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07-21 11:30:13

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摘 要: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胜任力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评价提供了新视角。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要求我们高度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其专业发展,不断增强胜任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 胜任力 高校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共同特征,教师专业化成为了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亟须加强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要求

今天的教育担负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加沉重的社会期望,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一种充满挑战、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要求我们高度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新补充到高校的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的主体,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但不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教学技能,尚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如何把这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好并促进其不断成长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课题,也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二)“胜任力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评价提供了新视角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偏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职业角色和自我概念模糊,教师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封闭性,尤其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很难区分优秀者和平庸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胜任力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积极引入和开展胜任力研究,胜任力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教师胜任力也就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的研究问题。

二、胜任力视角下高校教师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讨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胜任”的含义通常为“能力足以担任”。关于胜任力,美国学者McClelland将胜任力定义为一系列广泛的特性,所有与成功有关的心理或行为特征都可以看做是胜任力。他把胜任力划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并总结了胜任力的五个特点:一是了解绩效的最好途径是观察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而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基于智力之类的潜在特质和特性的假定;二是测量和预测绩效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们表现出你想要测量的胜任力的关键方面,而不是实施一个测验来评估潜在的特质和特性;三是胜任力是可以学习和发展的,与此相反,特质和特性是遗传获得的,并且很难改变;四是胜任力是可见的、可理解的,人们可以理解并发展出达到绩效所必需的胜任力水平;五是胜任力和有意义的生活结果联系在一起,这些有意义的生活结果描述了人们在现实世界里一定会表现的方式,而绝非只有心理学家才能理解的深奥的心理特质或构造。

在此基础上,McClelland还提出了胜任力理论的冰山模型。认为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等构成要素。知识和技能及行为规范等属于外显特征,处于水面以上看得见的冰山,最容易改变和发展;品质和动机等属于内隐特征,潜藏于水面以下,不易触及,也最难以改变和发展;角色定位和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等介于二者之间。

依据冰山模型,在实践领域,国外研究人员和机构构建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胜任力模型。譬如Spencer,L.M.和Spencer,S.M.总结了他们20年来研究胜任力的成果,提出了五个通用胜任力模型,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家,每一个模型都由十多个不同的胜任特征组成。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和机构通过相关实证研究,也建构了一些胜任力模型。譬如王继承、时勘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得到了与西方管理人员大致相符的胜任力模型,在我国首次验证了胜任力评价更能全面区分出优秀管理干部与普通管理干部。综合来说,胜任力是多维度、多层次、跨职业的。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水平、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行为、技能和知识,因而经常被当做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

(二)教师胜任力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有学者指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petence)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人们经常争论如何在技能、素质、个人效能、知识和理解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出现两种模型倾向:一种是“基本主义”学派推崇的“技能”为本的胜任力模型,另一种是“自由主义”学派推广的“素质”为本的胜任力模型。前者强调技能和表现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效能、知识和对事物的了解已通过“表现”清楚地显现出来。后者认为,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良好的判断力这些“素质”较为重要,它们在高层管理角色中和学校教学管理中是关键因素。也有学者把这两种倾向的胜任力模型称为以知识为本的胜任力模型和以人为本的胜任力模型。这两种模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分别为Skinner的行为主义理论和Maslow的人本主义理论,它们可以分别视为是能力本位教师教育(CBTE)和人本教师教育(HBTE)相应的产物。

根据胜任力的定义及其理论的冰山模型,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尝试建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等人的研究认为,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洞察力三个方面。国外有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绩效教师胜任力模型,它包括5种胜任特征群:专业化、自我效能感、思维能力、组织管理和关系处理。我国学者王昱等人以高校教师作为样本,主要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初步认为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由以下胜任特征构成: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关系建立、思维能力和成就导向。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自觉的科学研究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培养教师的胜任力。

笔者认为,鉴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教师胜任力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各类各层次高校之间的差异性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及实践评估,但基于胜任力的视角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评价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就高校教师而言,合理的知识与素质结构、可持续的教育与科研能力、积极的专业情意和职业实践、全面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等是其胜任特征的重要构成因素。

(三)高校教师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探讨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首先,高校教师胜任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彼此相互促进。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可以学习和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专业素质为重点。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增强教师胜任力的过程。教师胜任力的增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同样,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胜任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次,高校教师胜任力是衡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教师专业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的。而胜任力是可见的、可理解的,借助于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实际胜任状态来测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高校教师胜任力能将高校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区分开来。此外,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培养途径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教学反思、学习培训和实践研究等是其共有的策略。

不过,二者还是有区别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隶属于高校教师的个体特征,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体发展的主动意识,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但不少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在职进修与培训指导,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课堂教学经验和方法不足,缺乏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和职业信念等,尚不能胜任教师岗位工作。此外,由于我国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待遇还不高,迫于生活的负担和人际的复杂,一些青年教师尚无心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等很难有效区分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技术鉴定和有效支持。还有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缺乏主动性,对职业规范、道德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缺乏专业理想和成就动力。

综合而言,影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既有基于自身的个体(也可称为胜任力障碍),又有基于专业标准缺位的原发、体制、文化和事务等。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切实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是要靠青年教师自身的努力,努力增强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探求有效发展途径,不断提高工作胜任力。首先,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它强调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此外,我们的高校和整个社会都要积极创造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遇条件,形成合力以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avid C.(1973)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28):1-4.

[2]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5-22.

[3]王少非.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0):31.

[4]刘翔.论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文教资料,2007(12):160-162.

[5]郑伦仁.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自我实现途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0-523.

[6]贾颜.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策略[J].教育探索,2011(11):84-85.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胜任力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Q2011-02A);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对象项目“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G2012-20)。

上一篇:《拟山园帖》的“当代启示” 下一篇:漫画 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