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CIO眼中的2007:超越技术 融合业务

时间:2022-10-28 10:26:27

10位CIO眼中的2007:超越技术 融合业务

准备采访十大行业CIO之前,我们拟好了一个IT技术清单,列举着2006年的热点技术,诸如多核、Vista、3G、WiMAX、SOA、RFID等。我们试图请CIO们选出其最关心的热点技术,以此作为2007年的技术展望。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CIO们在接受采访时大都把技术清单放在一边,与我们侃侃而谈行业的应用趋势,管理与整合是他们谈到最多的词汇。几乎所有CIO都把IT产品适应业务需要性排在首位,把IT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排在末位。由此,我们感慨,在IT技术与业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已经很难用一项技术来诠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CIO们眼中的2007年是什么?是超越单纯技术、深深融入行业特性的应用创新。

对外开放下的IT压力

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零售业、银行业、石化业这些处于对外开放风口浪尖的行业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狼来了”的紧迫,因而,他们对于通过IT提升业务创新的需求也特别迫切。

与极速膨胀的资本相比,2006年,零售行业应对对外开放多半还停留在资本层面,鲜有业务模式创新,因而,IT技术尚未融入核心业务。“如何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管理水平,IT如何融入核心业务”是华普超市信息总监沈强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对于IT历史悠久的银行业来说,如何使IT技术支持多变的业务则是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总经理助理贾凤军比较头疼的问题。经历了多年的打磨,银行业大都具备了先进的IT技术,然而,如何使信息化具有“水+海绵”的柔性技术,支持银行产品的快速更新,则是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的重要武器。

相对于银行业的震荡,石油行业则平静得多,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的信息化规划稳步进行。在中国石油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总工程师吴正宏看来,未来一年内,法规遵从与内控将是被关注的重点,《萨班斯法案》对上市企业的信息化做出了严格的流程规范,这也为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要求。

IT促进管理变革

在诸如政府、医疗、石化、电力、制造业等大多数行业内,IT已经超越“工具手段”,开始融入管理变革的内核。“管理”成为CIO们的口头禅,CIO们也开始从“技术专家”向“管理专家”转变,这些兼备了技术与管理知识的CIO们越来越融入到核心战略,成为变革的有力推动者。

2007年,在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指引下,通过电子政务优化政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将成为新亮点。在原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专员、电子政务专家陈拂晓看来,信息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到政府机制改革中,并成为改革的助推器。在大型企业,企业战略已开始由“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那么,如何建立起快速响应的组织体系?雅戈尔集团CIO韩永生认为,以信息化促进组织变化,以流程性部门取代职能性部门将是2007年大型企业的重点和难点。

2006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和谐社会的体系下,如何弥合数字鸿沟?信息化不仅融入管理变革,更是弥合城乡鸿沟的重要手段。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万学道说,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最好的政策环境,如何利用3S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如何利用网络兼顾“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将成为2007年的农业信息化热点。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则表示,2007年医院的重点信息化项目是社区医疗,医疗体制改革是明年的重点方向,以信息化推进社区医疗势在必行。

集成: IT深入应用

IT技术融入战略变革,势必对IT系统的整体效应提出更高需求。在采访中,电力、电子政务、教育、制造、石化等行业的CIO都将信息系统集成列为2007年的重点信息化项目,信息化已从基础建设向深度应用转化,资源共享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成为2007年信息化的热门关键词之一。即使在IT应用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也已经被清晰地列入企业信息化规划中。

整合信息资源,意味着改变流程机制,以流程转变促进管理变革。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认为,信息集成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高效,“信息流”尤为重要。石化行业和制造业则更注重数据挖掘与建立数据仓库,将以前分散在各个单项系统的数据整合起来,深度利用。

据此,有关信息集成的技术都将为CIO们深切关注: 平台技术促进信息系统整合,SOA将支撑灵活多变的应用架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将深度利用数据资源。此外,在医疗行业和中小企业中,移动技术也为CIO们所看好,以此支持多种业务创新。

