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论为官

时间:2022-10-28 04:52:37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此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得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于学术上开宗立派,创立了以“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明代思想界达百余年之久,更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可贵的是,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

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而有司之失职,独非小官下吏偷惰苟安侥悻度日,亦由上司之人,不遵国宪,不恤民事,不以地方为念,不以职业经心,既无身率之教,又无警戒之行。是以荡弛日甚,亦宜分受其责可矣。(选自《知行录》)

大致说来,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那么都是由于政府的失职;而政府的失职,并非基层小官懒惰怠政、苟且度日,也是由于上层官员不遵行国家法度、不体恤民情、不以地方百姓为念、不恪尽职守,他们既不能以身作则,又不能自戒自省。所以一旦社会动荡、制度废弛,大小官员都难脱其咎。

勤政不但需要基层官员切实践行,更需高层官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选自《静心录》)

多行利民的善政,哪怕自身受屈;保有治国的抱负,怎肯灰心丧志。只愁不是国家的中流砥柱,面对困难险阻岂能轻易退缩!

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干部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敢于担当就要不怕受委屈,不怕遭遇困难。领导干部既要“怕出事”,更要“不怕事”。

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厉之心,而行幽、厉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选自《传习录》)

以体恤百姓的仁德之心来施行仁政,即便是在茅草做屋顶、泥土砌台阶这样简陋的房屋中执政,也仿佛身处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是举行朝会、祭祀、庆典的场所)中一样;若以周幽王、周厉王的残暴之心来施政,即便是明堂,也变为产生暴政的场所了。

王阳明从政后期,正值皇帝大兴土木。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谈到国家兴亡在于是否行仁政、存百姓,宫殿坛庙的兴修,即便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于国计民生毫无裨益。

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选自《静心录》)

君子对待权力应遵循一定的准则。要用至诚之心来树立威德,并扶植仁善之人以为辅弼;要用包容的心胸来安定人心;用不争心境来平和人气;用不可动摇的气节来端正方向;用神妙的机宜来震慑奸邪;用值得信赖的智慧来收获众望。为官坦然,不计官位;行事谦退,不争先后。如果这样,就能功高盖世而不遭怨嫉,利于万物而不惹纷争。

王阳明认为,即使对于“君子”而言,权力也不能随意滥用。因为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行使权力,则能富国兴邦、造福百姓;权力遭到滥用,则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悌;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选自《悟真录》)

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敬爱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诚实、恭敬又能谦让,面露温和之色和恭逊之容。

王阳明提倡为人要“谦”,他还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提倡谦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贯坚持的立场,也是为官的重要品德之一。

人臣于国家之难,凡其心之可望,力之可为,涂肝脑而膏髓骨,皆其职分所当。(选自《顺生录》)

作为人臣,如遇国家有难,凡是能够想到、做到的事情就要尽力为之,纵使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属分内之责。

从古至今,为官从政都讲忠诚。今天所说的忠诚,就是要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真心诚意,尽心尽力。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选自《教条示龙场诸生》)

人若不树立志向,天下就没有能够做成的事情,即使是各种工匠的技艺,也都是凭靠志气最终学成的。一个人不树立志向,就好像没有舵的船只,没有缰绳的野马。船只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能到何处去呢?

立志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志向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个体成就的大小。王阳明所说的“志”,相当于现代人所讲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指向标,为官从政,也要从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开始。

上一篇:中高考英语改革利兮弊兮 下一篇: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药用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