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山园帖》的“当代启示”

时间:2022-10-28 05:32:15

摘要:张缙彦在《拟山园帖》后,写下这样的跋语:“文安公书法妙天下……备极龙跃虎卧猊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尽在此矣。”一部《拟山园帖》尽写觉斯人生,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并未因“贰臣”之名而消减。其帖传入日本,更是引起了一场以“明清调”为主的书风。那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拟山园帖》能够给予我们学习书法的人什么启示呢?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书之人深思。

关键词:拟山园帖 当代启示

一部《拟山园帖》,就是一部觉斯学古历程史,一幅觉斯五十自化后的拟古心电图;一部刻帖,一场书法人生。而立之后的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不惑之后的痛极生狂、笔墨当哭;知天命之后的平淡天真、万途归一。

花甲之年,身心交瘁时,依然亲力监督,始刻《拟山》,可谓意味不同寻常!难道是为了能够留下“好书数行”么?还是纸绢不易存而石易存呢?还是为子孙生计着想呢?还是再向世人诠释自己的学书之路呢?也许四个原因皆囊其中。《拟山园帖》对于当代书家的书法学习来说可谓意义非同寻常,能够给处在困顿、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书家们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一、选择后的坚守。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胡秋萍女士说:“现代社会中有精神沦亡、信仰迷茫的现象,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离人生的根本,贪得无厌的世俗欲望暴露了内在的贫乏。一些人开始寻求信仰,向往宗教,这些都是向善的追求。”这和卢辅圣先生的现代社会论不谋而合,宗教从精神意义来讲是大众精神的避难所,似乎证明着时代的信仰出现了危机。王铎所处的时代面临同样的问题,在矛盾、压抑、彷徨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书法作为他毕生的追求,并为此锲而不舍,至知天命之年,更是变本加厉沉浸其中,并且最后把精刻《拟山园帖》作为自己书法人生的总结,此种为书法艺术献身的精神,的确令世人敬畏。书法历来是文人们追求天地人和大境界的载体,既可俯仰天地之象,又可漫步其中,使灵魂得到慰藉。当代许多书家把写字画画当成游戏的、玩的艺术。信口一“玩”字,抹去了珍贵的敬畏之心,敬畏之心的消失,是坚守书法之路的绊脚石,应弃之。因为宗教可以告诉你真理,而书法则没有既定真理,你需要不停地探索、挖掘去接近真理,试想王铎用此生奉献给了艺术,而我们则用一个“玩”字去亵渎它,此乃对书法之道的大不敬,这样如何能做好呢?宇宙之浩瀚,生命之短暂,个人之渺小,路口之中不选书法则罢,一旦选择,定当坚守。因为它能使我们的肉身消亡之后,作为精神为我们得到了尽可能的延伸……。

二、日日磨墨拟古人。这是一种勤于学书的精神 “拟山园精神”,所住之地命名拟山园,所著学说命名为《拟山园选集》,所刻书作命名为《拟山园帖》。今天,书法已经成为艺术世界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传统文人修身养性之生命形态,更是书家以笔墨、宣纸、独特的汉字符号为载体向世界诉说的形式。“拟山园精神”在此时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诉说,说得更好,说出我们的精彩,而不是得到他们的讥讽和嘲笑。那就是沉潜传统,锤炼书技,深入传统的临古方可能绽放生命。通过《拟山园帖》,看到了王铎不仅师古之“如灯取影,不失毫发”,而且看到了他师时之“惊世骇俗,郁勃之气”。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他常常“绝粮乞米”,但仍“自定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其临帖贯穿生命的始终,而且“独宗羲献”,广收博取,“取众家之米,熬自家之粥”,这种学书的精神不能不让我们这些所谓的“书法专业”“书法家”们汗颜。在这个充满着诱惑的时代里,对于当代书家来说,需要每日的青灯孤影,冷纸素笺,笔管相伴,方可能书写我们的书法之梦。王铎的临而思、思而变、变而化的学书思想,不能不使我们低下头来沉思。我们临了多少?思了多少?化为自己的又有多少?