IT推动政务创新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陈拂晓

兼任IT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863计划和国信办有关专家组成员。因信息化建设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2006年,在万米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北京市东城区继续将公共服务向社区医疗延伸。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利用网格原理,划分为128个网格,将58万人口按照人、病、房三位一体的原则,建立起数据库。按照在东城区内弱势群体看病走路不超过十分钟、空间距离不超过300米的原则,部署社区医疗点,在全区设置了45个医疗站。

“东城区的实践充分体现出:‘政务’创新是龙头,‘电子’是为政务创新服务的手段,电子政务是政府业务与信息技术圆满结合的产物。”原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专员、电子政务专家陈拂晓说,2006年,电子政务显示出深入公共服务的良好趋势;2007年,在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指引下,通过电子政务优化政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将成为新亮点。

2006年电子政务进展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国家电子政务从此有了骨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首次将管理体制纳入其中,切中我国电子政务诸多问题的要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7年,对这些理念、思路的理解和贯彻执行的程度将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和进程,它是其他一切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总纲和标杆。而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尽快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问题。”陈拂晓说。因此,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将成为“电子”服务“政务”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IT用于管理必将引发管理革命,它将推动管理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结构性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是电子政务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使命。”

2006年6月,在全国召开的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曾培炎副总理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的是重电子、轻政务。“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仍是电子政务的一大通病。”陈拂晓指出,电子政务曾经走过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电子政务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办公手段改进的低层次、技术层面上,没有认识到其根本目标是推动政务创新,是行政体制改革层面上的重大战略行动。二是重技术、轻应用,以为只要采用先进的IT技术,电子政务就成功了一半,没有把政务放在首要地位,致使技术方案失去实际需求的指引和制约; 技术性能成为惟一的衡量尺度,造成行政成本飙升和巨额资金浪费。三是重建设、轻管理,从宏观上讲,由于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宏大目标及国家巨额投资长期不相适应,使诸如跨大系统的网络建设和跨部门的应用难于实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纵轻横”的局面,从微观上讲,则出现了盲目追求高技术,却未充分考虑日后维护管理问题,造成绩效不佳。

如何突破“重电子、轻政务”的误区?就是要以政务为重,把电子作为政务创新的手段。“从根本上讲,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成熟、可靠、实用和可管理的技术,而不是所谓的新技术。其基本要求是用得起、作用大和管得了,即这项技术的成本符合该政府机构的支付能力和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应用成效显著,且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政务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陈拂晓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框架下,解决“三农”问题、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城市和产业布局成为重点领域。因此,高效应急响应和指挥系统、3S技术(应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成为2007年的热点技术。

陈拂晓认为,尽管新的IT技术层出不穷,然而,技术与设备指标的先进性是随时间而改变的,并不代表电子政务的先进性。IT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的原则只有一个,即选择低成本、易维护、可管理的技术,这是使应用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应用持续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核心观点

“政务”创新是龙头,“电子”是为政务创新服务的手段。

迎接农村信息化新浪潮

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 万学道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曾任济南市苗圃组培中心主任,济南花木联合开发公司分公司经理、生产技术科科长、总经理助理,济南市植物种苗病毒检测中心主任。

“2006年是农村信息化环境最好的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国家20多个部委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农村信息化。2006年是一个转折点,农村信息化新浪潮已经到来。” 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万学道说。

2006年,国家各部委、省市各涉农部门纷纷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主题,探索多种信息落地的有效方式。2007年,农村信息化的新浪潮将会涌向何方?万学道认为,经历了多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将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第一大发展趋势是农业电子商务,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供求信息,而是渴望通过更广阔的平台实现更大规模的效益。农村经济协会、种植大户纷纷上网,他们将成为电子商务最活跃的群体。“2007年,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电子商务将成为核心。”万学道说。

