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浓疱病的综合防治

时间:2022-10-28 02:40:47

羊传染性浓疱病的综合防治

[摘 要] 羊传染性脓疱病在痘病毒中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其特征是在口唇等皮肤和粘膜处出现丘疹、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因此又叫做羊口疮。本病的临床症状与绵羊痘、坏死杆菌病、羊溃疡性皮炎相似,要注意鉴别诊断。人也可以通过与病羊接触而造成感染。羊口疮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也存在本病,现在已形成只要有羊就会存在本病。本病能够引起羔羊的死亡,且严重的影响羔羊生长发育,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关键词] 危害 鉴别诊断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37-01

1 羊口疮的发生和传播

病原体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浓疱病毒。此病毒有特殊的颗粒形态,为两段钝圆的短杆状,镜下呈“8”字形成排列的带状结构。病毒对外界环境有相当强的抵抗力。结痂中病毒在夏季阳光暴晒1-2个月才会失去传染性,在地面上经过秋冬季节、在冰箱内保存3年后依然具有传染性,污染的牧场可保持传染性半年以上,加热到65℃时,在2分钟内可将其灭活。

1.1 传染源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浓疱和痂皮当中,健康羊通过皮肤、粘膜的擦伤而造成接触传染。被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或者残留在地表的痂皮,都可造成传染。

2 诊断要点

2.1 流行特点 造成感染的羊不分品种和性别,但以羔羊、尤其是3~6月龄的羊最容易感染,并且成流行趋势;成年羊发病比较少,多为散发存在。羊口疮的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以春季更为多见。因为病毒的抵抗力非常强,所以一旦发生本病,可连续危害很多年,且不容易净化。

2.2 临床特征 羊口疮的潜伏期一般为4~7天。本病最常在口唇部皮肤和粘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病理过程和症状。起初由散在的小红斑开始,很快形成黄豆大小的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浓疱,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性痂皮。若为良性经过,硬痂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4天左右痂皮脱落然后愈合。严重症状时,病变向面部扩展,发生丘疹、水疱、浓疱、痂垢,它们互相融合,形成大面积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造成口唇肿大,外观犹如桑葚,且影响采食。病羊日渐消瘦,最后衰弱死亡。病程一般为2~3周。有的羊只还会在肢蹄部发生同样的病变,病羊发生跛行,病情严重的会卧病不起,少数病羊会在会、、、上发生同样的病理过程。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可以做出诊断。但是在初发地区,应采取病羊的水疱液、浓疱液送检验部门作病原学检查。

2.3 鉴别诊断

2.3.1与绵羊痘的鉴别诊断 绵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的,痘疹呈圆形凸出于皮肤表面,中间凹陷呈脐状,界限明显。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绵羊痘主要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和体外寄生虫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为了确诊可采取痘疹组织涂片,如在涂片的细胞浆内发现大量深褐色球菌样圆形原生小体,便可确诊为绵羊痘。

2.3.2 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坏死杆菌病局部损伤主要为组织坏死,而无水疱、浓疱,也没有疣状增生物。

2.3.3 与羊溃疡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溃疡性皮炎主要侵害成年绵羊,病变特点为溃烂和组织破坏,痂皮下没有桑葚样的肉芽组织。

3 防治

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畜产品,必须引进时,要隔离检疫2~3周,并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皮肤、粘膜发生外伤,特别是羔羊的成长发育阶段,在长牙期间,口腔黏膜娇嫩,采食中容易引起外伤,因此应该避免饲喂适口性差的草料或者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适时饲喂少量的食盐,以减少异食癖造成皮肤与黏膜的损伤。发生本病后,除了必须对羊舍和饲具进行彻底消毒外,对病羊应隔离治疗,并经常对其体表和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在本病的流行地区,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控制本病。

3.1 治疗方法

3.1.1 首先隔离病羊,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3.1.2 先将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剥除干净,用淡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充分清洗创面,然后用此药水或碘甘油(将碘酊和甘油按1:1的比例充分混合即成)涂抹创面,每天1次~2次,直至痊愈。

3.1.3为预防继发感染,也可用抗生素,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50万单位颈部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天为一疗程。

4 讨论

羊口疮,学名“羊传染性脓疱”,主要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山羊和绵羊身上都可发生。该病状的主要是唇、鼻、眼睑、、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发生丘疹、水疱、脓疱和痂皮等特征。羊口疮主要发生在一岁以内的羔羊,其中3~6月龄羔羊是最易患病羊群,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发病率高,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对于病羊的圈舍和用具,我们应该进行消毒,避免病毒的扩散。自然感染主要是因购入病羊的带毒羊传入,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参考文献

[1]朱维正.新编兽医手册(修订版)[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9

[2]欧阳雅连,徐泽群,晁先平.羊病防治实用技术(第二版)[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上一篇:水稻发生早衰的原因与防治技术 下一篇:安徽省颍上县大豆生产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