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青贮玉米的复种栽培及加工技术

时间:2022-10-28 06:56:49

高产优质青贮玉米的复种栽培及加工技术

摘要:本文总结了高产优质青贮玉米的类型及特点,并阐述了其复种栽培及加工技术要求,以期为我国青贮饲料的生产、加工、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青贮玉米;栽培;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36-2

0 前言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青贮玉米具有生物产量高、营养丰富、耐存储、易消化等特点[1,2],对当今玉米产业发展乃至农牧业协调发展越来越具有导向作用。据报道,截止到2010年,美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约40.0×104hm2,而法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150×104hm2,占玉米播种总面积近82.1%[3]。青贮玉米单位面积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是奶牛、肉牛和其他食草牲畜的优质饲料[6]。在保证牲畜营养和健康的同时,饲喂青贮玉米饲料明显降低了其日粮成本,增加收益[3]。近几年,随着畜牧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饲料玉米需求量逐渐增加,玉米生产将从单纯利用籽粒的普通玉米生产转为饲用玉米生产。

1 不同类型高产优质青贮玉米

1.1 青贮玉米与普通籽实玉米区别

1.1.1 外部形态不同 青贮玉米一般表现为植株高大,多数在2.2~3.6m,有的品种甚至可高达4m,叶片数较多,在生产中多以新鲜秸秆饲用,而籽实玉米则主要为籽实生产。

1.1.2 收获期不同 青贮玉米收获时要求生物产量高,营养品种较好,当籽粒生长至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时,为最佳收获期[4]。而籽实玉米的最佳收获期必须在完熟期以后。特别要注意的是,为提高复种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种,在生产中应做到早播、晚收获。

1.1.3 用途不同 青贮玉米在生产中主要用于奶牛、肉牛和其他食草牲畜的饲料,而籽实玉米除用作饲料外,还是重要的粮食及轻工业原料[5]。

1.2 青贮玉米的种类

1.2.1 优质型青贮玉米 该类型玉米主要表现为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好,容易消化[6]。高油玉米是典型的优质青贮玉米,虽优点很多,但由于不耐密植、产量偏低,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受到限制。

1.2.2 高产型青贮玉米 该类型玉米在生产中主要表现为植株高大、生长速度快、群体生物产量较高等特点,群体生物鲜产量可达150000kg/hm2以上。其代表品种包括两种:一种是单秆耐密型,另一种是多穗型。单秆耐密型青贮玉米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被广泛推广,而多秆多穗型青贮玉米是我国选育的特色品种。

1.2.3 兼用型青贮玉米 该类型玉米在生产中主要表现为籽粒产量较高、鲜生物(秸秆)产量较高的特点。一般植株较高,晚熟。同时种植该类型青贮玉米可根据粮用玉米和其他饲料作物的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应用方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3 青贮玉米的评价指标

建立青贮玉米产量与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正确指导鉴定品种优劣、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青贮玉米复种栽培时应充分考虑生物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因素,由于多数采用全株青贮,籽粒没有完全成熟,所以籽粒的营养物质对于青贮品质的优劣影响较大。

青贮玉米品质标准主要从营养成分、纤维素含量及类型和动物离体试验指标来衡量。在生产中通过测定全株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参照青贮玉米国家标准(GB/T25882-2010)定级衡量。

2 青贮玉米复种的栽培技术

2.1 关于品种

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较普通玉米小很多,并且多选择生育期较长青贮品种,主要适用于光热条件较好、春播一季的地区种植。作为复种青贮玉米种植品质选择级加工要求,要考虑以下几点:品种的生物产量高;生育期适中,在收获时最好能够达到乳熟期;品种适应能力强,生产中抗病性强,抗倒伏。

在复种栽培时应多选用生长速度较快、籽粒灌浆程度较好、群体生物(秸秆)产量较高、保绿性好,符合国标要求,籽粒饱满无病害、整齐度较高,有药剂包衣的早熟优良玉米种子。

2.2 关于播期、播量及播种方式

2.2.1 播期 光热资源不足是复种青贮玉米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及时播种才能确保复种成功。如果播期过迟,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品质要求都将无法保证,导致种植失败。以宁夏为例,尽可能在7月初播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时早播是保证生物产量和品种要求的关键[7]。

2.2.2 播量 播量37.5~45kg/hm2,群播密度控制在7.3~10.0万株/hm2。

2.2.3 播种方式 播种时可采用宽、窄行种植,窄行30~40cm,宽行70cm左右,株距30cm左右[7]。如用人工播种,保证籽粒播种均匀,开沟深浅一致,播后踩实覆土。机械播种后要及时镇压保墒。

2.3 关于田间管理、施肥以及灌水

2.3.1 间苗与定株 出苗后4至6叶期一次性间苗、定株,确保出苗长势一致,如若缺苗,则在旁边留双株,确保苗齐。出苗至拔节前中耕2~3次,深中耕可除去田间杂草同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7]。

