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丧葬习俗文化

时间:2022-10-28 07:16:12

土族的丧葬习俗文化

土族的丧葬习俗,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的特点表现在丧葬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一个只有20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竟有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种葬俗礼仪,这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实属鲜见。究其原因,窃以为这与现今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不无渊源关系的。我们不妨从历史上有多个民族成分的人融合于吐谷浑的后裔土族而成为今天土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去寻找答案。

关于土族族源的讨论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但关于族源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起来竟有六、七种之多,一是“不可知论”,二是“羌人为始族说”,三是“蒙古族说”,四是“蒙古族变异说”,五是“白鞑靼说”,六是“沙陀人说”,七是“吐谷浑说”等等,这些关于土族族源的争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从学术界目前的探索讨论看,多数土族史研究者倾向于吐谷浑说,同时也被多数土族人所接受,不过吐谷浑只是现今土族这个共同体的主体而已。考据证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多个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到以吐谷浑为主体的土族共同体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族。土族学者桑吉仁谦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认为本文前面列举的六种土族族源说为假说,他强调指出:“我之所以要把它们确定为假说,是因为这六种说法都缺乏坚实的社会和历史的基础,没有普遍性,更没有可信性。”从而以大量的历史考据,来证明现在的土族就是吐谷浑的后裔。不过我们说过,吐谷浑只是土族共同体中的主体成分,除了这个主体成分,尚有其他民族成分。桑吉仁谦先生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考证,从远古开始融合到吐谷浑的后裔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其他民族成分有氐、羌、鲜卑、阻卜、蒙古、沙陀、维吾尔、汉、藏、回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蒙古尔孔”。毫无疑问,这些民族的先后融合形成了土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了解了今天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和其民族成分,就同样不难理解土族在丧葬问题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说,其多样复杂的葬俗礼仪的形成,是由于多个民族成分融合,多种文化形态大积淀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相处的民族发展历史。本文仅就土族的丧葬习俗作一简略介绍。

土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其先民从事畜牧业经济,居无定所,过着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后来因为迂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开始了牧农兼营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因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藏民族文化的影响,土族的丧葬方式有了由此到彼的改革,曾先后实行过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有趣的是在现今的土族葬俗中,这四种丧葬方式依然并存,成为整个民族约定俗成的丧葬制度。不过死者的身份和死因不同,其丧葬方式亦有区别。

天葬。近现代土族实行的天葬,其对象主要是因疾病而夭折的婴幼儿。当婴幼儿夭折后,不作任何祭祀和葬仪活动,因为他们尚未长大成人,所以不能给予成年亡人一样规格的丧荣葬礼。婴幼儿死亡后,无论贵贱贫富,不用棺材和灵轿,均用他生前穿过的衣物包裹尸体,再用麦草捆扎起来,请族中男人,在傍晚或黎明时分,将尸体背送到荒山野凹,不解体分尸,等待鹫鹰来啄食,故又称之为鸟葬。

除了婴幼儿一律实行天葬外,也有老人在临终时要求采用天葬的,但这为数极少。家人根据老人的遗愿,将尸体抬送到山上选定的临时天葬台,在喇嘛高声诵经超度的同时,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将亡人尸体肢解开,抛撒在天葬台周围,让秃鹫连骨头带肉吞下去。吃饱了的秃鹫高高翱翔于蓝天,表示亡人灵魂已升上天国。

水葬。实行水葬的是居住在大河之滨的土族人,如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居住在黄河北岸,为水葬提供了优越条件。居住在这里的土族大多数实行土葬和火葬,而水葬是个补充性的葬俗,因为水葬的对象是因病早逝的少男少女,或者因无子嗣而进不了祖坟的成年人。未成年的少年男女和无子嗣的成年人去世后,一般不举行葬礼,只是给死者换一套新衣,外面用白布裹住尸体,然后移放到铺有胡麻草或柳梢的木板上,由四到八人抬到黄河岸边,将尸体推入水中,让尸体随波逐流,向黄河下游漂流而去。

火葬。土族实行火葬,是继承了远古先民的葬俗礼仪,因为其先民占据辽阔的草原逐水草而牧,居无定所,采取火葬的形式处理死者的遗体是再合适不过的。到了明代以后,土族由畜牧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开始定居下来,但火葬习俗并没有因自理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认为人的形体是要消亡的,但灵魂永存,并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中不断轮回转世,反复流转,循环三界。因此认为,人死后实行火化,才能投胎于长寿无烦恼,福报极大的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免坠于饥渴、愚痴、苦难的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而反复轮回。鉴于这种的思想理念,火葬习俗更加盛行不辍,更加巩固流行。