第二大发展趋势是农村电子政务的继续深入。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中已有46%拥有门户网站,农业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成型。接下来,电子政务将继续向村一级延伸,利用信息化实现村务管理已经在山东、黑龙江、浙江等地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第三大发展趋势则是资源整合。“现在,很多科技类、生活类信息都是来自象牙塔的文献,专业术语特别多,农民真正需要的信息还需要有人去整理,需要数据挖掘。”济南市一直以农业网站资源整合为工作重心,万学道坚持认为,失去了“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

在这样的应用趋势下,农村信息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曾经有人认为,宽带上网就是农村信息化。“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在国外,像无人驾驶飞机这样的先进技术都是率先应用在农业上的。”万学道说。依据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层次,万学道提炼了四大技术应用趋势。一是网络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信息化的核心,现在许多省市探索的“三电合一”的技术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以此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第二,3S(应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成为农村信息化新热点。2007年,3S技术应用将成为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预计在未来3~5年内覆盖济南市所有农村,2007年将先在护林防火、水资源调度、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应用。

第三个层次是精准农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引进的美国凯斯公司水稻收割机,装备着机载水稻采集系统,采集水稻产量构成及分布信息,再通过卫星传输给播种机的遥感信息系统; 等到来年播种时,对于土肥的地,播种机就会多施种,土薄的地就少施种。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将成为“精准农业”的主力军。

实现“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数字农业”是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各方面、各种过程的全面数字化。

现在,农村信息化大部分还处于第一或者第二层次,精准农业、数字农业还只在大规模的农垦系统开始探索。万学道认为,资金和人才是制约农村信息化的两大瓶颈,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培育的领域,如何加大投入、把每一分钱落在实处是关键。农村信息化更需要人才,如何能留住人才?如何培养基层的技术人才?这都是摆在农村信息化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农村信息化需要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更需要应用。不沉下去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就只能被新一轮的竞争浪潮淘汰。”万学道说。

核心观点

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因此,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共同参与。

从数据分析中寻找创新源泉

雅戈尔集团副总经理 韩永生

兼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业管理与设计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负责国家863多项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企业的信息化到信息化的企业,是一个质的飞跃。”雅戈尔集团CIO韩永生说。在企业的信息化阶段,信息化是一种工具,尚未深入到企业组织内部; 而在信息化的企业阶段,信息化已经深入到企业的文化层面,企业已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组织结构,与信息化相对应的是网络化组织、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2006年,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变革,以信息化革新流程机制成为大型企业信息化的主旋律。

促使企业发生这些转折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与国外企业抗衡的主力军,国内大型企业纷纷进行战略变革,信息化也逐渐融入企业战略。

“要想拥有大企业的强势、小企业的灵活性,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变,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同时也需要进行组织变化,以流程化的组织取代职能性组织,建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组织体系。”韩永生说,“下一轮的企业信息化将会从分销ERP、生产ERP这些操作层面转向对数据的处理和加工,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层加工,可以成为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创新的源泉。”

对数据进行深加工,从数据中找到创新思维,韩永生认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2007年大型企业信息化的一大热点。根据二八原则,80%的价值源于20%的因素,如何抓住20%?企业的信息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财富,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就能找到20%的客户群。其实,雅戈尔集团上线数据仓库已经有四五年了,并在数据分析中感受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创新力量。

与战略变化相配套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这在大型企业中尤为困难。在韩永生的“铁箍理论”中,部门向后靠,流程向前移,信息化就像铁箍一样紧紧地把企业各个部门连接在一起,使企业建成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体系。

在中国,大型企业正在努力朝着流程化的部门迈进。韩永生认为,平台技术、集成技术将会在2007年更快地推广开来。当企业组织体系发生改变时,原有的财务系统、分销系统、生产系统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平台技术、集成技术的应用将打破一个个信息孤岛,充分发挥系统的整合作用。然而,信息化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管理、为了竞争而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管理,这是企业信息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核心观点

