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比较及其现实选择

时间:2022-10-28 06:02:59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比较及其现实选择

摘要:贷款是商业银行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贷款定价不仅影响银行的收益水平,更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客户结构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定价理论;定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52-02

绪论

价格是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素之一,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功的价格策略对于实现企业的赢利目标以及取得合理的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错误的定价策略将给企业带来销售下降、赢利收缩甚至企业倒闭等严重问题。国际上的大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贷款定价,建立了有效的定价决策机制、良好的信息系统和科学的定价模型。相对而言,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利率和服务价格长期受政府管制,商业银行本身几乎没有定价权,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价格管理方面十分薄弱,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软肋之一。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既定的金融政策,随着加入WTO后商业银行全面开放时间的到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必然是商业银行同业间的价格战进一步升级、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存贷款利差收缩。而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差甚微,因此寻找适合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式是提高其在狭窄的、稍纵即逝的价格空间中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

在商业银行贷款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定价模式: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一)成本加成模式

这是一种从银行经营成本的角度衡量贷款的利率水平,是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该模式认为,一笔贷款应包括以下四部分才有利可图。

(1)资金成本。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2)贷款费用。又称“非资金性操作成本”,指与贷款业务有关的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折旧费用。(3)风险补偿费。即对每笔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必要补偿。(4)目标收益。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须的利润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成本加成模式”下贷款保本利率及保利利率的计算公式:

贷款保本利率=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

贷款保利利率=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目标收益

(二)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这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以市场所普遍接受的优惠利率或主导利率作为基础利率,在此基础上,加上根据客户的风险程度确定的风险加数或风险乘数,风险程度越大,其加数或乘数越大,反之亦然。计算公式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一般来讲,基准利率是银行对信誉最好的顾客发放短期营运资金贷款征收的最低利率。它是为其他借款人确定贷款利率的基础。风险溢价主要考虑客户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这是一种“以银行和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商业银行在与任何客户进行业务往来,都必须能够保证“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因此,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总成本、总收入和银行的目标利润。

银行从某客户获得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该笔贷款所应实现的目标利润

(1)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主要包括贷款的净利息收入、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结算手续费收入和其他服务费收入。(2)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贷款费用、贷款的违约成本、客户存款的利息支出和账户管理成本。(3)目标利润。银行的放贷资金来自“资金库”,而“资金库”中的资金最终来源于“负债”和“产权资本股东权益”两个渠道。

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经营者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由于中国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定价权,因此也就不存在贷款定价的概念。即使今天,国有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贷款定价权,但是其经营者仍将注意力放在吸收存款和清收贷款上,对新发放贷款如何定价的问题考虑甚少。原因如下:首先,贷款定价方法的简单、僵化,导致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品种、价格和服务基本相同、缺乏差别化,企业选择贷款银行也没有相应的差别化标准。其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还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小。

2.贷款定价的市场化尚不完善。当前中国对人民币贷款按国家宏观经济需要进行管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当时的资金供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制定或调整,各商业银行必须按法定利率发放贷款,任何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的借贷行为均不受法律保护,其高息部分,任何单位及个人都有权拒付。

3.贷款定价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定价原则。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只与贷款的期限有关,无论客户是谁,不同贷款期限总是对应不同贷款基准利率,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了利率浮动权,但是在利率浮动方式上存在“一刀切”的简化做法,对借款人的资信、实力、效益、借款项目的风险以及与该行的合作关系等不加区分,而是简单化地对本行自行认定的大客户、关系客户的贷款利率一概不浮动,对其他企业一律按同一浮动水平实行浮动。一些高风险的贷款配置上低利率价格;低风险产品配置上高利率价格,必然会导致一些优质客户的流失。

4.贷款定价模式不具备针对性。尽管现今各档次的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但各家商业银行对这部分自却不知如何充分利用,对影响贷款定价的各类风险无法科学的量化,因此,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贷款定价模式,无法对每一笔贷款进行分别定价。

三、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现实选择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自逐步扩大, 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中国具体情况,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以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出发点、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 以实现银行的既定利润为目标的区别定价模式。

1.对不同的贷款采用区别定价方法。应混合运用“成本相加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和“客户利润分析模式”,并区别对待。对业务往来较少,业务发展前景一般的客户贷款定价,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变动成本为下限,充分考虑客户风险的贷款定价方法;对大额贷款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方法定价;对重要客户、优质客户和项目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客户贷款则实行客户利润分析方法定价。

2.以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出发点。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中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考察从同客户整体关系中得到的盈利, 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要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比率;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大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

3.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放开后,市场利率水平必然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的,因此,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来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

4.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西方商业银行通行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包括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由于贷款的期限拉长,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导致贷款风险的加大,为此客户应支付的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这部分风险溢价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

5.以实现银行的既定利润为目标。随着中国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商业银行的产权将更加明晰,责任也将更加明确,即:按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换官办银行的经营机制,使其经营行为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确定相应的既定利润,以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也是银行产权所有者的合理要求。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既定的股东目标收益率(资本目标收益率)进行分解,来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

此外,为科学、完善地进行贷款定价,中国商业银行还应开发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数据运行系统,以测算出全行资金成本水平,从而为贷款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及时掌握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利率实际浮动情况、客户对利率的敏感反映、同业间的利率执行水平,据以确定贷款执行利率水平,保证资金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许军.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7:158-169.

[2]张冠军,张春燕.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6).

[3].基于RAROC的贷款定价方法[J].中国城市经济,2008,(8):83-85.

上一篇:县域农村集市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中国风险投资业退出渠道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