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人生

时间:2022-10-28 07:58:32

摘要:审美主体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要与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人们为何乐于接受艺术,从距离角度来看可寻出一些原因,在适当距离的艺术世界里追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人生。

关键词:距离;艺术接受;人生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52-02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说“不即不离”的距离是艺术的最好的理想,而在这理想中去领悟,然后再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积累,把握作品及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深层底蕴,最后获得人生理想。审美距离起了关键性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人们如何为此乐于接受艺术,是否也为实现人类的理想?追寻怎样的人生?

一、“距离”理论解析

关于审美距离的作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理论家们的注意,在这其中明确阐发“距离”,并视距离为美感第一要素的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他认为:“除了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外,美学还存在另一种距离——‘心理距离’或‘审美距离’。”距离说可以说是去除实际生活的功利性,不追求利益,采取一种单纯的观赏心态,忘记世俗的利害得失;也可以说是断绝和其他事物的联系,这个对象就成为孤立的、与他物隔绝的观赏事物,变成单一的个体。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理论,如庄子的“心斋”、“坐忘”,刘勰的“虚静”,王国维的“出乎其外,入乎其里”等。简单来说,距离之说便是隔绝尘世、消融自我,只有这样,艺术才能使人得到解脱。下面,笔者就重点从距离的角度来谈谈艺术,人们为什么接受它、喜爱艺术、追求它。

二、“距离”与艺术创造的作品

我们先从艺术作品方面来看,而这就要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谈起。艺术家在创造时要从日常生活中见出距离并从中领悟到美感、诗意等,就要求眼前所见与实际生活相区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里看一下这个“出”的意思就是从中跳出来,跳出日常经验的束缚,跳出思维定式,进而超越事物的基本特性。也就是去除现实世界的功利性,与外物拉开距离,也就少了实用世界的利害得失。可见其中情感的酝酿需适度,更有跳出得失之外。无独有偶,鲁迅在《两地书·三二》云:“泸案以后,周刊上常有极锋利萧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我认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也是说情感的适度,美感的创造需在平和的距离中得到。从以上可看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象与距离有很大关系,离开了距离,这些都无从谈起,更别说有好的艺术作品的出现。再看一下作者在创造过程中,作品最终所体现的审美情感是否与距离有关?简单来说是思想情感的抒发。我们可在生活中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人们只要经历过痛苦之后才有更多的惊人之举及成就,所谓常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折翅后才能更坚强。[2]这就要我们把情感放在距离之外来欣赏,这样才能将情感从主观变客观,最后作者用艺术的方式加以表现,进而为我们的人生创造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可在其中尽情发泄喜怒哀乐。

三、“距离”与大众接受者

我们再从大众接受艺术这个方面来分析其中与距离的关系。可以影视作品为类,因为影视作品在当今社会更为普及,并为人所喜爱。我们可从内容上把影视作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距离的作品,可以说是零距离;另一种则是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距离的作品,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先来看第一种,这种作品让人感觉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其中新写实主义小说最典型,这类小说所描绘的人和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的,每个人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金婚》,记叙了普通工人一生的生活:早年的结婚、生活的节俭、求子的欲望、理想的破灭、希望的升起、老年的平和……这些生活场景就像是我们生活的再现,像是看到了自己。当然这其中有作家适当美化了的人性、升华了的主题。我们像是看完到我们的人生不过如此,认识到一切顺其自然,更重要的是就像《金婚》中夫妻白头偕老更为要紧。在对比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人生,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才有家和万事兴。第二种,这类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假”,也就是所塑造的事物让人一看就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其中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那么明知道是“假”的,为何还爱看呢?这种作品中最“假”的就是古装小说及现代泡沫剧等,然而也正是这些作品最受大众追捧、着迷。这其中的娱乐性、逗人一笑、放松心情是当今生活所需要的。我们要谈的是当它就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后,让我们陶醉其中,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多少获得心灵的安慰。也满足了群众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文艺作品的这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桃花源梦”,即对理想栖居状态的追寻。在古装作品中,人能够获得功夫去飞檐走壁,成仙成佛来上天入地,没有了物理原理、地球引力。《西游记》中人物可以“腾云驾雾”,自由穿行于大地之上……而在现实中人们都希望能突破自身,获得最大的力量,当无法实现时,人们就希望在艺术的世界中去实现它,满足一种理想的向往。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其中所营构的艺术世界不及现实生活,这种作品最典型的就是悲剧了。悲剧把生活的苦乃至死亡放大给我们看,在距离之外去观赏,其中悲剧人物遭受厄运的原因多是错误的行为和性格的缺陷,这主要是人在智慧和品德方面有欠缺。如莎士比亚就是这方面的名手,他的代表作《李尔王》、《哈姆雷特》等,剧中故事虽离我们很遥远,却能让我们意识到小细节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让人惊醒,正如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从这些故事中省悟厄运的原因,改善自己的伦理意识,同时认识到人类自身的不足,惊醒与小处的破坏力。而这些正是人们乐于认识自己的地方,也是惊奇的地方。过去用眼看用耳朵听艺术,现在用思想去思考艺术。回过头来我们要问:心灵的安放在哪里?或许又要回头思考那个老话题:我们要过怎样的人生?什么是艺术人生?而距离产生艺术。再看近期热传的一首诗给我们一些启示,这就是《见与不见》,在电影中一女孩面对将死去的亲人所读出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我们暂不评判它与电影的结合如何,单从美感经验来看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美,而它为人乐于接受也有这距离中见出淡定与自由之美。美丽人生在中蜕变。回头再看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很多文章中反复强调的是:美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美、就是艺术。拉开距离关照生活,生活就是一首诗,一幅画。而生命的机械化,人性的异化,只有靠艺术来拯救。对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追求自由的普通人来说,人是自然的奴隶,而在创造、接受艺术时,人仿佛变成自然的上帝。人们当然喜欢由奴隶变上帝的过程,充分地享受神人的自在,无论多苦也不能失去人的尊严。

艺术家就像建筑师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有着一定距离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在其中观赏着生活,审视着自身,然后追寻着理想,追寻着希望。因为这距离让我们永不停歇地追随着这个艺术世界,似乎在验证着距离产生美这句老话。在那灯火阑珊处,我们可以寻回在现实中迷失的自己,美丽人生在悄悄地发芽、绽放、结果。当然要实现这个方向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其中艺术修养的获得则依赖社会系统工程的完善,包括强大的物质文明基础、系统的艺术知识教育和每个社会成员对崇高精神的渴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08.

上一篇:浅析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下一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