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行省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的动向

时间:2022-10-28 07:41:26

[摘 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与中原的儒家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元代的科举举行的时间很短,录取人数少。元代科举共分三级考试,最基层的考试是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录取的士人被称为乡贡,而廷试录取的士人被称为进士。江浙行省的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这个特殊时期或战或降或隐居,本文就对其动向问题加以简略探讨。

[关键词]乡贡;进士;江浙行省;动向

元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当时的元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中,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江浙行省当时亦不能幸免于难,社会异常混乱。在这个混乱时期江浙行省的乡贡及进士的变现各有不同,有忠实维护元王朝而献身的,有坚守封建士大夫的气节拒绝出仕新朝的,有积极与新朝合作出仕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些乡贡及进士的动向。

首先是在抵抗农民军和明军进攻的过程中变现得异常决绝的一部分士人,他们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元政权。至治元年右榜状元泰不华,字兼善,累官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为人刚正不阿,《元史》中提及:“泰不华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太平为台臣劾去相位,泰不华独饯送都门外,太平曰:‘公且止,勿以我累公。’泰不华曰:‘士为知己死,宁畏祸耶?’”[1]元朝末年江浙行省方国珍作乱,“泰不华语众曰:‘吾以书生登显要,今守海隅贼反覆不能制,国家何赖焉?诸君助我讨之,克则君功,不克吾死以报国。”[2]后被方国珍部所擒,“泰不华目叱之,奋起夺贼刀,又杀数人。贼攒槊刺之中项颈,事闻元泰不华官追封魏国公,立庙台州。”[3]《元诗选》中论及:“而挺然抗节,秉志不回,乃出于一二科目之士,如达兼善、余廷心者,其死事为最烈,然后知爵禄豢养之恩,不如礼义渐摩之泽也。故论诗至元季诸臣,以兼善为首,廷心次之,亦足见二人之不负科名矣。”[4]延五年进士汪泽民,归居故乡宁国路,当时“蕲贼犯,宁国廉访使道童雅重泽民,日就之询守御计,城得无虞。明年长枪军锁南班等来寇,或劝之去,泽民曰:‘我虽无官,守顾受国厚恩,临危爱死非臣子节。’遂留宁国筹划战守,屡败贼兵。既而寇益,众城陷为所执,遂遇害,时年七十矣。”[5]至正四年进士彭庭坚,官至福建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屡破农民军,后死于部下之手,“岳焕素悍,从卒为暴,庭坚欲绳以法,焕,使部卒乘其不备,炸为贼兵突入,戕庭坚死。”[6]至顺元年进士刘耕孙,字存吾,茶陵州人,官至宁国路推官,“俄长枪军锁南班等攻宁国,耕孙分守城西南,日署府事夜乘墉固守。会江浙援兵至,城恃之备颇懈,贼以四鼓缘堞而上,城遂陷,耕孙力战死。”[7]乡贡潘伯修,字省中,黄岩人,当时“方国珍寇海上,浙江参政朵儿只班总兵至,将尽屠边海之民,伯修挺身率父老诣军前力争之,曰:‘倡乱者独国珍尔,吾民无罪也。’乃得免,后竟为国珍所害。”[8]元朝末期,这些江浙行省乡贡及进士在农民战争中变现出的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这与元朝廷中一些显赫的高官面对战争或望风而逃、或投降于起义军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外乎清人赵翼曾说:“元代不重儒术,延中始设科取士,顺帝时又停二科始复,其时所谓进士者,已属积轻之势矣。然末年仗节死义者,乃多在进士出身之人。”[9]

其次,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社会,有一部分江浙乡贡及进士坚守气节,不仕新朝。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应属诸暨人杨维桢,“先生以高科进士仕有元三十年,今行年几八十,而新天子以前朝老文学思一见之,将延入礼筵文馆。”遣翰林詹同文,奉币造诣门起之先生,以《老客妇》谢使者曰:“岂有八十岁老妇,去木不远而再理嫁者耶?”[10]由此,其坚守节操,不仕新朝的态度可见一斑。宋濂在《送杨廉夫还吴浙》这首诗中称赞道:“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11]宁海乡贡吴孝光,“乡举两试第一,隐居教授,方国珍欲罗致幕下,逃不赴。”[12]淳安人鲁渊,“由进士迁浙西提学,士诚称王命为博士,辞不拜还山。”[13]明初亦不就官,“洪武初徵修礼乐书,诏授江西按察司佥事,以病辞。”[14]嵊县进士许汝霖,明初不仕新朝,《元书》中提到:“又嵊许汝霖时用,纯安徐九龄大年,皆第进士,终不仕明。”[15]他对宋濂提及:“余先朝进士也,春秋又高矣,不足以辱明时。”[16]其不愿仕明之心跃然纸上。