2.3.2 施肥 青贮玉米种植密度较普通籽粒玉米大,群体生物产量较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肥较多,因此,要适当增施化肥,以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施足底肥和追肥,其中是追肥以拔节肥为主。在8至9叶时,结合中耕追施尿素300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

2.3.3 灌水 在播种前,要确保播种墒情,一般在幼苗期不灌水。在拔节期灌水并结合追肥。在抽雄期、灌浆期是玉米的需水高峰期,可根据降雨和田间湿度情况及时灌水,保绿防早衰。

3 复种青贮玉米的青贮加工利用技术

3.1 青贮的原理

青贮就是要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存青饲料的营养价值。在青贮过程中,利用乳酸菌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从而产生乳酸,贮藏环境的pH值则会下降到4.2以下,其他的细菌生长被抑制或死亡,进而实现青贮目的。

3.2 青贮发酵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玉米收获后,植物细胞维持在正常的生活状态,可进行呼吸,此过程温度不断上升,可达30℃;第二阶段为在短暂的好氧细菌产生醋酸后进入厌氧乳酸菌糖酵解过程;第三阶段为乳酸菌在厌氧条件下迅速繁殖,形成大量乳酸,贮藏环境的p H值迅速降低至4.2以下,其他细菌死亡。至此,以上阶段共需25天左右;第四阶段转入稳定状态,青贮饲料发酵阶段基本完成,可长期保存或取出饲喂牲畜。

3.3 复种青贮玉米的利用方法

第一,可以将收获后的茎、叶和鲜穗一起青贮(全株青贮);第二,可以将复种青贮玉米与其他青贮饲草混贮[8];第三,可将能够食用的鲜穗摘下,只将茎叶进行青贮;第四,可以将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

3.4 青贮玉米的加工工艺

青贮玉米的加工在生产中要求很高,一般包括青收获、装填、密封贮存和取用。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密封、水分、温度和菌种等问题。

3.4.1 收获与切碎 做青贮饲料首先作物秸秆要适时收割,确保青贮饲料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最优水平。玉米秸秆一般在进入完熟期前(果穗成熟、有叶片枯黄)立即收割青贮。复种青贮玉米力争早播,进入乳熟后期,适当晚收获,以便使营养水平处在较高阶段。收割后用铡草机将秸秆切碎窖铡,最好在半天内完成,以减少氧化产热过程。为了保证乳酸菌的前期正常生活,在切碎过程中适当加糖青贮,含水量控制在65%~75%为宜。

3.4.2 填装 青贮玉米切碎后应及时装填,通常做法15~20cm为一层,逐层填装、踩实后继续装填。在此过程中一定注意将贮藏池周边踩实,防止漏气。一种新的青贮方式——大型袋式玉米青贮技术,在填装过程中用到灌装机和新型复合材料袋。这套设备可完美实现填装、压实的工艺流程。操作过程中使用到螺旋式的喂料装置,青贮袋套住螺旋式运送装置,边运送边后退,直至青贮袋填满,然后封存起来。

3.4.3 封存 封存设施要求建在干燥、地势较高、容易开展机械操作的空地,注意远离水源和粪坑。贮存设施内部表面要求必须光滑平坦,尽可能做到密封。为取用方便,应尽量选择靠近圈舍的地方。

3.4.4 取用 青贮饲料封存后完成发酵过程,一般需要45天左右。在霜降、立冬后,就可以进行取用。取用过程中应做到随取随喂,取后盖好封口。

4 建议与展望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粗饲料短缺很大程度制约着草食畜禽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能依靠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来满足市场对粗饲料的需求,培育高产品种是青饲玉米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我国青饲玉米品种繁育工作刚刚起步,尚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当前就应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种植模式、推广方式等方面加强投入,尽快选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饲玉米杂交种。同时要在更深层次加强农牧协调发展,大胆研究符合畜禽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青贮玉米生产链条,确保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希锋,等.青贮玉米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7,(1):38-40.

[2] 魏笑笑,王宝维,等.青贮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的研究与应用[J].养殖与饲料,2007,(12):70-72.

[3] 熊元忠,李斌,陈士荣,等.青贮玉米的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J].南京农专学报,2000,3,16,(1):25-29.

[4] 王永宏,赵健.青贮玉米的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124-126.

[5] 李永刚,王婷.青贮玉米的特点及栽培技术[J].中国草食动物,2003:28.

[6] 武俊维,玉米青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9):60-61.

[7] 王永宏,等.引黄灌区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10,(2):81-83.

[8] 于春明,等.黑龙江垦区青贮玉米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化农业,1999,(11):28-29.

作者简介:安磊(1988-),男,宁夏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作物高产理论构建研究。

通讯作者:柳伟祥(1957-),男,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下一篇:浅谈秋荞麦的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