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三点做法

时间:2022-10-28 03:20:05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三点做法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明了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教师的言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中,课堂教学语言又非常讲究艺术性。如果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规范生动,比较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本人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三点做法。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导入 激发兴趣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人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生活这部“百科全书”对学生进行教育,把课堂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课时,我以生活激趣,由联想公司推出的一则广告导入: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则广告语巧用双关,达到了宣传联想这一品牌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学生很快答道:这个广告太经典了啊。一种意思是假如人类失去了联想,另一种是假如人类失去联想电脑,世界将会怎样,说明联想电脑和人类的联想一样重要。这节活动课的导入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皆语文,汉语的博大精深,并且为“精彩广告由我创”这一环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激发了他们创作广告宣传语的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受到启发后,搜集整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鲜活的语言现象(包括广告语),在赏析优秀广告语的基础上能自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语。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相信语文老师会有同感,在作文课堂上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会愁眉苦脸,声声叹息:“唉!”流露出一贯的表情,仿佛又是来了一次作文的“徒刑”。想到学生苦闷的表情,我也在思考,怎样才能打开他们写作思维的闸门呢?在一次作文课堂上,我一改往常的做法,先不忙布置作文题目,而是从办公室端来了一杯白开水放在了讲台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脸上泛起来了好奇异样的神情,心里嘀咕着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我接着说道:“这是一杯再普通不过的开水了,但就是这一杯平淡无奇的温水,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看,那飘起的缕缕白烟,如同母亲夹在发间的根根白发,那一滴滴挂在杯壁上的晶莹的水珠,包含了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寄托着我们对母亲杯水车薪的感谢之情。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写作也并不缺少素材,只是我们要炼就一双慧眼去学会观察,还要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会对我们大有裨益。”我很自然地引出了这次作文的训练内容,即在行文中适当进行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观看一个央视公益广告视频,捕捉精彩瞬间,说说哪个瞬间最令人感动。没想到的是全班最爱笑,对学习看似最无所谓的一位男生抢先发言:“最令我感动的瞬间是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为了怕把椅子踩脏,用一张洁净的纸垫在脚下去取那挂在树上的风筝。这正像广告中濮存昕所说的,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有时候可能是一张纸的厚度。”此刻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对这个男生刮目相看。其他几个学生的当堂口头作文也表现得出奇地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明白了细节描写的含义,细节就是细小而又具体的事物、事情、环节或情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接着我再顺理成章布置作文题目――“那一刻,我很______”时,没听到学生叫苦连天,反而看到他们陷入了沉思当中,随后唰唰地写起作文来。

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这次的堂上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就连班里文笔一般的一位女生也写出了题为“那一刻,我很感动”的好文章。“春天下着闷雨的晚上,我羸弱的身体不堪小小的病菌的侵袭,病倒在了床上。半夜,我无力的手头,忽然碰到了一样令我感到十分温暖的东西,我支着沉甸甸的眼皮,看见母亲正将一杯温水放在我手中。只见母亲用无比温柔的语调对我说:‘来,快喝了这杯温水,然后用被子捂一捂,出出汗便好了。’那一刻,我很感动,我接过水,像一只懒熊捧着蜜一样,吮吸起来。第二天,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病好了很多,汗水也湿透了我的枕巾,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感谢母亲的那杯温水,让我熬过了漫长的一夜,让我解脱了病痛的束缚。”这位女生把她对母亲杯水车薪的感激之情通过一杯温水展现了出来。以生活激趣,触动了学生的写作情感,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超常发挥,他们也真正写出了“因情生文”的好文章,而我则倾听学生诉说,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故意谬误 启迪思维

唐代诗人李端有一首诗歌是专门描写弹筝女子为博取周瑜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这就是著名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至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的“时时误拂弦”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别出心裁的“谬误”。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也可恰当地利用这种“谬误”加深学生的理解。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意谬误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譬如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里面有两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而我在示范朗诵时“明知故错”,特意读成“泉洌而酒香”,看有没有学生发现我的“口误”。很快便有学生指出我所犯的这一“错误”。于是,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两句到底哪句好。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本来也该写作“泉洌而酒香”。说泉水清洌是可以的,合乎生活逻辑的,也是通顺的;而说酒香就显而易懂,习以为常了。可是作者却不按常规来写,将其变写为“泉香而酒洌”,真的是笔误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别出心裁的错误”呢?经过讨论分析后,大家都认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法:“泉香”会使我们由美酒的醇香联想到泉水也有甘香,而“酒洌”又由泉水的清洌联想到美酒的清洌。另外,说“泉香而酒洌”,又产生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效果,使两者色香兼而有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欧阳修这种“误拂弦”,不仅体验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而且也加深了对互文见义修辞效果的理解。而我也通过“误拂弦”、反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并达到自主纠错,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回味无穷,也使课堂更加精彩。

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诙谐幽默 寓教于乐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幽默的语言,对调节课堂气氛、化解难点将起到积极作用,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文言文的讲授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如在课堂上教师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沉闷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讲授七年级下册《口技》这一课,在涉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些概念时,我特意用班上一个爱打篮球、喜欢开玩笑且脸皮较厚的男生打比方:“小黄是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帅气男孩,拥有高大健硕的身形,线条明晰的轮廓和那股特有的硬朗之气。在浓密的黑发下映衬着他那一张黝黑的脸,黑色滴溜的眼睛虽然近视,但却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在这种犀利的目光引领下,他总能熟练地运球、上篮,做出优美的‘灌篮’姿势,可以说他是班上名副其实的‘小姚明’。请问大家我刚才口述的这段文字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学生在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属于正面描写。一学生答道:因为这段文字是从外貌和动作直接描写小黄的,所以是正面描写。接着,我再次以小黄为口头描写的对象,说道:“小黄手里的篮球常常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且应声入网,场下的观众无不喝彩,掌声不绝。只要小黄这个帅气男孩走到哪,人们的目光就会追随到哪,总会对他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他的回头率总是百分之百。请问大家刚才这段文字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在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而且很快便明白了这段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因为这段文字是从旁人的神态、动作等反应侧面烘托小黄投篮之准而且人又长得帅气。至此,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教学难点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本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语言,如恰当的导入、适当的“故谬”和适时的诙谐,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只要适度,不妨在教学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从而彰显语文教学中语言的魅力。

郑扬菲,语文教师,现居广东珠海。本文编校:舒 坦

上一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命题 下一篇: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须多维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