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技能传承的旗手

时间:2022-10-28 04:26:39

当好技能传承的旗手

工作22年,从一名看什么都好奇的徒工,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奖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宋殿琛班组”团队的代表;从“工人先锋号”班组成员,成长为首批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人……

内蒙古一机集团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车工宋殿琛以自己的成长之路,诠释着新时期工人的风采。

1990年,宋殿琛从一机集团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进厂。“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干活就干一流的!”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宋殿琛便立下如此志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项知识和技能,系统地自学了《夹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做了2万多字的学习笔记。1994年11月,他初露锋芒,当时车间要制造一套夹具,其中的一个零件直径12mm,长度560mm,精度要求摆差不大于0.1mm。俗话说“车工怕车杆”,这活要干成有一定难度,稍不注意不是打刀就是撅活。“这活儿难是难,不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吗?”犹豫再三,他鼓起勇气,把这项棘手的活“抢”到了手。为把活干好,他预先准备了好几套加工方案,并查阅了有关细长杆加工的理论知识,对加工变形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周密的研究,经过精心操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加工任务。这一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凭着对车工技术的不懈钻研和求知若渴的韧劲,宋殿琛进厂两年后就成为生产骨干,创造了车工行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评为总厂先进工作者。在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某车型的试制中,有一关键部件阀体,外形简单、型腔复杂,在加工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技术要求高,每个尺寸都不能有任何差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体报废。该部件曾在全国各地很多家大企业进行试制,但都因难度太大而被迫放弃。宋殿琛班组接到试制任务后,成立了攻关小组,反复斟酌、科学测试,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奋力拼搏,在普通车床上出色地完成了该阀体的加工试制任务。该项目的研制成功,进一步缩小了我国在该军事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这就是宋殿琛。“干难活儿,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儿。”他以这样的理念激励着自己,也强烈地感染着他的班组。

“个人力量有限,集体力量无穷嘛!”宋殿琛总这样说。他所在的班组是一个全部由车工组成的生产型班组,身为劳模班长,他把建设人人都有绝技绝活儿的创新型班组作为班组发展的方向,定期组织技术讲座、组织项目攻关、开展专项劳动竞赛,有问题集思广益,好方法培训扩散。在他的带动下,班组各项活动搞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形成了“学技术、比技能、做贡献”的良好氛围。目前,班组24名成员中,有3名成员取得了高级技师职称,7人获得了数控设备操作证;班组青工连续两年在本单位组织的车工技术比赛中包揽前三名;2012年青工侯根兴在自治区技能大赛中获得车工组第三名。

几年来,班组围绕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开展合理化建议、“四改善”、质量QC等活动,先后提出质量QC成果、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项目60余项,攻破了40多项科研和军品加工难关,为工厂创造价值380多万元。“宋殿琛班组”也成了响当当的模范班组:2005年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中国兵器集团授予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模范班组;2008年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国资委红旗标杆班组荣誉称号;2012年首批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宋殿琛工作室在一机集团揭牌成立。

近年,瑞特公司成为了一机集团军品加工的主要承制单位之一,在产品转型、工装不完善、零件几乎都是初次接触的困难面前,宋殿琛带领班组成员顶着压力,主动适应军品大批量生产的作业变化,承担起了瑞特公司军品任务70%的车工工作量。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某动力转向机生产能力提升4倍以上,某阀体生产由单一设备加工变为流水作业,效率提高6倍,班组先后圆满完成了“双一号”任务、建国六十周年阅兵车辆部件生产和某重点工程任务,成为了公司军品生产和科研试制的排头兵和坚强保障。业余时间宋殿琛还担任了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培训班辅导老师,他以“传、帮、带”为己任,8年来为工厂培养出了车工高级技师30多名。

宋殿琛先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学习型职工奖”等荣誉。2005年和201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他光荣地被选为党的十代表,“作为一名一线工人,没想到能当选十代表,我要把一线工人的心声带到会上。”他激动地说。

荣誉和光环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环境在变、身价在变,可他勤奋工作、报效企业的信念没有变;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精神没有变。当好技能传承的旗手,是他不懈的追求。

上一篇:欧洲“丐帮”当自强 下一篇:销售人员大客户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