,这并不是完全由技术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既然是选择,就一定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和取舍。我们在面向未来做出选择时,当然要大胆、灵敏、智慧,以及富于想象力,但同时,我们恐怕还得相信艺术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和规范。

上一篇:弗雷兹观览闲话 下一篇:最终解释权归国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