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时间:2022-10-28 09:07:58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71-01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语言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88×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88×25=11×(8×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80+8)×25)。

3.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3.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总结。如比、分数、除法之间的互化法:5:( )=( )÷45= ,可让学生叙述:比的前项是被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是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母。简单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4.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想要理解数学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会翻译数学语言,将枯燥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反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概念很抽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我用图像呈现,学生看到向右下降的曲线自然懂得横向的数字变大,纵向的数字就变小,但两个数字的乘积是不变的,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反比例意义的关键――相关联量的乘积一定。

5.表扬、赏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到的天分,这种天分能否很好的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能否发现并且去挖掘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后获得了肯定或者表扬,老师在作业本上加上一句称赞性的评语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直接获得欢乐,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即可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我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鼓励:"你理解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你的作业给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继续努力吧!"。这些评价会使学生获得犹如沐浴着雨滋润的小树渐渐茁壮成长。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我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欢乐,也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6.注重课堂艺术,让学生喜欢数学语言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不仅是一位合格教师所毕生追求的教学目标,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品质。让学生喜欢、爱好自己所讲授的一切东西,这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兴趣的转化与培养。因为,如果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巨大内在动力。数学知识本身就蕴藏着一定吸引力,这就是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本身所拥有的魅力和趣味性所在,我们应该注重充分挖掘这些东西,以使其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此外,还应注重创设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我在讲授《时、分、秒》一节时,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一下子,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下一篇:浅议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