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材 灵动有效

时间:2022-10-28 06:26:07

活化教材 灵动有效

真正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需要灵动。那么,如何促进品德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有效呢?基于品德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理念,从教材出发但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可沿着将教材立体化、动态化以及开放化的思路来展开,从而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与中图版一年级下册“火热的夏天”主题单元中的一课。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确定为:(1)了解雷雨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2)学会科学地躲避雷击、雷雨,增强自我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一般会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一:“走近夏天”——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出夏天,说说自己对夏天的印象,说说喜欢或者讨厌夏天的理由。

活动二:“认识雷雨”——朗读课本上的“知识小百科”,了解雷雨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

活动三:“学习避雨”——通过交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避雷,知道下雷雨时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雷雨。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其过程可能会顺畅,然而,学生却没有真正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更不用说获得新的体验了。显然,这是一种囿于教材平面式的课堂,而非生活式的立体课堂;是单一知识学习的课堂,而非生活经历的综合课堂;是教给学生生活认知的封闭课堂,而非面向学生生活的开放课堂。倘若我们转变对教材的认识,真正以“灵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为着力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平面教材立体化

本课的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先阐述“雷雨来了”的现象,再提问“雷雨天,该怎么避雨呢?”然后简单描述“雷雨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大树下避雨有危险”,要求学生在留白处写上“我的经验和办法”。课本仅平面地呈现了学生对“雷雨”认知的逻辑,课堂如果完全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况且,品德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教师直接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智慧地重新设计课程,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和“闪电”“雷雨”“避雨”等客观现象进行亲密接触,从而使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听雷声,交流:你遇到过雷雨吗?当时你在哪里?害怕吗?你是怎么做的?

2.你们想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观看动画:雷雨的形成。

3.现在,你知道雷雨形成的秘密了吗?(如果学生表述得不够正确、完整,再看一次短片。)

学生交流,教师板画、贴图:

(1)夏天很热,江河里的水滴变成了水汽升上了天空。

(2)又湿又热的空气不断往上跑,遇到冷风,变成了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成了云。

(3)云里的水越积越多,白云成了乌云。

(4)乌云都带着电,乌云和乌云撞在一起,就形成了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哗哗哗地落下来了。

4.雷雨的威力可大了,你对雷雨还有哪些了解呢?喜欢雷雨吗?

交流、适时补充图片:

(1)适量的雷雨给我们带了生机,清新和凉爽。看图:雨后的荷花更加娇艳,小草更加的生机勃勃,连小蜗牛也出来散步了,雨后的天空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2)有时候,雷雨伴着狂风暴雨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看图:狂风吹倒了大树,掀翻了屋顶,吹得庄稼弯下了腰,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交通、生活。

(3)除了狂风暴雨,由于雷击,也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

(播放地铁遭遇雷击的新闻视频资料。)

5.交流: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因为雷雨而遇到的麻烦事?

(有线电视、网络、停电、车库进水……)

6.小结: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有时也会发脾气,雷雨就是夏天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无论你是喜欢还是害怕,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动画、视频和图片,将雷雨形成的过程、雷雨中遭遇的意外等生活情境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使原本以知识为主的平面教材立体化,学生的体验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所获得的知识与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品德教材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虽然表现形式是平面的,然而一旦将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后,就变得丰富起来,成为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二、静态教材活动化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课堂除了需要关注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外,更需要关注现实存在的生活世界。真正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世界。因此,仅仅遵循教材中所提供的生活情境来教学,所谓的“生活化”只能化为纸上谈兵。为此,教师应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进行大胆的“洗牌”重组,创设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体验的场景,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体现过程,才有可能使得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教材中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放学时,我们正在马路上行走,突然下雷雨了,那该怎么办呢?)

老师在教学中把问题创设成了如下的体验情境:看,这儿是一条宽宽的马路,马路旁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棵大树,对面是一个公交车停靠站。那儿还有高高的电视塔和一个超市。

1.小组讨论:你会选择哪个避雨的场所?为什么?

2.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前边来,扮演放学回家的学生。

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交流如何科学地避雷:

(1)下雷雨时,千万不要到旗杆、大树、塔、电线杆等高高的、尖尖的物体下,在那很容易遭到雷击。

(2)下雷雨时,我们最好躲在室内,离家较远的话,可以找书店、超市、银行等地方躲一下雨,等雨停了再走。

(3)闪电的速度可快了,打雷的时候要找离自己最近的安全的地方避雷。

上一篇:非美术生的手绘学习方法 下一篇:愚巧之间 在于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