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沈阳现象谈东北文化现象

时间:2022-10-28 07:44:52

从小沈阳现象谈东北文化现象

在200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小沈阳无疑是受到万众瞩目的新星,凭借着赵本山的大力推捧和自身多年的修炼,以及央视巨大的影响力,小沈阳“牛”年一炮走红,成为当下最为耀眼的小品明星之一。他以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博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以其滑稽幽默的形象为春晚奉献了一道靓丽的“幽默大餐”,以其独具特色的说话方式点燃了中国人的娱乐热情。而他的调侃台词也早已成为社会上的时髦词语被广为流传。随着小沈阳先后在5家重量级地方媒体以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登台献艺,再次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他在新浪、网易、搜狐等主流媒体上陆续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真实地展露了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艺术实践的真实感受,与广大喜爱自己的观众交流互动,这无疑又引来了大批喜爱他的“粉丝”的追捧和关注。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把它称之为“小沈阳现象”。透过“小沈阳现象”的背景,结合当前东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我得出以下思考。

一、小沈阳的轰动效应。小沈阳以新奇独特的表演方式取得巨大成功。他的表演,深深植根于东北丰厚的黑土地文化的沃土,艺术地反映了当代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其滑稽可笑的扮相、幽默逗哏的语言、出奇巧妙的情节,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味道,无不给人一种清新爽快、痛快淋漓、开怀大笑的娱乐感受。透过“小沈阳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俗文化”对于广大观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这里所说的“俗”,不是低俗之意,而是一种能被大众接受并且能够得到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俗”的本义是“风俗”,是“一般人、百姓、民众”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在与“雅”相对的同时,还具有“庸俗、不高雅”和“粗俗、俗鄙、俗气”之义。因此,这是一个本身意义不同,而不同义项又都非常接近词义临界点的词,其区别有时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合乎前者则多为褒义,流于后者则多为贬义。

因为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大都来自底层,来自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所以能够与普通观众产生共鸣。人们在大笑之后,回味他们的小品,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的内容。广大观众对赵本山与小沈阳在春晚上表演的《不差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由于小沈阳在春晚上的成功演出,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小沈阳有关的网页搜索已达到二千多万次点击的数字,他的《我想当明星》等系列随之在网上热播起来,出场费也因此从每场数百元迅速暴涨到三十至五十万元。

小沈阳能够受到公众如此狂热的追捧,并非偶然。这一现象表明了普通观众需要清新活泼、短小精悍、轻松愉快的艺术和娱乐,排斥死板的说教式的艺术形式,他们需要一种能够释放精神压力、提振信心、享受快乐的艺术形式。小沈阳似乎是一夜成名的,但又是“来自底层、自我奋斗、机遇垂青的结果”。他的走红起到了示范效应,有调查发现,如今在辽宁至东北各地,学演二人转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些农村青年,逐渐把小沈阳的成功看作是一条制胜的门路。

二、二人转的雅与俗。作为东北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的二人转来源于民间,史料上有关二人转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清康熙、雍正年间。几百年来,东北二人转逐渐形成了“南浪、北唱、西板头、东耍棒”四个流派。作为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二人转属于地方的戏曲艺术,是生长在黑土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说起二人转,我们不能不提到其代表性人物赵本山。赵本山具有浓厚的东北情结,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东北文化气息。而在众多的艺术背景中,二人转是他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他长期浸淫于二人转的创作、研究和表演,演技可谓炉火纯青,于是我们看到了小品《不差钱》里东北二人转的影子。在小沈阳的演出中,就是运用了男扮女装的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大部分都来源于东北的二人转。

二人转又名“蹦蹦”,广泛流传并盛行于东北三省,受到东北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它是一种说唱结合、歌舞相融、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唱本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其唱腔在东北民歌与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大鼓与河北梆子等曲调结构,形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的特点。二人转中的舞蹈具有“稳、浪、俏、哏”的风格特点,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和武打成份,以及耍手绢等技巧。总之,二人转的表演特点充分体现出了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与对艺术美的追求。人们喜欢二人转,是因为它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是因为它逗人的演唱,更是因为它来自平民的生活,透过二人转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深入领略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可否认,二人转这种演出形式属于一种“俗”的艺术,然而任何一种“雅”艺术最终都来源于“俗”艺术,探寻艺术的起源,纵览文化的发展史,这个问题就有了充分的解释。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记载的绝大多数是“俗”的文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在民间的说唱、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茉莉花》更是一首民间小调。今天已经成为“艺术歌曲”的某些代表作品,比如《掀起你的盖头来》《小河淌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当年也都是最典型的民族音乐。我们今天一再提倡艺术家到民间和生活中去体验,去采风,就是因为一切高雅艺术只能是从生活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俗文化是雅文化得以升华的坚实的基础。