最后,也有很大一部分的江浙士人愿意与新朝合作,积极入仕。例如被封为诚意伯的青田籍士人刘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官居高位。他在元至顺癸酉举进士,任高安丞。“尝与鲁渊、宇文公谅泛西湖,有异云起西北祥光,掩映湖波如绮,诸人皆赋诗记之,基独纵饮不顾,徐呼曰:‘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当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众骇以为狂。”[17]由此可见,刘基具有先见之明,他不满元廷,愿辅助新朝建立,“上既取州,闻基名遣使之,基遂与章溢、叶琛等诣金陵。陈十八策,上喜纳之。既而上决策,取张士诚。北取中原以定天下,基密谋居多。”[18]山阴人赵,元乡贡进士,“洪武六年春,被荐至京,高皇帝召与讲论经史,援传说,贯穿古今,奏对上辄称善,除国子博士。”[19]至治初年进士林以顺,字子木,莆田人。林以顺于元初时担任福建乡试的主考官:“洪武辛亥,有司以仁名上福建行中书省,试艺棘闱,主文衡者为前进士林以。”[20]元末明初古田人张以宁,泰定年间中进士,元朝时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21]吴兴人沈梦麟中至元己卯乡荐乙科,被授为婺源州学正,后迁武康令,“入明五司浙闽文衡,一考会试,年九十三卒。”[22]至元进士林弼,字元凯,福建龙溪人,“洪武初奉使安南,还来知丰城县事。以文学饰政事,孜孜爱民,士高其行,民颂其德,时比之卓鲁焉。”[23]元代的这些江浙士人不仅积极与新朝合作,接受官职,而且还有一些士人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以此来谋取出仕之途,“福建乡榜闽县陈信之、林文寿,元进士再中式。”[24]

元代江浙行省进士及乡贡积极仕明的占了绝大多数。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跟元朝廷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有关,而明朝的建立是汉民族进行民族斗争取得胜利的结果,这与以前的朝代有所不同,在这些江浙行省士人的心目中,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汉民族统治的政权,所以这些士人能轻易接受明朝廷,也减轻了他们出仕新朝廷的心理和舆论上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宋濂等撰.元史(卷一四三)[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565.

[2]高岱.鸿猷录(卷四・平方谷)[M].明嘉靖四十四年高思诚刻本,40.

[3]范景文.昭代武功编(卷二・朱永嘉汤东瓯削平方谷珍)[M].明崇祯刻本,30.

[4]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三庚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29.

[5][6][7][15]曾廉.元书(卷九十二)[M].清宣统三年刻本.

[8]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二)[M].明天启刻本,32.

[9]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元末殉难者多进士)[M].清嘉庆五年湛贻堂刻本,434.

[10]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八・老客妇传)[M].民国适园丛书本,206.

[11]张豫章.四朝诗(明诗卷六十八七言律诗一)[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417.

[12]德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79,396.

[13]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M].清嘉庆六年刻本,2895.

[14]陈衍.元诗纪事(卷十)[M].清光绪本,158.

[16]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八十五)[M].清涵芬楼钞本,2794.

[17]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六)[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1.

[18]黄光升.昭代典则(卷八)[M].明万历二十八年周日校万卷楼刻本,217.

[19]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九)[M].明天启刻本,997.

[20]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五)[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64.

[21]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2989.

[22]来集之.倘湖樵书(卷九)[M].清康熙倘湖小筑刻本,346.

[23]章潢.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十六)[M].明万历十六年刻本,200.

[24]谈迁.枣林杂俎(圣集)[M].清钞本,111.

作者简介:尹芳芳,女,(1986-),浙江衢州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元代科举。

上一篇:谈谈教材档案管理 下一篇:论档案馆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