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彻底性原则

时间:2022-10-28 08:22:21

试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彻底性原则

内容摘要: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指导教学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1]21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其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彻底性和循序渐进性等教学原则,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理论。本文就其中的教学彻底性原则展开论述,力求深入发掘教学彻底性原则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 彻底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第十八章开篇就指明了一个现象,“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2]93面对这一现象,夸美纽斯分析了其原因并找出了补救的办法,即遵循教学的彻底性原则,“使每个人的心理不仅能够明白他所学过的东西,又能对于他的知识所涉及的客观事实作出健全的判断。”[2]93

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认为,打好基础是一门学科能够被学生彻底掌握的前提。这里所谓的基础,是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基本的悟性、独立的视角和学科的一般概念。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才能让其渴望学习,“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2]96同时,悟性的获得也极为重要,“青年的正确教育,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2]97只有通过学生主观的领悟,知识才有被掌握和内化的可能。

夸美纽斯还指出了一种情形,即“学校确实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2]98因此,他强调学生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和考察事物本身,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对事物已作出的观察。此外,打好基础还需掌握学科的一般概念,“应当在仔细学习一门语言或艺术以前,先把它的一般概念告诉学生,使他刚一开始就能明白它的目标、限度和内部结构。”[2]96

与打好基础相辅相成的是循序渐进这一要求,正如书中所比喻的:“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2]88教育也是一样,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理解能力给予相应的教育。由此可见,打好基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性急更不可怠慢。

二.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夸美纽斯认为,彻底性教学务必使学生从实质和源头上对事物进行把握,“因为只有彻底地懂得,并且记住了的东西才能够叫作心灵的财产。”[2]100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懂得”,夸美纽斯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用给予理由的方法去强化一切知识”,[2]101因此,在具体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涉及到它的原因和实质。其次,将知识化为“心灵的财产”,还需要不断地记忆。关于记忆的重要性,夸美纽斯强调:“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活动,能够从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2]101记忆的不断训练和强化,在儿童身上更应该给予重视,这样才能替可靠的进步打好基础。

所以,在深入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要留有空间让学生去联想和反思,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让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因为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因为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2]102

三.温故知新,勤于练习

夸美纽斯指出:“所教学科若不常有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教育就不能彻底。”[2]103他认为,通过教导别人的方法来复习巩固可以将知识牢牢地记住,即通过传授知识来巩固知识。因为在教导别人的同时也教导了自己,并且对于所教的内容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提问、讨论和指导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运用重述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后,让学生重述,如若有错,应替他改正,然后依次让其他学生重述,直到人人都已明白了那节课的内容。他还指出,“先叫聪明的孩子,使愚蠢的孩子有他们做榜样,比较易于跟上去。”[2]105

以上两种方法可时时运用,多加练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待学习更为用心,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能够让学生更为彻底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并由此感到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夸美纽斯的教学彻底性原则为我们展现了真正的教学应具备的态度、原则和方法。对于任何知识,深入而透彻的领会所带来的将会是快乐而坚实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3]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4]郭余欢.中西呼应异曲同工――《学记》与《大教学论》关于教育原则论述之比较[J].新课程研究,2008(4).

本文为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张梦清,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国家典型高新区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五年制高职社团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