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在光明之失明”导写及例文

时间:2022-10-28 11:03:31

材料作文“在光明之失明”导写及例文

【命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些人在黑夜里打手电筒,他们不是谦卑地把光打到远处,照亮道路、田野与山峦,让你自己判断该往哪儿走,而是对着你的眼睛照射,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们手电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现象称之为“在光明中失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叙事性新材料作文题。围绕“在光明中失明”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活现象,材料着重突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打手电筒的人,一个是被照射的人,他们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所以,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个人物形象及带给我们的启示的角度切入。

首先从打手电筒的人来看:

(1)态度上:智者不要总是居高临下,高傲地帮助别人其实是种伤害;

(2)方法上:光明应该引导人们走向远方;

(3)关系上:不适当的帮助常常适得其反;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引导;

其次,从被照射的人来看:

(1)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2)要勇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3)要善于利用别人给自己的有利条件,从而获得成功;

学生如果能紧扣这些观点来立论行文,一定能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

【佳作示范】

人生看得几清明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季h成

苏轼云:“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黑暗中,有的光将事物的轮廓照得历历可见,有的光却使人“在光明中失明”,倘若心中有一剪荧荧的光,必可拨开“暮霭沉沉”,见得“人间明月”。

“忘掉历史,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总盯着现在的光明,你会双目失明。”索尔仁尼琴如是说。所以我们不可在事物明朗的情况下失掉自我的判断。鲁迅便是如此。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许多文人追逐独抒性灵的格调,处处可见《子夜》的风化,闻得张爱玲似的惋叹。但鲁迅看透了这“温水煮青蛙”的社会假象,《灯下漫笔》中他以中交票兑换现银的例子联想到几千年中的中国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年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无疑是发露性情,振聋发聩。多少人沉迷于光明的假象,孤独地垂钓心灵月亮,鲁迅却看到背后那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龙应台曾犀利地指出“中国人,你失掉判断力了吗”,发人深省。青年人,拿出勇气来,敢于判断,必能于雷鸣的瓦釜听得黄钟的沉音。

“在光明中失明”,也可指在物质丰盈的生活忘掉对那些美好品质的向往,鸢飞戾天,经纶世务,从而忘掉生活的本真,生命的“炕头”。《平凡的世界》中勾勒出一个由马兰花、酸枣、狂沙组成的世界,风沙湮灭足迹,但砥砺了黄土高原人们朴实而坚韧的心。如今的我们于“光明的世界”中呆得有多久了?是否记得那些砥砺灵魂、完善自我的苦难?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光明定义,不可在光明中失明。我们应该有舒婷不做攀缘凌霄花的勇气,有山人常伴青灯古佛的淡然,有普鲁斯特囿于斗室思想纵横捭阖的决心。历史的车轮辗过,我们的生活就如同那直射眼球的手电筒一样大放异彩,我们不能忘记初心,应于扰攘的尘世看得见自己的清明。

然而,那些于苦难、革命伟人身上寻得的光明总是太遥远,作为现代都市人的我们应如何寻得自己的光明呢?我曾在人来人往的南普陀寺敬奉莲花,人们磕头敬香机械地移动着。我深深凝视佛的双眸,那双眸仿佛饱含盈盈泪光,充满悲悯,又仿佛歆享这湖光山色,“性中自有大光明”。注视的同时,我的心也仿佛被丝丝光亮绾住,心境澄明,光明攀缘着黑暗的心的岬角使每一丝褶皱历历可见。或许,懂得洞察内心,珍惜生活中的感动,可使我们在“光明中失明”,保持那双澄澈的眼眸。

偶尔我们在“光明”中迷失,的确能“看得几清明”呢,但保持觉察、清醒、淡泊之心,便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让火炬照出坦途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徐思聪

前不久,华东政法一女生用热水烫伤教授一事引发大范围讨论,再联系之前复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等惨剧,让人意识到,基础教育出现大片盲区的问题已然浮出水面。

如大家所知,我们不缺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许多智力出众的学生都可以在考试、竞赛中取得佳绩,而与此同时,其中一些却可能在其他诸如日常生活甚至行为品德等方面出现问题,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惶恐。他们满腹才学,却不能为自己斩除人生路上的荆棘,本是光明的坦途一片坎坷。

他们的这种畸形发展无疑给自身带来影响,“木桶效应”中的短板让他们难以将才华施展出来,无法给人生交上完美的答卷,同时,他们也在周围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再者,一个急需发展的社会,有大片人才不能被利用,也是智力资源的浪费。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为其埋单。首先,作为第一任导师,也就是家长常常走入一个初始阶段的误区,把“教育”误以为“学习成绩”的误区。许多事都“从娃娃抓起”,早教幼教面面开花,它们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让大家认为这是将来漫长路上惟一的凭借和出路,自然,在心性发展这方面的教育就差了一大截。学校的教育充当过渡者的角色,在升学、评级的种种压力之下,学生的分数也成了这样一把“手电”,在孩子们紧盯它的时候完全忽视周遭的黑暗。引渡人没有为孩子充分提供打开视野的平台,而更让大家目光如鼠,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同样,在社会环境不够明朗的背景下,我们又只得盯着这强光,早已茫然失明而不自知。

要摆脱这种“失明”现象,就要调整手电的方向,让人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人尽皆知,最关键的是让大家认识到德育重在品格形成而非灌输规范,智育重在激发创新而非重复解题,体育重在强健体魄而非苦争名次,美育重在熏陶情操而非掌握技艺。“全面发展”的提出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正确的框架下把细节也做到尽善尽美方是出路。我们要把手电火炬指向前方,指向四周从而得到开阔的眼界。

在教育的大河即将河床之时,我们身处其中便有责任增厚其土层,拔高其水位。让火炬伸向前方,照出人们前进的坦途。

风儿轻轻

佚 名

皱绿一江春水

浮起 几许温暖的回忆

靠岸 青春的原野

娇羞的春姑娘

轻摆纤细的杨柳腰

上一篇:旅途的寂听者:雷克萨斯 下一篇:用“工业化”思维制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