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营城市实践

时间:2022-10-28 01:00:0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营城市实践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在一些地方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营城市实践,警惕并走出经营城市的误区和陷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紧迫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经营城市基本理论以及当前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经营城市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目标,注意防止和克服片面性

一度时期,一些城市将“经营城市”与“把城市当成企业来经营”、“按照市场化运作城市”划等号,在实践中使政府行为的逐利化倾向不断加剧,甚至在经营城市的旗号下违规“经营”土地,侵害农民和市民权利,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与之同时,“经营城市”的理论也在很大范围内受到指责和批判。一些城市也因此而因噎废食。笔者认为,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应当“经营城市”,而在于怎样“经营城市”,其本质是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经营城市”的实践。要坚持经营城市的正确方向,首先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经营城市的科学内涵和正确目标。

笔者认为,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顺应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要求,通过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将城市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使城市的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其基本内涵,主要有六点:(1)经营城市的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提高公共财政的绩效,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可以说,搞好城市经营也是城市政府应当认真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2)经营城市的方法,主要是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它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等城市工作的各个环节,而一般不能与之相分离。(3)城市经营的对象是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城市的土地资源及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经营的手段具有多样性,既有市场化的手段,也包括行政手段等。(4)城市经营的直接目标,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城市的各种资源,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存量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推动其盘活和增值,并推动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值,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而不是片面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筹措资金。(5)在经济国际化浪潮中,经营城市还必须积极应对在全球范围内为争夺外来投资、争夺优秀人才、争取一切有利于当地发展的资源而进行的激烈的区域竞争,立足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配置好城市有限的资源。(6)经营城市的落脚点,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强化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满足市民、企业等城市主体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创业和投资需求,努力改善民生,让市民更多地分享经营城市的成果。我们在经营城市的实践中,必须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实践中的盲目性,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和处理好一些具体问题,避免进入经营城市的误区和陷阱。

二、经营城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是“龙头”。要科学地经营好城市,首先必须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政府作为经营城市的主体,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紧紧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法定性,确保城市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建设和发展,防止和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城市发展规划,要遵循城市化的客观规律,体现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一个城市放在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中进行考量和定位,努力推动城市发展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与再生型转变,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为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提供基础保障,避免因规划缺位或失误而大拆大建,造成城市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城市定位和城市风貌的趋同,是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实践中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使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的个性,其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放大,其优势才能得到彰显。因此,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应当努力创造和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扩大城市经营的整体成效。南通以“江风海韵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作为城市的个性特征,在经营城市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传承,是十分有益的。

三、经营城市必须廓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坚持不与民争利

政府作为经营城市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又必须切实履行好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地方政府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科学界定“经营城市”的规则,特别要在怎样经营城市等问题上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怎样经营城市,既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城市资源配置的效率,又要坚决防止过度市场化,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推给市场。近几年来,不少城市通过土地储备制度扩展融资渠道,就土地资源及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拍卖、租赁、抵押、冠名、有偿使用等形式进行经营,或对城市的一些建设项目采用BOT(建设、经营、交还)等方式进行特许经营,是对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积极探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一些地方进入了视城市为一般商品,把政府混同于一般市场主体,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演变为利用垄断权力、通过推高房价等形式变相与百姓争利,或者通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市场化牟利的误区,这些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背离的。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经营好城市的根本目的理应是为了更好地造福老百姓。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税收入等来自于民,应当更多地用之于民,更多地回馈百姓、改善民生,让更多的群众在城市发展中得益,让市民更多的分享经营城市的成果。在经营城市的实践中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必须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强不断增加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在发展公共事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努力通过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除了通过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外,还必须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公共资源的公平配置,并努力保障弱势群体在住房、就业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扶持和照顾。南通通过“六管齐下”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住房困难,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积极尝试。

四、经营城市应当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的经营,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今年3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第五次公布了由两岸四地专家和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在中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排在前五位。但城市竞争力的排名包括了多个子项目,在“文化”排名中,排在前八位的则分别是新竹、台北、台南、惠州、台中、基隆、高雄、香港。除了以“岭南名郡”著称的惠州,其他城市统统都在港台地区,即使要打造“人文奥运”的北京,也只是屈居第九位。作为具有五千年华夏文化传统的大陆母体,内地城市在“文化竞争力”方面的强烈反差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城市经营的对象是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经营城市的实践中,不少城市往往比较重视有形资产特别是土地的运作,而忽视无形资产特别是无形的文化资产的经营,甚至在通过经营土地等有形资产获得一定眼前经济效益的同时,破坏了业已形成的文化等方面的无形资产(如一些城市在大规模的建设中,在不经意间毁掉历史街区,破坏历史遗存,割断历史文脉),因此而削弱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其教训应当认真记取。易中天曾断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表现在文化上”。放眼世界,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之所以被称作世界级中心城市,固然有关经济,但更有关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由于城市文化具有地域性、连续性和传承性,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更应当高度重视其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不断强化城市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经营,烘托城市的氛围,支撑城市的气韵和人脉,从而拉动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这些文化资产,可以通过城市建筑、构筑物等有形资产表现出来,也可以蕴涵在无形的城市精神之中。

五、经营城市必须重视城市营销,努力形成投入的“乘数效应”

随着城市竞争时代的来临,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和城市为争夺外来投资、争夺优秀人才、争取一切有利于当地发展的资源而进行城市营销。已成为经营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城市营销,就是各城市根据其现有或潜在的目标市场如市民、旅游者、投资者、企业、出口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及竞争现实,甄别、发掘和创造城市的价值与利益,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比竞争城市更能满足城市顾客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或服务,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通过城市营销打造城市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正日益成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实践的重要内容。

地方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城市营销,最大的受益者是城市中的企业。实践证明,相对于企业营销,政府所开展的城市营销活动具有乘数效应。政府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则应当舍得在城市营销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如果说昨天我们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那么今天我们经营城市则必须更加注重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经营城市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

城市营销和企业营销可以实现互动双赢。这在会展等城市重大活动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因此,众多城市的管理者也把发展会展经济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许多城市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外客商云集、盛况空前的展会,以及具有创新、突破性的大型活动,都对一个城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会展经济及大型活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交通、餐饮、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2001年以来,南通每年举办一届港口经济洽谈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并在同期分别举行世界大城市发展论坛、全国航空运动会、“同一首歌”大型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城市营销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综合园地主持 王子荣)

上一篇:爱在多雨的季节 下一篇:新华村――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