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菊地膜无公害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28 09:33:44

贡菊地膜无公害栽培技术

摘要 阐述了贡菊的特性,从育苗、选地整地、适时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贡菊的地膜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为贡菊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贡菊;特性;地膜;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87-02

贡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也称徽菊、徽州贡菊,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绩溪县贡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6.67 hm2以上,成为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总结出一套地膜覆盖无公害生产模式。

1 贡菊的特性

贡菊喜腐殖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喜中性或稍偏酸土壤,pH值6~8,在低洼盐碱地不宜栽培。忌连作,连作易发生病虫害和土壤养分缺乏症。喜通风凉爽环境,生长最适温度18~21 ℃。早春温度超过10 ℃隐芽开始萌发。幼苗发育至孕蕾前均适宜较高的气温,过低则会造成植株发育不良,分枝和花都少。忌酷暑, 32 ℃以上气温持续时间长则易出现高温障碍,影响后期开花。花期要求温度偏低,过高影响品质。花能经受短时间0 ℃的低温,如时间长则发生冻害。贡菊地下宿根具有一定的耐寒力,可忍受-10 ℃左右的低温。

贡菊是喜光作物,忌荫蔽。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在荫蔽的环境中植株发育差,开花少。贡菊为短日照作物,秋季当日照时数缩短到13.5 h,气温降到15 ℃,开始花芽分化;当日照时数缩短到12.5 h,气温降到10 ℃左右花蕾开始发育,此期是贡菊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地下根喜湿润,一般苗期至孕蕾期间宜湿润,但土壤中水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烂根。但最忌雨涝,否则易导致整个植株枯黄而死。花期宜稍干燥,但不可缺水,否则叶片变小,减少花蕾数。

2 地肥无公害栽培技术

2.1 育苗

在避风、向阳、不积水处,选择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施腐熟厩肥22.5~30.0 t/hm2、石灰2 250 kg/hm2;然后深耕细耙,做高畦,开沟长120~130 cm,沟宽35 cm、深25 cm,畦面耙细整平,开好中沟、围沟和出水沟,以待育苗[1]。

贡菊生产期间,选择生长健壮、发育良好、开花多、产量高、无病虫害的植株系上红布带,做好标记,作种株。采收期间注意观察种株表现,淘汰不良种株。采收结束后,剪去种株地上枝干,挖取根茎,整丛栽于苗地。行距35~40 cm,株距30~35cm,移栽后用20%左右的清水粪浇透。地上覆盖腐熟厩肥或土杂灰等保暖越冬,翌年3月上旬,“惊蛰”前后,扒开土粪,浇1次稀人畜粪水,促进萌发生长。

2.2 选地整地

选择2~3年内未种植过菊科作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2]。3月上中下旬,进行第1次翻耕,结合耕地施新鲜石灰1 500~2 250 kg/hm2。定植前,撒施茶枯150 kg/hm2,然后翻耕,深翻细耙,做高畦,畦连沟宽1.2 m,沟宽35~40 cm,畦面呈龟背形。深开腰沟、围沟、出水沟。结合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0.0~37.5 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 kg/hm2,沟施于畦中央。

2.3 适时定植

4月中下旬定植。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栽种,起苗时整株挖起,顺着菊苗连同下端须根分成单株,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株高12~25 cm、茎粗壮、根系发达的菊苗栽种。菊苗拔起后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泡10~15 min再栽。行距40~50 cm、株距35~40 cm,每穴种1~2苗,深3~6 cm,覆土压紧,浇足定根水,栽植4.5万株/hm2左右。然后用40%甲霜灵锰锌20 g+15%三唑酮10 g+50%辛硫磷15g+401抗菌剂15~20 g,与100 kg肥细土拌匀。定植时,先在每个定植穴内放药土100 g,然后定植;种好后,在每穴桩下再撒药土50 g,防治病虫害。定植后立即覆盖地膜。

2.4 植株调整

为促进分枝,增加花量,促使主干粗壮,减少倒伏,提高产量与品质,贡菊需打顶剪枝3次。第1次,于定植物后15~20 d,齐地面3~4 cm高摘心,摘心后每穴选留健壮侧枝5~6个,即一级侧枝。第2次,于6月上中旬,保留一级侧枝长6~8 cm剪顶,每个一级侧枝剪顶后再留2个侧枝,即二级侧枝。第3次,于7月上旬,保留二级侧枝长12~15 cm打顶,每个二级侧枝打顶后,又留2个侧枝,即三级侧枝。每株留健壮的三级侧枝20~24个,平均90万~105万个/hm2。及时摘去多余的侧枝和过密枝、细弱枝,改善营养和通风透光条件。第2次或第3次剪枝后,可喷施浓度为500 mL/L左右的多效唑液矮化植株,温度高时浓度应稍低些。