大企业需要面临由“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以流程性部门取代职能性部门,这当中,信息化将作为重要手段深入企业变革。

IT投资回报最大化

华普超市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信息总监 沈强

曾先后在陕西省宝鸡石油机械厂、北京羊毛衫厂、北京三友商场等单位从事信息化工作。

2006年,华普超市加入了IGA(国际零售商联盟)。在一次由IGA亚太区总裁进行的培训中,华普超市信息总监沈强特别想询问三个问题: 怎么选择零售业管理软件?选错了管理软件怎么办?国际零售厂商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是多少?尽管2006年零售业风云变幻,并购、合资层出不穷,但是沈强认为,零售业的变化多半还处于资本层面,IT对于国内大多数零售商来说,尚未融入为业务核心竞争力。

如何选择零售管理软件?“影响软件应用的因素包括软件产品本身及用户自身变革等。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知道这种软件适不适合企业呢?“一个软件使用者完全了解这套软件本身以及适不适合企业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企业如何具备这种预见性?”

选错了软件怎么办?2006年4月12日,苏宁电器集团牵手国际IT两大巨头――IBM及SAP实现ERP系统成功上线,投资近千万美元。“外资零售软件的介入使国内零售软件厂商面临很大冲击。”沈强说,软件厂商的格局变化直接影响到用户,一些软件厂商退出市场,导致用户面临着更换软件的困境。而每一次大规模地更换软件,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

“国际零售企业信息化投入比例是多少?”则反应出我国零售企业所遭遇的资金困境。麦德龙每年用于IT的投入占到全年销售额的5%左右。“超市是零售业内利润最低的业态,每年的毛利大致是12%~15%,纯利仅为2%~3%,这就决定了国内零售企业不可能有那么多钱投入到IT。”成本是制约软件选择的主要因素,一旦管理软件选择出现失误,企业就要无休止地陷入软件更替的痛苦。

沈强的疑问也深刻地道出了中国零售企业的IT现状: 中国大部分零售企业仍然处于信息化的艰难探索阶段。沈强表示,2007年将是华普超市近几年IT投资预算最低的一年,除了数据库迁移和网络改造外,其他信息系统都只进行局部调整。“对零售企业来说,经营模式和水平是最为关键的制胜因素,而信息化还没有融入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

核心观点

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均衡,用企业能够承受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是CIO义不容辞的责任。

SMB:远未爆发的IT阵地

东华纺织集团常务副总裁 杨文华

曾先后就职于高校、专业咨询机构和企业。199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尽管各大IT厂商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产品和战略铺天盖地,中小企业应用市场却远未爆发。”东华纺织集团副总裁CIO杨文华说。2006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继续深入,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局限性,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项目仍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局面,缺乏长远的IT战略规划。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间的信息化差距开始加大,资金上亿元的民营企业成为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第一梯队”,这些企业纷纷推出IT战略规划,有的甚至开始系统集成,与第二、三梯队的落差明显加大。从企业类型看,与消费者直接发生接触的企业与市场最为贴近,因而越来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向IT技术寻求支持; 而那些以代工为主的企业,市场反应比较迟缓,信息化应用也相应地处于初级阶段。

为什么SMB市场仍然不愠不火呢?“现在的IT技术越来越贵族化,阳春白雪,很多IT厂商在向中小企业推荐产品时,盲目应用高新技术,过分夸大产品功能,产品上线后才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杨文华认为,中小企业应用慢热一是由于IT厂商盲目乐观,为中小企业定制的产品没有从实际出发; 二是取决于中小企业本身,“我一直坚持IT技术不是第一位,管理基础才是第一位的,中小企业应该先学会理顺管理机制。”杨文华说。

