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时间:2022-10-28 06:07:59

试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摘要: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着意编排。作为一线的教师,如能用好这些教材,对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导和适当的延伸,定能收效显著。本文试从苏教版教材的编排和根据教材编排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材编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27-2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古典文学

这是课本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古代诗词、古典小说、对对子、民间传说等。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其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特点,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12册课本中,册册安排了几首古诗词。学生随口就能吟上几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典小说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苏教版第九册安排了《水浒传》中的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第十二册则收入了《西游记》中的《三借芭蕉扇》……对对子是古人学习的必修课,如今,它出现在了“练习”中,学生也因此初步掌握了一些诸如“红花对绿叶”、“明月对清风”之类的基本的对对子的方法。此外,还有《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学生不仅从中认识了这些美丽善良的人物,而且了解到了有关的民俗传统、天文星象等知识。

二、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语文的思想性的直接体现。有历史名人故事,如《郑成功》一文中的郑成功。他的动人事迹定会深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孔子游春》中的孔子,他在泗水河畔有关水的一番议论,不仅教育了他的学生,也教育了我们的学生们。而《三字经》的收入更是史无前例的。七百多年来,《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读物,流传至今,影响很大;近代,这本小册子,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拉丁文,流传甚广。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语文、伦理、历史、常识和较多的名人故事等,人称“小型百科全书”、“袖里通鉴纲目”。现在,我国不少小学把它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组织大家阅读,有些《三字经》现成的话语,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常用的口头语言。学生们以前只是依稀记得“人之初,性本善……”而今,有关孝亲敬长、礼貌谦让的《三字经》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为人子,方少时……”当朗朗的读书声在耳畔回荡时,还真让人产生些许古代私塾的感觉。

三、建筑遗产

优秀的建筑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莫高窟》的神秘美丽、无与伦比的壁画等建筑艺术,令学生无限向往;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及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叹为观止……惊叹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四、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内容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如记录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学生从课文中不仅感受到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同时也被《二泉映月》这首民乐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当然,这几方面的内容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有交叉的关系。如,在古诗词中,诗人美好的思想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惊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辉煌的建筑艺术的同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只是这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果按部就班,以文解文,对这些内容进行空洞的授课,学生便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昏昏欲睡,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笔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下方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古典文学——诵读结合

作为古典文学的精华,古代诗词的教学应该遵循以读为主的原则。富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背诵则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并明确规定六年制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并在课标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70首。因此,还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课外积累。这可以是根据作者或诗的内涵,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赞颂名山大川的故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杜甫的诗篇,如《春夜喜雨》、《绝句》(迟日江山丽)等。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古典小说的教学。在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和《三借芭蕉扇》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和《西游记》,再延伸到阅读四大古典名著甚至更多。事实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甚至能在班级中形成阅读古典名著的良好氛围。

二、传统美德——知行合一

《三字经》包含了读书、礼仪等多方面的传统优秀品质。课本在选入时,都是取其之精华,对学生进行了孝亲敬长、谦逊礼让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熟读成诵后,以此指导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品行,这才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样,课文中有关古代名人的事迹,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如《郑成功》一文,学生们学习郑军官兵英勇杀敌的情景时,都不禁心潮澎湃:“好!”“消灭他们!”“郑军官兵真是太神勇了!”……充满激情的语言让教师欣喜不已。爱国的美好情感已植根于学生的心中。确实,好的教材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震撼。郑和、孔子到屈原、文天祥,这些古代名人的感人事迹所折射出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是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的现象。

三、建筑遗产——直观拓展

课文列举的建筑遗产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许多离学生实际较远,如果照本宣读,就如纸上谈兵。现代化的媒体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课文《莫高窟》提及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让人感觉神秘而遥远,课文的插图也是有限的。而当打开网络,学生不仅能欣赏到各种类型的彩塑和壁画,还能了解有关莫高窟的发现和被掠夺等史实。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在课堂上采用其他手段所难以比拟的。因此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是十分必要的。如有条件,上一堂网络背景下的阅读课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国的建筑遗产还有很多,故宫、长城等。离学生较近的,便是苏州园林了。运用多种方法查阅资料,进行实地旅游,相信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建筑文化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民间艺术——欣赏领悟

民间艺术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只是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学生们对它已倍感陌生。他们往往流行音乐随口就能哼上几句,对二胡琵琶却一无所知。

课文《二泉映月》的主人公阿炳生活在无锡,和学生仅一太湖之隔;《二泉映月》这一二胡名曲更是闻名于世。教学时,二泉的月夜美景配上直观的画面。二泉水波荡漾,静影沉璧,先将学生引入情境,再文曲结合。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听朗读录音,进行配乐朗读,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领悟曲子的深刻内涵,体会阿炳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完整地聆听《二泉映月》是全文的总结。至此,学生对该曲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位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二泉映月》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曲子!”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初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只要我们能充分重视,合理地把握和利用教材,定会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和发扬,不断地闪耀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上一篇:构建中小学一体化校本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高中班主任在新形势下对德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