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百年的经典小吃――葫芦头

时间:2022-10-28 04:28:05

流传百年的经典小吃――葫芦头

小吃风味

我们知道,西安自秦汉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都城,加上陕西人本来就会吃,自然就会汇聚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了。陕西西安的羊肉泡馍已经闻名世界,而与羊肉泡馍一样让西安人难以忘怀的还有葫芦头泡馍。

在西安,大家招待外地客人都会请他们吃两样小吃,其一是羊肉泡馍,其二就是葫芦头泡馍。

作为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葫芦头其实和羊肉泡馍也有相似的地方,同为掰馍,但是其主要原料却不是羊肉,而是猪大肠头、猪肚头,以及猪大肠与小肠相连处的肥肠头。

葫芦头泡馍馍块洁白晶亮、软绵滑韧,肉嫩汤鲜,肥而不腻,鲜香适口,老幼皆宜,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的营养食品。

来历传说

葫芦头,又叫“猪杂糕”,就是用猪肚、猪肠等杂物所做,而在宋朝则叫“煎白肠”。

关于它起源于何时,现在仍有争议。有人说它最早出现在宋朝,还有人说在唐朝它就已经是西安的著名小吃。但是不论哪种正确,葫芦头都在西安存在1000多年历史。

关于葫芦头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因为猪肥肠的油脂比较厚实,而煮熟后其收缩的形状像葫芦,所以肥肠头又叫葫芦头。本来这种小吃的主要原料就是猪肥肠,所以大家又管这种小吃叫“葫芦头”。

但是,在当地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有关。

孙思邈是陕西耀县人,他提倡食疗,所以在《千金食治》中,他这样写道:“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是说,作为医生,一定要知道病人的症结所在,刚开始的时候,用食物,即通过改善日常饮食治疗,这样做还不能治愈的话,才能给病人吃药。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人们才把“葫芦头”与孙思邈联系起来。

据说,有一次,孙思邈来长安,在集市上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里,吃了一回肥肠头,但是他觉得腥味太大、也油腻,对身体不好。又询问了一下店主其制作工艺,才说:“虽然你家的煎白肠吃着还可以,但是制作工艺有不恰当的地方,长期吃,对人身体不好。所以我给你往里加点东西,这样就更好了。”

于是,孙思邈就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健胃祛腥的药材来,详细地教店主煮汤,最后把自己的药葫芦也一起送给了店主。

店主得到孙思邈的指点后,不仅做出来的肥肠头味道好,而且吃过的人都说身体好像比以前更好了,于是店主就把“药王”的事情告诉了大家。

店主为了感谢“药王”,就在店铺门前,挂上了孙思邈的药葫芦作招牌,时间一长,葫芦头竟然取代了其原来的名字。

在今天的西安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葫芦头的,其中有一家“春发生饭店”颇有名气,也是一家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老字号。

20世纪20年代初,有个叫何乐义的人,开始时是担着担子卖猪杂碎汤,因为其食物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所以大家都喜欢吃。后来,他就专门买了门面卖葫芦头,并且经过不断改进,使葫芦头在用料上发生了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形成了“三头一脯”,即猪大肠头、肚头、肥肠头、鸡脯肉与猪骨头汤的格局。

在当时,何乐义的小店附近有许多各地的会馆,其中在山西会馆住了位非常有学问的商人,觉得何乐义做的葫芦头非常美味,就时常来吃。

后来,他看见何乐义的小店还没有名字,于是就取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中的“春发生”三字,给题了店名。

就这样,本来葫芦头就非常有特色,再加上这诗情盎然的店名,何乐义专卖葫芦头的小店就渐渐地声名鹊起,不仅仅在西安,甚至在外地都很有名气。

制作工艺

其实,葫芦头的全称应该是“葫芦头泡馍”。作为一种风味小吃,它的名字叫葫芦头,本来就应该很怪了,可是它的味道更怪,全是用猪肠等俗称为“猪下水”的东西做原料。

尽管其味道特别,但是西安人离不开它,在西安还有几句顺口溜形容人们对葫芦头不一般的厚爱――“提起葫芦头,涎水嘴角流”,“听见碗勺响,喉咙就发痒”。

葫芦头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处理肠肚、熬汤和泡馍。

处理肠肚有捋、刮、翻、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几道工序,要求彻底地去污、去腻、去腥。

熬汤用的猪骨头一定要先洗干净,包括其中的血污,然后再砸成小段,和肥母鸡一起熬,直到汤变为乳白色。

葫芦头泡馍其实和牛羊肉泡馍有很大的区别,除了原料不同,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艺:羊肉泡馍中的“泡”,其实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泡”,确切地说,应该是“煮”;而葫芦头泡馍中的“泡”,则差不多算是泡,是用沸汤烧泡数次才能食用。但是也要求你自己掰馍,然后师傅再给你的碗里放“三头一脯”、粉丝,泡好之后才能加作料和适量的沸汤。

因为陕西人特别喜欢吃辣椒,所以很多人都用油泼辣子调味,这样调出来的葫芦头,再加上香菜、蒜苗的绿,粉丝的白、辣椒的红,可以说是色香味俱佳。

上一篇:独擅胜场羊道汤 下一篇:留学澳大利亚所见的饮食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