杨文华认为,中小企业应用应该向两方面发展:一是产品要智能化、傻瓜化;二是要无忧化、免维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一种有效模式,ASP平台在2007年会取得长足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如何选择IT技术?杨文华精辟地提出了四大“宝典”: 一是中小企业在IT技术方面不要做先进者,要做学习者; 二是不要去看大企业用了什么样的技术和系统,要找同类型企业、找同行; 三是不要去听供应商怎么说,而是要听其他企业的信息主管怎么说,成功的和不成功的都要听; 四是不要和实施顾问谈,要和企业内部的实施人员谈,只有他们才能深刻了解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核心观点

共同期待简捷、安全、傻瓜化信息时代的来临。

迎接整合浪潮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技信息部主任 王聪生

自1985年先后独立开发的软件5项,组织开发软件3项,获得优秀软件金奖2项,银奖3项。参加编写的国家标准2项;起草编写电力设计行业标准2项,发表文章近30篇。2006年被评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特级专家。

“2007年电力行业信息化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长期研究电力信息化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聪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几年的调整,技术环境变化不大,不再具有显著特征,计算机、EAM、ERP具有诸多共性,整个电力行业更注重管理环境的信息化,而不关注IT技术细节的变化。”

王聪生认为,电力信息化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尤其是信息共享程度严重不足――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只想获取,不愿付出的想法大多存在。其次,应用系统“烟囱”林立,孤岛部门和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联系。

近期,电力行业信息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王聪生认为,2006年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信息化规划大多成型。比如他所在的集团公司在年初确定长期规划,各地电网、电力公司的规划也纷纷出台,这为未来5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这些规划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07年,这也是2007年行业信息化环境变化不会发生大的波动的原因之一。

这些中长期规划从管理入手,将分散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成多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电力行业的孤岛现象和“烟囱”林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其实,系统整合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只不过2007年整合的力度要大一些。王聪生分析,在过去的2006年,这种整合的力度已有所体现。例如,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西北某分部,由于信息化流程的改变,调整了100多名中上层岗位,这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市场压力的增大,使得电力公司为适应先进的信息化流程而做出调整已是在所难免。

在电力信息系统的整合中,需要重视几个问题,依次是:信息安全、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和信息化基础工作。王聪生认为,这几个方面将是比较突出的建设重点,信息安全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不能忽视。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则要覆盖全局,这是工程建设合理性的保障措施,能够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解决孤岛现象。2007年,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的重点是统一全行业的代码标准体系。2006年,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所制定的电厂ERP代码已被28家发电厂引入,今年的代码系统会更为广泛。

对于新兴信息技术,王聪生认为,电力行业更关注的是RFID、3S、3G、WiMAX、流媒体和电力线上网等新技术。“2007年,电力行业的信息整合将步入高潮。门户统一、信息统一解决了信息流的问题,随之而来要保障用户随时随地可以上网,但是目前的无线网络还不能满足需要――而无线通信技术应能弥补这种缺憾。整合之后的网络结构也随之变化,系统升级,服务器采购等,都需要关注技术。平台软件方面,Vista也值得关注,有一些新的应用对个人非常有用,比如表单和流程处理等。”

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王聪生认为,首先还是要能够满足业务需要,其次是产品的成熟度和经济性。“一个产品成熟了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先进性则无需过多考虑。现在的行业用户不再追逐概念产品。”(文/吴玉征)

核心观点

电力行业更关注的是RFID、3S、3G、WiMAX、流媒体和电力线上网等新技术。

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 教授级高工 吴正宏

自刚刚过去的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石油全面对外开放。相对于银行业的震荡,石油行业相对平静多。在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教授级高工吴正宏看来,未来一年内,信息系统的整合与深化应用、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维护和法规遵从与内控将是被关注的重点。