2.5 肥水管理

贡菊生长开花需肥量大,根据贡菊生长需求要及时追肥。第1次追肥在第1次打顶时,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追肥在6月植株开始分株时,施氮、磷、钾复合肥225~300 kg/hm2,促进分枝;第3次追肥在9月孕蕾时,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375 kg/hm2,促进结花蕾。夏秋季,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跑马水”抗旱。雨季要注意清沟沥水,预防受涝烂根。

2.6 支架防倒伏

生长后期易受风雨吹袭而倒伏,为防倒伏,除做好培土壅根、打顶等工作外,花蕾基本形成后,可用竹扦等作支架,支撑、绑缚枝条,立支架应在下午叶梢蔫时进行,以防折断花枝。

2.7 病虫害防治

贡菊主要病害为褐斑病、霜霉病、锈病、白绢病、枯萎病等,虫害主要为蛴螬、蚜虫、斜纹夜蛾、天牛等。应以农业措施、物理技术和生物防治为主,辅助化学防治[4]。褐斑病为贡菊主要病害,苗期到采收期均可发病。该病从基部叶片边缘开始发病,后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被害叶片出现斑点,初为黄斑,后转为褐色,病斑不规则。病叶一般不脱落。在防治上,实行2~3年轮作;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钾肥,提高抗性;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湿度过高。可选用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或铜铵合剂每月喷施2~3次预防;当田间叶片发病率达3%时,选用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咪鲜胺、雷多米尔+王铜、噻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雾防治。霜霉病为贡菊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在春、秋季发病,表现为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褪绿斑,叶绿微上卷,叶背布满白色菌丝。春、秋2季大雨前后,可选用0.2%小苏打液喷雾,或高锰酸钾800~1 000倍液喷雾预防,效果很明显。发病初期,可选用小苏打、高锰酸钾、霜脲锰锌、雷多米尔、乙膦铝等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枯萎病夏秋发病严重,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病斑,边缘有微波纹状,很快失水下垂,根部及茎基部受害变为黑褐色。在防治上,施石灰调节pH值;定植时施药土;移栽时,苗根蘸高锰酸钾等药液消毒;增施钾肥,提高抗性;加强田间管理,避免雨天积水。发病初期,可用高锰酸钾、恶霉灵、敌磺钠等对水,对病株及周边植株进行灌根。白绢病、锈病可选用三唑酮、井冈霉素、硫酸铜、高锰酸钾、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农药防治。

防治蚜虫可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搭架后拉3~4 cm宽银灰色塑料带驱避;悬挂黄油板诱杀。另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等喷雾防治。防治蛴螬可于种植前施茶枯150 kg/hm2,或5%辛硫磷颗粒剂60 kg/hm2,或用阿维菌素3 000~4 500 g/hm2对水全田喷雾,然后再翻耕。生产中发现,可用阿维菌素等对水灌根。在天牛防治上,4月中旬至6月,凡遇晴朗天气,于12:00—14:00到菊苗地中巡视1遍,此时菊天牛都清楚地暴露在嫩稍的茎上,十分易捉,在捉成虫的同时,找出有萎蔫迹象的嫩梢,掐掉8~10 cm长的嫩稍装入袋中集中处理。另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在闷热天中午,选用甲维盐、阿维菌素等喷雾杀灭。

2.8 采收与加工

贡菊采收与加工要求应掌握“采花无杂质,摊花要均匀,焙花不焙焦”的原则。于生长到盛花期开始采收。待贡瓣平直、花心散开60%~70%,花色洁白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不要采露水花。采摘下来鲜花及时烘焙,如来不及烘焙可用竹匾等摊晾在洁净的通风处,避免农药等污染,厚度不得超过6 cm,时间不得超过12 h,以免堆沤发热,甚至霉烂,以保证花色纯白。一般分3批采摘,每批都要抢连绵阴雨天气前采完。

采用烘房烘花,烘房大小可根据贡菊生产量多少而定,烘架上下屉间距13~15 cm,烘屉圆形、方形均可,烘屉宽度以70~80 cm最佳。将鲜花铺上烘屉,屉上摊花,要朵朵近靠、均匀,厚度5~6 cm。烘花分3个阶段连续进行,第1阶段,烘房内的温度控制在40 ℃左右,以手放在烘屉上不烫手为宜,烘焙3~4 h。第2阶段,保持烘焙温度在80 ℃,维持5~6 h。第3阶段,将温度慢慢降低,将花烘干,取出烘屉,收藏干花。烘制过程中,要勤观察,勤调换,使能快速烘干,确保干燥,颜色洁白鲜活,外形整齐美观。烘焙出来的花颜色越鲜嫩洁白,越像刚摘的新鲜花,质量就越好。

3 参考文献

[1] 李顺平.黄山贡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118-119.

[2] 罗益珍,吴卫章,赖淑华,等.贡菊的繁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3):136-137.

[3] 柯紫英.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69,72.

[4] 丰玉成,余宜顺,何建江.贡菊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4):39-40.

上一篇:小麦冻害机理及补救措施 下一篇:贵阳地区高粱芒蝇发生规律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