土族的火葬,要视死者的身份和死亡原因加以区别对待,比如对高寿正常病故的老人举行极为隆重的火葬礼仪,其宗教色彩极为浓郁,而对非正常死亡者和青少年早逝者则采取最为简便的火葬程序。正常病故老人的火葬礼仪隆重肃穆,火葬程序繁缛。当老人病故后,乘体温未凉,迅速脱去身上的所有衣服,将遗体扶起,使其蹲坐状,双手向前上举合十,两拇指撑住下颌骨,面朝前方,用白布条自下而上地捆绑起来,以防变形。然后身披白布和哈达,小心安放在堂屋的灵床上,为防倾倒,周围用土坏、麻和纸团围固起来。灵床前设供案,供奉各类祭奠物品,至亲子女在灵床两侧守灵。

接下来派人到寺庙请喇嘛占卜火葬吉日,请本族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能工巧匠赶制灵轿(也有提前做好的)。土族的灵轿,用柏木制作,制作精美,形状就像一座金壁辉煌的宫殿,其正面雕刻悬梁吊柱,花卉图案,有绘“龙串云”的,也有绘“海水朝阳”的,顶部刻有日月图型,其余部分精心图色绘画,修饰华丽,其做工可谓美轮美奂,堪称壮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受。

到了第三天,一番祭奠之后,虔心将遗体移下灵床入殓。首先解开固形的白布条,再用左拧黄布条在每个关节处绾一绣球,然后披上黄布外套后殓入灵轿内,关好轿门,在家停放到出殡火葬之日。

老人病故后,请藏传佛教僧侣到家诵经超度亡灵,并做长达数日的经事活动。邀请喇嘛的人数,经事规模和时间长短,根据家境情况而定。喇嘛所诵经卷都是藏文经文,其内容宗教色彩浓厚,都是祝告神佛引领亡魂往趋佛国,投生天道。

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体祭奠日,土语称“日格”。届时本族所有成员,亲戚朋友,庄园友好等前来吊唁祭奠。其间由舅舅以“摆歪”(摊不是)的形式,对亡者子孙的孝道给予褒贬。其后请同村本家到提前选定的吉祥幽静的火葬场砌建火化炉。炉呈圆锥形,周围留有若干风火口,顶端留有烟囱,炉内下方设有放置亡者遗体的灶台。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五六点钟进行,由亲子和侄子们将灵轿抬到炉旁,儿子或侄子把亡者遗体从轿内抱出,面朝西方从炉缺口移入炉内,再把缺口封住。这时,大丧官叩头祝告道:“不要牵挂家事,踩着红色的阳光一直往前走吧!”孝子们哭诉道:“恩重如山的父亲啊,请您像蜡烛一样地燃烧,像黄表一样地化去,像佛灯一样地息灭吧!”随后从烟囱将烧化的酥油倒下去,用柏树枝从风火口将炉内柴禾点燃,不断向炉内添油加柴,投放五色粮食和祭奠物,直到遗体化为灰烬。过去是隔日或三天后、拣拾骨灰,现在于当日下午就拣拾起来,装入有尺许长的形似棺材的柏木匣内,外用五彩丝线捆扎起来,暂时埋在选定的风水宝地,待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挖出来葬入祖坟。

土族对于青少年早逝者和自杀身亡、暴死、横死者或因患恶疾死亡和难产亡命的妇女等也采取火葬,但其葬礼简单,程序简便,棺材简陋,不设灵堂,不做正规的法事道场,只举行禳解祛邪的迷信仪式,然后入殓,抬到远离村庄的山间沟壑火化了事。其骨灰装入木匣,埋在野外,不入祖茔。

土葬。土族受汉族的影响,葬俗中也实行土葬。土族崇信今生来世说,认为人是这个世间的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暂附之所。寿命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是永生。荣华富贵只是过眼烟云,金钱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粪土。人的寿命有限,死亡乃是必然。所以,人年过半百,就开始准备丧葬用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寿材,寿材通常选用柏木。经过长期积攒,买来上好的柏木,请来能工巧匠制作棺材,土族人把它称做“大房”。寿材造就后,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前来贺材,主人家设盛宴答谢。过一段时间后,又请来画匠绘画棺材,男棺画蛟龙,女棺绘凤凰,棺材正前方两侧画执壶掌盘的童男童女,书写挽联:“金童送上西天路,玉女引进极乐界”。

