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28 04:20:52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思考

【摘 要】初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如何根据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力图为学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正确认识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思想教育

一、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新理念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社会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本轮课程改革,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了新的课程标准,并把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具有其新的课程理念。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发展―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道德具体教育功能

1.传授知识,形成学生思想道德知识体系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立足于基本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提高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的知识载体。它能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2.明理解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思想品德课的“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之一,明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观点,通过“明理”,情理实现交融,认识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3.力行实践,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修养和不断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外化为自觉地行动。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良好,主流积极,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观方面问题的主要表现

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初中生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平时不努力,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关键时刻企图用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取胜;有些青少年则听天由命,坐待机遇。缺乏独立性、自私任性。我国不少未成年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问题非常突出。依赖性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危害,会使个体难以发挥自立性和创造性,自身潜能难以得到拓展。

(二)客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过于看重显性效果,轻视隐性环境的影响

显性的影响一般是指教育部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隐性的影响一般指弥漫于各种环境因素中,带有相当程度无目的、无计划、无意识的影响。然而,当今道德教育中存在功利性强的误区,显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忽视了间接无形、潜移默化、隐性无声的道德教育的影响。

2.偏重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忽视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特别是中学生道德境界的有效提升,既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强化自身修养。外部条件的影响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催化剂,只有通过个人的实践认同才能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尽可能使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影响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靠拢,以求建立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进行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和国情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的讲解可以从思想道德教育开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尽量挖掘出其所涵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培育和养成学生的良好德行。

(二)开放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学生健全道德的塑造,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道德的过程。坚持外部教化和自我修养的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外部教化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就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启发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在自我思索中升华。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国家大事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滋润课堂,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平台。

(三)优化学习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不怕困难、不懈追求的精神,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责任意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卡耐基斯认为:“学习中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种是自信心,另外一种是与他人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参考文献:

[1] 邓宇星.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M]. 江南师大出版社,2008

[2] 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田东曙.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探索[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上一篇:刍议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下一篇: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