吴正宏解释说,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系统整合与集成成为信息化重点也在情理之中,包括“展示”层面的集成、数据层面的集成、应用和流程层面的集成等。这三个方面的集成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业务需要。“展示”层面的集成表现在企业门户的应用,用户可以得到各种所需要的信息量。数据集成则是将以前所有单个项目的数据统一和共享,梳理数据之间的关系,深度利用数据,建成各类数据仓库。但是这种只有交换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应用层面数据的集成,表现在公司一个完整的业务之间数据的流程化管理。“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面向业务的软件开发将为应用层面的流程管理带来新的模式,增强信息系统的适应性。”

吴正宏认为,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将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由于现在系统从单机、局域网发展到公众网,很多系统离不开网络,网络一旦有所闪失,最保守的损失也是基于网络的业务不能正常进行,再严重一点,数据被泄露、篡改,危害性更大。目前,石化、石油的财务系统、物资管理等关键业务的数据流都在网络之中,也有相应的备份,但是单项的安全措施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实施一体化的安全解决方案。

吴正宏强调了另外一个系统保障措施――运营维护。“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营维护标准,保证IT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吴正宏比喻说,在平房阶段并没有物业,而在楼房阶段则有专门的物业公司出现,这就像现在的IT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一套保障措施才能保证流程高效、低成本地运转。运营维护是需要相关的技术、标准去实施的。这种运营维护是对流程管理,建立一个自动化的IT平台,对IT系统有专门配置库,可以衔接好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之中。

最后将被关注的热点是法规遵从和内控。如果说前三者集中建立在IT系统的保障措施方面,法规遵从和内控则是强调对IT系统的管理,对目标的控制,对财务、流程以及安全等保障措施提出新的要求。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为例,它要求对整个IT流程做出检查,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可信体系。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加强内控机制,才能够有效规划IT系统建设,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

吴正宏强调,在石油、石化的各个业务当中应用了很多新技术,如GPS、GS、RFID等。这些技术融合在业务当中,没有特别突出的单项技术显著。应用这些技术首先要满足业务需要,成熟度和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经济实用性。吴正宏说,石化行业尽管看起来不缺钱,但是由于行业特性和成熟度,每一份投资都要谨慎、合理安排,并不盲目追求投资规模。(文/吴玉征)

核心观点

石化、石油的财务系统、物资管理等关键业务的数据流都在网络之中,也有相应的备份,但是单项的安全措施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实施一体化的安全解决方案。

社区医疗信息化唱主角

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 薛万国

多年来一直从事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是“军卫一号”工程主要设计成员,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电子病历研究,承担过军队和北京市多项电子病历研究课题。

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认为,随着整个医疗体系的变化,2007年的热点将集中在社区卫生信息化方面,这是国家力推的一个方向。大型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则将集中在信息集成平台,以满足各项业务需求,并兼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之需。医疗卫生的标准化工作持续发展,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和集成平台奠定了基础。

社区医疗将起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要提高社区医疗本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区域医疗信息共享被认为是重要途径,这在2006年已有成功例子,2007年将持续推进。

薛万国介绍,今后总医院将在医疗集成平台、无线和软硬件升级方面继续投资。集成平台是由于这些年医院信息化建设了许多孤立的应用系统,但信息不能共享; 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也是由不同的厂商实施,集成必将是大势所趋。要将所有的信息集成在一个平台,互通信息,电子病历相互认可,带动社区医疗发展。

薛万国说:“无线在医院的应用需求很大,如在医院病房中临床对信息的需求。对护士来说,他(她)需要执行各种医疗操作,同时还要采集病人的生命体征;对医生来说,他需要看病人的各种信息。如果我们采用移动技术到病房运用,就可以替代医生查房的需要,包括给病人的用药、看报道、检查影像等。同时,也可以取代护士对各类执行单的执行,减少医疗失误。目前,在301医院,已有54个病区使用PDA,进行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录入和特护记录。6个病区在试用小推车查房。”