老人病殁后,迅速闭合亡人双目,口中含珠粒等洁物后闭合。紧接着请夫妻健在,儿孙满堂与亡人同性别的老者来给亡人穿寿衣。在穿寿衣前,先脱去生前所穿衣服,用柏香水清洗遗体,解下金银首饰,穿好生前准备好的所有寿衣,并在衣袖中塞进七个“打狗饼”。然后使亡人面朝上,双手并拢在躯体两侧,双腿并拢申直,暂时停放在炕上,等灵堂布置好后,再移到灵堂里。

灵堂设在正房堂屋,正中央设灵床,或在地上垫一层干净细土,将亡人头朝外仰卧于上面,身上用黄纸或被面等覆盖,用黄纸或专门缝制的护面巾遮盖面部。灵床前放一木桌,桌上放有香炉,点燃佛灯,供献各类祭奠物品。桌前放一火盆,焚烧纸钱。灵床两侧铺麦草,供守灵男女孝子坐卧,孝子们在整个治丧期间,要披麻带孝,男柱丧棍,女带长孝布。亡人遗体脚前点一盏常明面灯,以免亡人往趋极乐世界时迷路。

停放遗体和治丧事宜同时进行,经家族主事成员研究后,邀请一位德高望重,办事干练的人当丧官,来主持整个治丧活动。然后分别派人到寺庙请喇嘛或汉族老师傅(念经人)前来念经,人数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家庭富有的人,汉土结合,喇嘛、法师都请来各自作道场诵经,土族叫做“四门两道”。请阴阳先生前来测算出殡日期:向在外的家人、亲戚、来往密切的朋友家中报丧;特派一稳重的人到“外家”报丧;请乐人前来吹哀乐唢呐;男本家在所有门柱和大门上贴白纸挽联,女本家准备丧宴。

治丧期间属吊唁最为繁忙,吊唁者络绎不绝,每当吊唁祭奠者来到大门口时,坐在屋顶上的乐人吹响喇叭,通知治丧人员接客。吊唁者走进家门先将所带赙仪交到收礼处登记,主持人给一顶白布孝帽戴上,然后烧纸祭奠亡人,孝男孝女哭丧。祭奠完毕后,由本家安排席位吃丧宴。在前来祭奠的宾客中,外家人地位至尊,被称为“骨头之主”的舅舅在整个治丧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丧事的进程和成功与否。

喇嘛或阴阳老师傅的诵经活动,大体与火葬经事相同,其内容反反复复歌颂佛陀,赞颂佛国乐土,超度亡灵,指引亡灵往趋天国成佛。到了遗体入殓之日,其经事规模大到高朝,入殓仪式肃静庄严。入殓时将死者遗体从灵床轻轻抬起,慎重放入棺材,仰面停放,覆盖被面,用柏树枝、干花瓣袋、纸团等将空隙挤紧,然后盖棺盖,用木楔钉紧,这就算是盖棺论定了。

治丧的最后一个仪程是出殡埋葬。亡人的墓穴早已挖好,墓穴呈长方形,长一丈,宽四尺,深一丈,下方挖一放置材头的偏洞,其挖掘工作由本家青年男性轮流承担。到了出殡之日,完成送丧礼仪之后,由亡人的长子背对材头,反手将棺材从底座抬起,其余孝子抬两侧和后部,慢慢抬到门口,放到木凳上,将两根粗木杆捆绑在棺材上,由选定的本家抬棺男性青壮年抬起棺材,快步跑向墓地。抬棺人分若干组,途中轮流替换。到了墓地,首先祭祀后土,然后由送葬者用绳把灵柩吊入墓穴。这时孝子下到墓穴,在偏洞材头上点上长命灯,献上食品后出穴。这时,孝子们跪在墓前痛哭,诉说亡者养育之恩。送葬人轮换向墓穴丢土,直至将墓穴填平并堆起坟堆。葬仪结束后,送葬者悉数回到亡人家,孝子们在门口跪接。门口燃麦草火一堆,放有一盆清水和一把切菜刀,每个人净手后摸一下切刀,口诵吉祥词,然后入门赴宴。这一习俗表示祛邪禳解,杜绝厉鬼附身进门作崇。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上一篇:浅谈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 下一篇:煎饼店大梦想巧妙营销年入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