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公务员热分析

时间:2022-10-28 12:30:12

特有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公务员热分析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各种压力的日渐增强,近几年,公务员报考人数激增。现有的很多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队伍成为了公务员考试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人数还在往上升。“考公务员热”的现状不仅原因繁杂,而且对社会各层级的影响巨大。通过研究发现,公务员热背后有着特有的社会动机支撑,也凸显个体在面对公务员热时出现的盲目跟风、缺乏创新意识的自我弱点。

【关键词】公务员热 社会心理 权力 平等

中国国家公务员被界定为: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009年和2010年,大学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万,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考公务员热”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新华网报道,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筹办的最大规模的公务员考试。今年的“国考”再次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牵动人心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终于在10月24日24:00落下帷幕,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今年报考人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公务员报考如此狂热的同时,有不少民间声音提出:考公务员热现象反映出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市场经济。本研究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考公务员倾向和态度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群体涉及人文学院、理学院,化工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495人,问卷共设26道题,问卷涉及考公务员的倾向、报考公务员类型、报考原因、报考职位、报考意愿和期望、对公务员的认识、对考公务员热的看法等内容等。

一、关于“考公务员热”的调查结果

在贵州五所大学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有效收回589份问卷,男女性别比例为相对平衡的52∶48,其中82.5 %是应届毕业生,68%来自农村地区(其中95%都报考或准备报考公务员),所有调查者当中有58.6%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约20.8%不考和20.6%从未想过,报考文科考公务员的比例高于理科。从报考公务员的类型来看,省市级公务员报考的比例最高,为41.7%,中央和县级及以下总共占了约22.9%,有35.4%的学生表示哪种类型都可以。近80%的学生表示身边报考公务员的人比较多,近91%被调查者认为存在“考公务员热”现象,并表示这种现象会持续存在。

就报考公务员的原因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一是公务员本身的吸引力较大,其他职业不稳定,公务员是“铁饭碗”,工资高、福利好、有社会地位;二是报考者自己真正喜欢公务员这个职业,而且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三是公务员是权力的象征,有权才有钱,好办事;四是有家庭背景,报考公务员是父母和长辈的殷切希望和心愿,自己稳定了父母也安心;五是身边报考的人多,集体无意识的去争取,自己也相信有能力和他们去比拼,抢到一个合适的地位等。

类似于公务员的职位与其他职业对比,仍然有33.7%的学生选择国家行政类工作,而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这个在外资和民营企业刚好相反,女性凭借本身的交际和语言天赋更愿意进入外资等企业;有12.1%的调查者选择国家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类和企事业单位福利好和稳定的优势吸引了大多数大学生。但与此同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只占了总数的22.9%,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创业思想和创新精神跟不上,不愿意冒险和挑战新事物,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等。

对于公务员的招录比例和机制,多达93.8%的考生都认为“国考”只是一种考试形式而已,并自嘲为“国考炮灰”,62.8%的学生表示虽然没有太大机会但还是可以好好复习和积累,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听天由命,这和中国人的特殊心理不无关系,这从个案访谈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在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中,笔者从心理学的多层次去了解大学生“考公务员热”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社会心理,从记录和印象中看出,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关乎个人价值观念、家庭环境、朋辈群体影响、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二、“公务员热”背后特有的社会心理动机

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中,约66.7%的学生认为“考公务员热”和中国人的特殊心理和文化积淀有关,大学生考公务员在心理学上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权力的渴求深入人心,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人的读书就是为了金榜题名、考取功名,也就有了考公务员作为出人头地的思想。朱永新在《论中国人的恋权情结》中指出,传统中国人存在一种“恋权情结”,其本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和趋从,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对权力又爱又怕。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权力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不少人对当官的有一种畏惧的心态,认为千万不能得罪当官的。但是由于权力可以带来荣耀、威严和实惠,许多人都羡慕权贵,追逐权力。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在不停召唤着人们向权力倾斜,现代社会的公民参与政治程度比较低,官员决定着政策乃至法律的制定,而公共政策和法律却是“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我国经济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生存还是从事某种职业的首要目标,普通公民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公众参与政治公共事务的需求,也是对权力的一种渴望。“朝中有人好做官”等思想代代相传影响深远。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也无可逃逸的受到这类思想的无形禁锢,选择仕途是首位的。

