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刺绣的魅力

时间:2022-05-22 12:56:34

在青海湖东部、祁连山南麓这个被称为青藏高原上彩虹的故乡的地方,居住着一个神秘而勤劳的民族――土族。这个民族的风情总是与美丽的彩虹联系在一起。你看那土族妇女的花袖衫由彩虹的七种颜色组成,也叫“七彩袖”,那红色象征太阳和幸福,黄色象征大地和丰收,蓝色象征天空和安宁,白色象征牛羊和吉祥……彩虹故乡的人用绚丽的色彩装扮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于是刺绣这种表现色彩的艺术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土族刺绣的种类

土族刺绣品种丰富,花样繁多,绣品大体上可分为4类:一是实用类,这是七族刺绣的主要品种,丰要有鞋、袜、腰带、辫筒、枕头等;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有钱包、笔包、裤带、寿帐、挽联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这只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区分,实际上许多东西既是实用品,又是礼仪品,很难严格划分。现从中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加以介绍。

1.辫筒。这是土族妇女装束发辫的布袋,也叫辫套。土族姑娘出嫁时要举行戴头仪式,亲人们郑重地将辫筒佩戴在她的发辫上,所以戴辫筒也是已婚妇女的象征。土族妇女一般将辫筒成对地佩戴在胸前。将3寸见方的绣片3至6片按规矩并列排在布袋上,并配以其他装饰物,就成为一副完整的辫筒。由于地区不同,辫筒也风格各异,有的以刺绣花纹为主,辅以其他少量装饰物;有的从上到下绣满花,有的则绣一半或只绣两头。青年妇女的辫筒秀丽花哨,老年妇女的辫筒淡雅古朴。所以辫筒既是护发套,又是装饰品。

2.腰带。土语称之为“普斯尔”,男女皆用。一般用黑、蓝、绿布缝制而成,总长在4米左右,两头裰以大块绣片。绣片的面积大的有40×60厘米,称为“达包”腰带,妇女系用;绣片小的腰带能像衣袖那样筒起来,男女都系用。妇女系腰带时将一头绣花片吊于臀部,另一头绣花片横压其上,从背后看去一片华丽;男子则将绣花带头耷拉在两侧,别有风趣。腰带刺绣面积大,所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占主体的是以太极图为核心的莲花纹样和以“ ”字为基础的连续图案纹样,土族称为“富贵不断头”。腰带刺绣以盘绣为主,兼用平绣,绣制密度极高,只有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绣女才敢问津,一条精美的腰带甚至要花教年时间才能完成。

5.钱褡。这是土族妇女的装饰品,一般宽15厘米,长60厘米左右,上面缀3至4片方形或长方形的绣片。过去每个绣片就足一个口袋,作为装钱币之用,故称钱褡。现在,爱美的妇女们用荷包、针扎、小镜子等精心装饰,使昔日的钱袋子成为今天璀璨琳琅的装饰品。钱褡图案以花卉和简练的动物图案为主,多衬以白底,用平绣绣成,素中见艳,十分谐调。钱褡由已婚妇女佩戴,成对地系在身前腰带下,跟身后的花腰带前后呼应,显得花枝招展。

4.围肚。也称兜肚、裹肚、缠腰子。土族围肚分两种:一种形如坎肩,属衣服类,在大襟上做一很大的口袋,上面绣满花,穿起来围着肚子,所以叫围肚,为男子穿用;另一种呈菱形或方形,做上口袋,绣上花,是一种贴身服饰,土族妇女多用此,叫“兜兜儿”。围肚是男女青年装扮自己的极好装饰品,也作为男女青年的定情物。青海“花儿”中所唱的:“大红的兜兜儿大红的线,扣线绣下的牡丹;为了个尕妹心扯烂,穿上个兜兜儿心才安。”因而其上多刺绣隐喻爱情的图案,例如“孔雀戏牡丹”“石榴抱桃”“蜂戏莲”“鱼戏莲”等。

5.鞋袜。七族对鞋袜的穿着比较讲究,一般男子穿圆口或尖口布鞋,用布贴或盘绣绣云纹图案,黑底白云纹,十分庄重,寓意穿此鞋可登云驾雾;妇女穿布靴,也叫腰鞋,有的土族妇女还穿翘尖鞋,花纹有云纹、波纹、卷草纹、几何图案等,采用多种刺绣手法,以强化它们的坚固性和装饰性。男女都穿长筒布袜子,多为黑白两色,袜底和袜跟绣有精美花纹。土族鞋袜也是亲友和情人间的馈赠佳品,目前土族许多地方仍然穿着这种带有古老遗风的鞋袜。

6.针扎、荷包。针扎是存放绣花针和少量绣线的物件,也称针线包,形状有喇叭形、菱形、圆形、葫芦形、几何形、动物形等,上绣各种精细的花纹。妇女们都随身佩戴针扎,有的要戴上几个甚至十几个,走起路来摇曳不停,圳有一番情趣。

荷包也叫香包,用绸缎、布料和棉花制成,分阳种:一种呈立体状,小巧玲珑,内装高原天然香料――香草,香气经久不衰,土族妇女和小孩每逢端午节都要以此装点自己;另一种形体较大,制作得较为复杂,呈浮雕状,内容多反映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如“狮子闹莲”“刘海戏蟾撒金钱”等,这类荷包被挂在衣柜里、墙壁上,也多作为吉祥物佩戴在小孩子的背上。

