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习作素养的构建

时间:2022-10-28 06:42:46

浅议小学生习作素养的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倡导,是在习作教学上为学生“松了绑”。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与限制,把学生的灵性放还了生命的土壤,放还了怡人的“自然”,有了自由才会有创意。

一、链接生活——捕捉眼前景,抒写及时情

生活是亲切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真切动人的,随处可见的,可亲可近的。因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积累,无疑是习作素养形成的重要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意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不要让生活感人的一幕幕从眼前猾过,溜走。这就需要在生活与习作之间建立如下的“链接”。

赏慕自然景:自然界里,风云雨雪、花草树木、莺歌燕舞、青山秀水……凡此种种,多姿多彩的风光美景,随时都会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要从小培养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致。夏日,电闪雷鸣、黑云翻墨、大雨倾盆;冬日,冷风刺骨、鹅毛飞雪、粉妆玉砌;春日,杏花吐芳、新芽初生、细雨如丝;秋日,硕果缀枝、四处飘香、丰收在望之时,不妨留驻眼光,望一望,赏一赏。登临险山高峰,涉足河沿溪畔,遇有空谷鸟鸣、花间蝶舞,欣逢雨后彩虹凌空、蛙声如潮,不妨驻足看一看,听一听。然后,把赏心的,悦目的,惊心的,动魄的,见闻感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写下来,珍藏起来,多则成篇,少则几句,无拘无束,自由挥洒。慧眼观“人文”:应从小培养出学生“洞明世事”的慧眼。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留意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社会现象、精神风尚。不论是农舍村居,还是都市风光,不论是古老建筑,还是摩天大楼,是拼搏进取、勤劳致富,还是同情弱者、助人为乐,是积善如流之风,还是作恶多端之象……都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辨明是非。把一闻,一观,一感,一得随手记录下来。

信笔写琐事:多彩的故事,组成了多彩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故事,不论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发生在学友伙伴之间,还是社会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那些感人至深的发人深省的,令人感动的,让人吃惊的,令人开怀的让人伤心气愤的……凡是对自己感触深的,都可以记下来,把故事的情节记下来,把故事里的人物勾画出来,存入素材宝库。

留驻瞬时情:面对生活,可能会有多样的遭遇,当然会产生多样的情感。有时会乐不可支,兴奋不已;有时会心情沉郁,一筹莫展;有时会惊奇不已,应接不暇;有时还会伤心流泪,忧心忡忡。只要是自己亲历的,亲身体验过的,都应记下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以此丰富情感积累。

二、链接“书本”——读出智情趣,品出色香味

读写从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书中富含的思想美、文采美、语言美、韵味美、情节美、情操美、人物美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写作,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与习作之间建立起“链接”。

如辅导《穷人》的续写时,我不急于灌输什么续写知识,而是把 “五不变”的要求(社会背景不变,中心思想不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不变,悲剧的必然性不变,原文风格不变)投影出示,学生讨论后, 作为“纲”。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仔细阅读原文,以小组互动的方式, 找出要续写的内容,作为“目”。我指点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以“纲,, 统帅“目”,保证了“纲”“目”统一,“纲举目张”。

其次,让学生多于议,以“议”促解。我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科 学解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联想,去讨论,去寻找,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分层优化,续写材料本来对六年级学生来是 “山穷水尽疑无路’’,只要学生多于议,也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思想境界的。

博采多摄取: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把阅读的“一个”变成“多个”。进而把学生引向广阔的阅读空间。例如,学习了一首唐诗,就应启发学生去读许多首唐诗;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发学生去读李白的许多首诗;学习了《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爱国诗篇后,就应启发学生围绕“爱国”这一主题,收集阅读许多爱国主题的诗与文;学完《草船借箭》,就推荐学生多读一些“三国”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推荐学生去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课文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也可以就此内容,去引导学生查阅各科书籍,数学的、历史的、天文的、社会的、美术的、音乐的,都可以广泛接触……学生在这样“翻倍”的阅读中,与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意境的文章对话,与书中人物、知识性灵相交,在博览群书中广泛涉猎多样的营养。

摘录多积攒:书海茫茫,攀登书山后,应及时把所得、所遇积存下来。一个人游历名胜,总要把自己难忘之遇用相机拍摄下来,存入“影集”,以备日后回味。读书中也会遇到精彩的描写,动人的场景,启人心智的议论,美妙绝伦的名句,美若珠玉的好词,它们就如同游历名胜中的奇遇险境、悬泉瀑布、怪峰奇石、高山雪莲、险峰灵芝,很有必要把它们存入记忆的宝库。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套《读书“影集”》,让他们或摘记,或剪贴,把读书所遇美词、佳句、名段、明言出处(书名、作者、页码)记录下来,日后可根据此记录,在原作中查阅品读。相信经过无数次“摘记积攒——品读回味”的循环,定会为写作积累无数有用的宝贵素材。

总之,只要建立起习作与“生活”、“读书”、“活动”、“训练”间的链接,习作就会变成一种生命被孕育,在这样的孕育中,教师要做好“保健医”,要尽到精心护理、合理引导、用心调配营养谱的责任,至于习作素养这种“生命体”的生长发育、成长发展,则要靠学生这一主体内因自己去变化。

上一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学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