在艺术发展史上,许多艺术样式往往是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原本鲜活生动、质朴感人的艺术,一旦进入贵族的殿堂,就容易变成僵死的、程式化的、了无生气的艺术。“雅”的首要意义就是“合乎规范”,而规范的结果,一是可能提高了艺术的专业性和雅兴,二是有可能从此扼杀了这门艺术,使之犹如失去根系的花株,在缺失泥土、水分和养料之后迅速枯萎并走向死亡。文化的发展在艺术市场上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民群众获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主要渠道在于市场。所谓高雅艺术在孤芳自赏的同时,也失去了大众的青睐,而拥有亿万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却能在演出市场久演不衰,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二人转源自民间,受到大家广泛的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二人转已经达到了完美。一门艺术要得到健康发展,从批评中获取的营养和财富,往往要比从赞美中得到的更为丰富。备受欢迎的二人转,也有其粗俗的一面,但随着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观众在喜爱、欣赏二人转的同时,也会对这门艺术中的某些缺陷提出批评。以一种宽容的眼光来看,二人转来自民间,来自生活,出于泥土,带些俗气息在所难免。许多高雅艺术在滥觞阶段,多有这种无法避免的俗特性,后来经过传承加工,在诸多艺术家那里得到润饰提炼,最终成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和流派。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经这样比喻小沈阳的表演:饺子俗,但是好吃,俗就是俗,只要不是恶俗。他认为,小沈阳的草根经历,使他能够更准确地体会大众喜好,贴近普通百姓。这充分说明了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乡土,才能让广大普通观众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从而为之倾倒、为之痴迷、为之欢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二人转这门广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也会努力改造、提高和完善自己,使之成为一种能够雅俗共赏的艺术。但是,我们也绝不愿看到它失去本来的“下里巴人”的内在魅力,变成曲高和寡、门庭冷落的“阳春白雪”。

三、二人转中的舞蹈。东北秧歌与二人转舞蹈的融合与发展,也是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首先是二者的融合,融合是发展的基础,没有融合便没有发展和创新。当然,两种舞蹈艺术不是盲目的融合,不是把传统二人转中的“稳、浪、俏、哏”的舞蹈形式承袭下来“照方抓药”,而是要使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创新与升华,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二人转须借鉴东北秧歌中幽默诙谐的表演,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东北秧歌这门民间舞起源于高跷舞,在二人转的舞蹈表现形式中经常能够看到高跷舞火爆热辣与高难度的表演形式。因此,在很多东北秧歌的舞蹈作品中都将二人转中的高跷舞提炼加工再创造,使其风格性和表演性更加浓郁。同时在形式上,对原来民间自娱自乐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再创造,在二人转中提取典型人物形象,在道具上拿掉高跷,用音乐代替真人演唱和锣、镲、唢呐等乐器。如在东北秧歌作品《家常里短》中卸掉了脚下的木跷,使演员更加自如地跳跃腾挪,生龙活虎。在编舞上采取了与现代舞结合的方式,内容上既表现了“俗”文化中东北农村典型的“媒婆”形象,又用现代的手法使之“雅”化,多了几分幽默和诙谐,而表演形式上增添了几分内敛与含蓄。这种新节目在保持源自高跷的风格动律的基础上,塑造了新的形象,反映出当代东北民俗艺术的新面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人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融合了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汲取了民间舞蹈与武打成份,以及耍手绢等技巧,还吸收了源自东北秧歌的踩高跷场景。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在秧歌的发展过程中,亦吸收了戏曲的身段和跳转翻滚等技巧,使表演更加活泼、欢快、动人。秧歌的类别很多,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是一种边唱边舞的艺术形式,据说起源于农民在稻田插秧时唱的田歌,所以叫做“秧歌”。东北秧歌融合了满族、汉族等民族舞蹈的特点,与中国南方传统秧歌存在很大区别,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独特,风格幽默诙谐,广袤肥沃的黑土地赋予它质朴豪放的风情,融泼辣、幽默、粗犷、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豁达热情、质朴率性与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北的文化是一种大俗文化,它和民间各种文化一样,只不过在表达上更加明快、酣畅和夸张。东北的二人转和东北秧歌都是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它们在东北文化中存在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它们植根于东北大地,流传于乡土民间,历久弥新,像一朵朵艺术的奇葩,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出独特的风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们应当以宽宏的气量,科学的态度,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和研究从小沈阳到整个东北的文化现象,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由此来推动二人转和东北秧歌等黑土地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上一篇:北京,古老与年轻 下一篇:论包装结构设计的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