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10-28 04:34:47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下面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各个方面。

1.1创建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具备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面向政府机构、工商企业、IT公司、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与市场就业需求实现最佳能力匹配,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及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 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建设。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反向推导流程,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对专业课进行模块化划分,分为“信息系统应用”及 “信息系统开发”两个专业培养模块,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职业能力。

本专业依托于以建设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为目标,坚持并发展行之有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且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即解决课程内容序化与课程内容抉择的取向问题,以实际应用的经验获取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

应用能力为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且采取删除小课、减少课程门数等措施实现知识的整合。

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特点如下:

① 紧密结合市场和职业岗位调研,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更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② 重视基础课程,突出主干课程,课程之间关联清晰。

③ 坚持产学研结合,突出特色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 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及定向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成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个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规划了分阶段、分层次、渐次递进的实践学期课程体系(含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通过建立“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训”两个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训”两个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脚踏实地、逐步提高。

学生在学完3年理论课程后,第4年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了一套完全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实训体系,实施了校内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形成“3+1”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培养精通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一年的校企合作基础下的校内外实训,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培养了所需人才,从而缓解了学校的就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1.2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不但需要有较深理论的教学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要坚持“招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注重提高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提高技术服务意识和技术服务能力,发挥其在核心课程建设、校企结合课程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本专业以高学历、高素质、结构合理、适合专业发展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科研,提升科研能力,以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及科研工作,专业本着“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通过自主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等措施,确保师资队伍保持稳定增长并拥有更强的竞争力。重点培养包括专业带头人、双师型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的学科专业支撑型人才。

同时为实现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水平建设方面,要求教师不但有较深理论的教学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本专业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为基本原则,有意识地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实现了专业部分课程具有双语教学的条件。

1.3建设“3+1”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将规范教学(理论阐述和定性分析)与实践教学(案例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3+1”模式下“整合式教学”的概念,有系统地将相关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互动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模拟体验式教学、激励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被广泛在理论课程、实验课、实践项目和实训中采用,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平台教学、信息化平台实践教学、多媒体授课、网上办公室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全方位提升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实施竞争与合作、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借助实验平台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信息化平台实践教学,找到“职业角色”形成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网上办公室,达到即时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与形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降低教学成本。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3所示。

1.4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过程中,本专业通过积累丰富的一线需求和岗位要求,并且能够联合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一整套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由用人企业客户、用人企业和学院三方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在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正常工作效率和工作、学习热情。本专业不断选择优秀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实习,企业实践实习时间则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安排而定,近年来,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产学合作联盟,进入企业顶岗工作达300多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 明确融“培训+研发+外派”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组织结构。成立了融“培训+研发+外派”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在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将以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为支撑,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后盾,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信息化人才为宗旨的学生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下设技术部、商务部、开发部、外联部和外语俱乐部,集中的内部培训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产学合作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2)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满足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目标,在校内,可以以企业为依托,通过与各大企业合作,建立了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企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岗位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2-3]。

(3) 实施IBT(Industry Based Training or Teaching)培养。在校外加强校企合作联系,即基于产业需求的定制培养,通过课程与学分替代等方式开设企业定制课程,运用企业定制人才培养,从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校企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机制。学生通过各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课程的技能提升、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在条件成熟条件下,参加产学合作顶岗实习的外派实践,从而培养企业人才。

校企合作是“3+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重点实施内容,校企合作的开展存在着很多问题,本专业在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校企合作规范化流程问题,即如何规范学生选拔、培训、实习、企业反馈等流程,经过不断的管理流程的完善,我们明确并完善了融“培训+研发+外派”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组织结构;制定并完善了一套“规范化管理”的校企合作信息化项目运营流程,包括校企合作规范化成员选拔流程、校企合作规范化“事前计划”、“事中控制”、 “事后反馈”管理流程;形成并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

2结语

“3+1”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校应本着“跨越式发展、开放式创新”的战略方向,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成功设计基于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汉昌.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文教资料,2008(20):168-169.

[2] 王林.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职业与教育,2008(21):28-29.

[3] 唐士梅. 地方普通高校法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83-85.

Research and Exploring of "3+1" Talents Cultivation Approach

WANG Xiao-yu, WU Di, SONG Ping, JIANG Jing-jing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3+1" Talents Cultivation Approach has been successful practical talents cultivate mode among Universities.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build "3+1" Talents Cultivation Approach based o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company. This article will research this approach tak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ection as a sample, through studying its teaching system, Double qualities teaching stuff,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and, multi-approach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company.

Key word: " 3+1"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ing system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开源软件的问卷调查分析 下一篇:面向工程实训的“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