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丑 第10期

时间:2022-10-28 09:47:22

摘要 丑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由亚里士多德引入了,而从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审丑现象日益增多,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但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在这里不做太多的阐述,或许是物质的富有,精神的匮乏;或许是社会分工高度精密化,机械化,从而使人失落了存在的意义;也或许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使得人们的理性王国轰然倒塌,精神无所寄托。不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审丑已经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美学 审丑 审丑的意义

在谈及审丑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应知道什么是丑,丑是歪曲人的本质力量,违背人的目地、需要的畸形,片面,令人不快的事物特性。与美相对,美学范畴之一。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审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所作出的对一种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按照丑的定义而言,丑可以说是完全消极不可取的,但是丑与其余所有美学范畴如喜剧、悲剧、崇高、荒诞都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作为一种必然的因素参与其中,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审丑的重视,那审丑对现代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一、可以让人直面现实 促使人警醒

丑与假,恶有着内在联系,构成事物的否定价值,但丑的不一定虚假,也不一定凶恶。而且我认为,丑更能表现真实。美和丑是一对孪生子,当人意识到美的时候,丑也就必然诞生了。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喜欢趋向美的事物,为了造就美就不得不掩盖丑的因素,这时虚假就产生了。

就如开头所说,丑与假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为了掩盖丑刻意去制造美而产生的虚假却更让人厌恶。在西方,现代艺术把目光投向丑,是因为他们感到置身其中的世界是丑的。我们知道,人们只有弄清楚丑、恶,才能防止丑、恶。隐蔽掩饰除了自欺欺人外,只能让丑、恶滋生繁育得更快。

现代艺术是要以真实的面容面对现代人自身的丑陋并引起人们的思考,由此,我们才会理解现代派何以那样热衷于追求和官能享受的描写,其用意在于警示现代人:人类何以造成并如何预防这些丑恶、荒诞事件的发生。 当然,在审视西方现代艺术时,我们不能否认少数人缺乏美学精神的“献丑”,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忽视这点同样是错误的。

这样看来,丑作为一种美学关怀,最为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生活的无意义,现实的非人性,面对平庸、病态、畸形的社会现实,他们不再乞求用虚幻的所谓美的东西来安慰自己,而是在丑之中展示真实的人生。

二、通过反向思维来拓展疆域

人类的艺术早就高度的成熟。原始社会古朴的的彩陶,夏商周时期庄严地青铜器,这些东西现代人可以仿制出来,但也只是技术上的仿制。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打着的也只是回到希腊的口号。可以这么说,追求美的艺术早就发展到极高的境界了,这时需要用丑来反抗和取代这种美。杜尚的艺术创作就是在反叛美,他把便器提名《泉》放进画廊,或给《蒙娜丽莎》的脸上添两撇胡子,这些非理性的艺术可以称作是“丑”的艺术。如果欣赏那些“丑”的作品在打动人心的同时还能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思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时作品就有了更大的外延。

对于丑的研究也是审美领域的扩张。雨果在他的《克伦威尔》序中说过:“……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里已经说明丑的独立身份了。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新生的现代艺术无疑是叛逆的,必然会受到批判。就如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艺术相继地产生,不断地被人批评,又不断地被人接受。可以说,今日的新潮必然成为明天的传统,而现在的传统又何尝不是过去的反叛?那些反艺术的行为,取消艺术的态度无一例外地是在艺术的名义下做的。换言之,他们想让艺术不再是艺术的时候,心里想着的却是要革新艺术,而不是当真放弃艺术。因此,丑对美否定的同时也就标示着美学领域的不断拓展。

当然,以上两点并不能说,我们已完全概括了现代艺术“审丑”的意义,但无疑地,它们可以证明丑并非全是毫无意义,毫无用处,完全消极的。现代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反向性的艺术,以荒谬古怪的艺术表现来歪曲那曾被歪曲的美和意义,以丑的意象去揭示人类的尴尬处境,从而将人从异化的现实中唤醒出来,从而把艺术导向最真实的存在。在自我痛苦和惶恐挣扎中,在失望和追求的煎熬中,现代艺术通过“丑”来震醒人们,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有关于生命和人生的伟大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2]美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40.

[3]论文学.雨果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0.

上一篇:儿子的好人缘是这样来的 下一篇:“双语”教育之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