软硬件升级是国内医院信息化的持续工作。以总医院为例,2007年将从网络改造,基础设施更新入手,要做好内部网站的改版,带动一系列的应用,做好数据库,搭建好沟通平台,做到数据可以随时共享上报等。除了这些系统,该院还要在临床医学方面投资信息化资金,比如内窥镜、心电临床医学、核医学等,做好医疗科研的信息化,为科研做好后盾。薛万国透露,这些科研和信息化改造的费用大概在2000万元,基本与2006年的IT投资持平。(文/吴玉征)

核心观点

社区卫生信息化必将成为新的热点。

信息集成重塑高校竞争力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蒋东兴

199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毕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脑网络与应用,近年重点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国内外会议和刊物上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部。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最早的单机、局域网、数字校园和新一代数字校园等阶段,从应用特征看,分别对应的是系统集成、应用集成、信息集成和社会集成。现在,高校信息化总体进入信息集成阶段,对应了知识管理、权限管理和信息检索等应用系统。未来几年则将是支付平台、电子证书和信息门户等具体系统的建设周期。

信息集成的基本思路是: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与服务,提高用户工作效率。信息集成的重点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共享、组织和控制,通过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高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

蒋东兴不关心现在清华大学70多个应用系统增加或者减少了多少,他关心的是信息流的畅通与否。保证信息畅通无阻,是新一代数字校园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目标。蒋东兴透露,2007年,清华大学要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教育支撑平台、财务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

对于新技术,蒋东兴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态度,他说,CIO更应该从大局考虑,注重信息流的应用。结合这一两年清华的信息化建设,蒋东兴比较注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以后统一门户平台,就要让用户随时随刻能接收到最新通知,可以利用WAP技术实现。移动办公也将是趋势,提高用户效率,还有多种移动服务,也将是在考虑的范围中。”而对这些新技术产品的选择,蒋东兴还是强调需求第一,成熟度第二,随后是经济性和先进性。而经济性应该包含在成熟度之中,因为成熟的产品具有经济性。

关于2006年高校信息化格局,蒋东兴直言不讳:“高校信息化总体波澜不惊,没有太大变化,新技术将结合实际环境应用。”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年,许多高校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已经出台。(文/吴玉征)

核心观点

通过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高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

以柔性IT系统应对业务之变

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总经理助理 贾凤军

2006年的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正式对外资开放。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总经理助理贾凤军认为,银行业开发之后,银行的压力来自监管层特别是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次是同业竞争,尤其指外资银行的竞争。为了满足监管和客户的要求,银行需要随需变化的战略,以及相应的柔性IT系统。

近年来,国际国内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监管环境是国内银行的业务重点。要遵从巴塞尔协议,银行就要避免风险,在少占用资本金的业务中开展创新,这势必会牵引银行开展多种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的业务,从而避免“绑定”少数大客户带来的风险。

贾凤军说,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基本特点。要减少风险,将业务转移到稳定、收益良好的客户群,就要对各种客户做出分析、判断,国内和国外的做法并不一样。国外银行的做法可能是根据历史数据建立模型以掌控风险。而国内的环境决定了国内银行采取的“信任”体系,比较缺乏客观的分析评估,这是当前银行IT系统需要调整的重要原因。

国内银行在一些服务形式上模仿外资银行并且动作迅速,比如设立客服电话、服务柜台等,这些基本的服务模式只要精心去做,差别不会太大。但是在核心业务上,外资银行可能有上千种的业务门类,而国内银行提供的业务则仅仅在百种左右,相差悬殊。要缩小这种业务差距,就必然需要调整业务方向,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用户,因此,IT系统的调整在所难免。“正如大多数人所说一样,国内银行IT系统的硬件环境是领先的,但是业务和系统融合则还有一定差距。”(文/吴玉征)

核心观点

未来的IT系统将要面向用户的系统,具有随时应变的能力,同时要增加内部管理,做好风险管理、客户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开放竞争。

上一篇:10位IT学者眼中的2007:“多元”迎接普及时代 下一篇:15位业界专家眼中的2007: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