三、闲情读书供浮生。在《拟山园帖》里,我们经常看到他留下的拟古随想,常看到他游历于山水之间,抒写心灵的诗歌与哀叹。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沉浸在勤习古帖、追求笔法中的同时,更要重视字外功的滋润,那就是读书。书在此可分为书中书,即文辞、文字、诗词等与书法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书外书,即一种大山大河、名碑名帖的游历,一种对生命的体验。二者结合,方可确立自己的笔墨语言,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之境。用王铎自己的话来说:“予迹江南北,几遍天下!”可见行万里路不仅能开阔王铎游历视野,而且对他的书法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考。“予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跂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周亮工在《书影》卷八记载:“予乡王觉斯先生诗凡百余卷,卷帙既多……”,好友张缙彦《依水园后集》记载:“孟津王先生富于六义,脱稿至数百卷,独推少陵,至一句一字无不诠发意兴。”可见王铎把诗文书画作为生命存在的方式,精神升华、灵魂皈依之所。悉心分辨诗文书画中的共性与个性,朝思慕追与自身性情相容的东西。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体验,以致于往复循环地渐变升华。在临习、阅读、体悟中丰富自己,寻找着既有源头、又有个性的书法世界。这样一个综合型、立体型的王觉斯才得以用魔术般的笔墨技法,尽情地书写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和遐想。

四、摈弃暮气,走向新生。“不规规摹拟”一直是王铎习古之理念,通过《阁帖》与《拟山园帖》相比,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他的笔下不经意间的字法、章法结构变化得如此得心。这是他观帖、精研之结果,他在笔下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抒写胸中块垒。他的临习不是翻版,而是取他之神抒我之情。王铎在《拟山园帖》纳古法而出新意,合时代抒我心境。以己心表现天地之心,以一帖折射万帖之理的大境界,不能不引起当下书家对书法的学习与传播的思考。

明人陈继儒说:“士大夫气易动,心易迷,专为立界墙,全体面,六字断送一生。”“气易动,心易迷”是其自身的弱点,而又要“立界墙,全体面”掩盖自身之病,其人怎么把字写好呢?书家本身的审美取向决定了他的创作立场,所以对深陷沼泽与书心自殁之人,只能正确地通过读书,寡欲养气而去病。虽说古今人皆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众人却又厌之、远离之。陈继儒说:“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通过阅读经典,个人气质会随之渐变,这种渐变就会让个人习气慢慢褪色,从而呈现新气象,个人内力增强于无形,为以后的精彩出招增加砝码。可见书中之理具有反听收视的作用,即行为将会收敛,私欲将会节制,不正之气将会因书中之理归正,这就是个人气质的渐变。每一个书家,一旦心定如山,守得住自己,便会如唐僧一样抵制各种不同形式的诱惑,因为书法之路就是一条苦行僧之路。读书明理,摒除习气的历程便是学养向个人笔墨语言渗入的过程。书读够了,书读通了,修道为上了,心境平淡恬静,世俗全无于心,真的心才能显露。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读书明理就是不断去蔽的过程。”只要把心蔽摒弃,也就是个人心灵获得自由时,此时当为天人合一、心手相应时,境界自显!书家的个人修行与锤炼是自我渐化的过程,也是水结为冰、冰化为水,循环往复、昼夜交替的过程,如此方能得新生。故心悟不外求,救己当自救。

书法艺术犹如历史之谜,给我们营造过许多的悬念,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阅历,不同的知识背景,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和谜底。因为社会结构存在着不同层次需求的人,那么在书法领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面的追求者和受众。但不论哪一层面的书家和欣赏者,通过对王铎《拟山园帖》深入解读和学习,都会让我们试着学会正确的学书实践和聆听正确的书法之声。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铎.拟山园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胡秋萍.秋萍墨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韩仲民.王铎史料存真.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4〕陈继儒.安得长者言.卷一

〔5〕卢辅圣.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6〕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61卷) 王铎.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版

上一篇:牛津藏学之路 下一篇: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