成就动机的他人取向显著 中国人以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为主,其特点首先是,强调个人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的团队来决定自我成功或者社会地位的获得,归因于家族本位、伦理本位,个人追求的可能是“不辜负组织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光宗耀祖”“为父母争口气”等。其次,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是有重要的他人或团体来决定。再次,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他人或团体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他人或团体来制定。最后,从总体上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低,相应的,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是一种手段。

首先是中国人更强调外在原因,强调环境和他人认定作用,而不太注重内在归因。根据南开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对“不同文化取向的人长久归因模式的差异性”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家长关心和支持”这种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更看重家庭对自我成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伦理本位价值观取向使得中国人十分看重自我的道德修养,尤其是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此,大学生考公务员就迎合了这样一种被看得起的心态,期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特有的人情、好面子心理 中国人的人情关系很复杂,而且在社会交往中这种关系被看得非常重要,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约束力量。这种人情关系弥散于中国社会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调节和维系着人际关系的一种无形的但强大的伦理规范。在政治运行与交往中更展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家族人情和建立在金钱利益关系上的人情等多种形式。中国社会从价值层面直至现实层面都是一个极重视和讲究关系的社会,由于中国人的做人重心落在了关系上,所以为了关系的运转和获取利益人情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就中国人的面子而言,一个人获得的东西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处在被动地位上的,个人本身的需求更多的是心理地位(面子)。从这个层面讲,公务员是个很有面子的工作,这种价值观的偏差很有可能促使个人做出自己本不想做的选择。

“求稳”动机突显 “求和谐,持中道”中国人传统儒家处世哲学,《论语.学而》指出中国人要有“以和为贵”的处世心态,要“重节制,求平稳”。中庸的核心也是思想行为的守常,归结到个人就是为人要稳重、规矩、节制。在打破铁饭碗的社会转型期,在调查中,“公务员 ”这个职业是最稳定的理想职业,虽然公务员工资不高,但不会有拖欠工资的事情发生,旱涝保收。国家会给公务员交各种保险,退休以后不会没饭吃,经常搭着领导的顺风车还可以买个便宜市场价很多的房子,十分稳定,正好迎合了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其实他们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只是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好,跨进政府部门就进了“保险箱”,没有竞争压力。

三、考公务员热背后的自我认识误区

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在被调查者中间有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考得上公务员,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有实力去博取一个职位,只要坚持总会考上的等等。但是在问及是不是真正喜欢公务员这个职业的时候,问题就展现出来了。一位被调查者表示“我不想考的,我小时候的梦想不是当公务员、去做官,我是一步步被逼上这条路的。高中选了文科,也是因为家庭灌输了文科好做官的思想,好不容易读到大四,眼看也没什么好的选择,加上父母经常念叨当官好,也就违心地选择了考公务员。现在也只能走下去了,因为既然选择了哪还有什么后悔的地步呢”。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不明,就业期望过高或过低,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往往不能正视自己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出现众多不好的心理,如自卑、自责、自怨的心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学生的自我定位一定要合理,对自我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科学地选择自己喜欢和需要自己的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不要被权力和利益蒙蔽。

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面对“考公务员热”,70.8%的学生认为存在着负面影响。首先是公务员存在官本位思想,利益掩埋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是造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使得其他行业专业人才的缺失;再次是功利主义造成同一职位在不同地区报考比例严重失衡;最后是民族创新和公共服务精神的缺失,创新能力下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职业平等观念受到严重挑战等。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考公务员有这么多负面影响,但还是有众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报考。 问卷调查中只有22.9%的学生愿意自主创业,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缺乏,有些大学生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而是本着“从众”的心理去报考。选择考公务员是一种回避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怕承担、怕付出,怕失去。自主创业不失为一个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开辟新事业的工作机会。

虽然打破“公务员”铁饭碗是解决公务员热的重要举措,但难免又出现一个“XX员”热,公务员热实际上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对金字塔式等级制的推崇,而且这种推崇根深蒂固,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在一个个被位置化的等级体制中,人只能唯权威马首是瞻。谁处于高处的权威,谁就会成为大众畏惧的对象,大家对这个对象又爱又恨,在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只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出现“XX热”。所以,打破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实现社会地位的真正平等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但此路在目前的中国的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曹志主编.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翁文先.论我国“公务员热”的成因与现实影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J].吉林省行政学院院报,2005.

[3]宋慧杰.“公务员热”现象导因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2007.

[4]谭功荣编著.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

上一篇:加强北部湾经济区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下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