7.枕顶。青海各民族郜用布枕头,土族用得更为广泛。这种布枕头两头呈方形,枕顶绣有花纹,布袋内装软草。上族枕顶一般在18×20厘米之间,小的约5×10厘米,大的有20×25厘米,种类也多,分佑枕、抬枕、寿枕、凉枕、空心枕等,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葫芦形、马鞍形等。枕顶刺绣取材十分广泛,花卉、鸟兽、风景、人物等无不在绣女针下生辉,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简洁、自然、明快的艺术格调。土族姑娘出嫁前要在亲人的指点下精心绣制几十顶到上百顶枕头,这些绣花枕顶除少数留作嫁妆外,其余按婚俗馈赠亲友。

8.宗教用品。青海是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这里佛教寺院与内地寺院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大量应用刺绣来绣制佛像或装饰殿堂,佛殿顶棚上的横幔、柱子上的垂幢、桌子上的苫布,以及佛衣、法器、幢幡、佛像等无不显现刺绣的风采。用刺绣来制作佛像是土族刺绣的一大特色,绣女们虔诚绣制的精美绝伦的大幅佛像已成为青海唐卡的一个重要品种。

除以上所述,属服饰装束的还有热罩、耳套、衣领、口袋、披肩、筒袖、手套、裤带等;生活用品有钱包、笔包、书包、烟袋、眼镜盒、褡裢、桌布、桌裙、炕围、门帘等,有的妇女还在自己的住房里大显身手,床单、被单、枕巾、墙裙无处不有刺绣,甚至连天花板都绣了花。

土族民间刺绣的绣法和特色

土族民间刺绣绣法较多,按当地的叫法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拉绣、垛绣、辫绣、剪贴绣等,依绣品对象和内容的不同,采用的手法也不同。

平绣是民间刺绣中最常用、最主要的绣法。绣制时先用刀剪将白纸制成“花样子”,然后将“花样子”固定在绣布上依样绣花。平绣针脚细密,图案轮廓边缘整齐,且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既能绣小巧精细的绣品,更适于绣大面积的绣件,像枕顶、鞋袜、围肚、针扎等都用此绣法。

盘绣的工序较为复杂,传统方法是先在木板上刻成固定的图案纹样,称为“印板”,然后将印板图案拓在绣布上,依图绣制。绣时要用两根针分别穿一粗一细两根 线,穿细线的一针从绣件的反面穿入正面,然后用粗线在其穿入的针上绕一圆圈,再用细线固定粗线圆圈,如此反复,以这种针法绣出的绣件,纹饰整齐美观,且耐磨损,多用以绣制辫筒、腰带、鞋、靴等。

锁绣主要用于绣件的边缘加固,又起着花边装饰作用,图案有锯齿形、网状锯齿形、“品”字形等,严密有致的锁绣往往使绣品锦上添花。

用绣线排列成网状图案的为网绣,一般用于大面积补白,能产生镂空效果,在绣动物身躯和植物茎叶时多用此法,主要为加强色彩的变幻和绣件的装饰性,土族妇女绣鞋多用网绣。

剪贴绣是用色布剪成图案纹样,将其贴在绣件上,然后用扣针将边缘锁牢,形成一道美丽的轮廓线。剪贴绣省工省料,却能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切针绣是每绣一针间隔一针,一般用于较细的叶脉和花瓣的装饰,也大量用在图案边缘的装饰和绣件的连接固定上,其绣出的线条就像一条虚线。

参针绣用于表现同一颜色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效果。深浅两种色线互相交错地行针,衔接处须参差不齐,但不能露出痕迹,形成过渡色阶。

钉线绣是用较粗的线压在图案边缘,再用细线分段固定,形成圈边勾勒的效果。采用金银线压边,绣品就更显得富丽堂皇。

剁针绣是先将布料绷起来,再用特制的空心针穿上线,在绷布上来回穿刺,这样,布料上就留下小线圈,密集的线圈组成的图案纹样具有立体感。门帘、被单、枕头等多用此法绣制。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些常用手法,还有一些绣法已经失传,令人惋惜。

土乡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土族民间刺绣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因而刺绣多反映八宝和吉祥如意等宗教内容,有相当一部分绣品就是直接为宗教服务的。土族刺绣吸收唐卡的构图方法,又学习汉族刺绣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装饰性极强,那些组合巧妙的图案互相缠绕、互相扭套,而又布局谐调,反映出土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民族性格。

地域环境对土族刺绣艺术也起着很大作用。土族民间刺绣在高原土生土长,开花结果,同时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养分,它最大的特点是原始的古朴,件件绣品都体现着远古的印记。土族生活区地域辽阔,土族刺绣在风格上就显现出地区差异:深山牧民的刺绣以夸张的造型、庄重的色彩、泼辣的笔触和粗犷的线条,展现出豪放的民族气质;从事农业的人们,其绣品种类繁多,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浑厚朴实,以做工精细著称。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造就了土族独有的艺术特色:1.多元化的构图。土族刺绣在构图上采用多种手法,其构图大都有固定的模式和严格的程序,组合成的图案规整稳定,具有写实饱满性、均衡对称性、夸张性、装饰性等特点,图案变化万千。2.艳丽的色彩。土族绣女们用色无拘无束,多用原色,很少用过渡色,绣品彩度纯厚,对比鲜明,如许多绣品是在黑底色上直接用大红大绿的彩线绣成的,出现高反差、强对比的色彩效果。在用线上,土族刺绣用的是细韧、明亮的绣线,绣品因之呈现亮丽的光泽,这明显区别干云、贵、川的民间刺绣。3.广泛的题材。土族民间刺绣所反映的内容包罗万象,一些传统题材如丹凤朝阳、孔雀戏牡丹、兰雀探梅等被大量应用,还有一些绣品在造型和题材上仍保留着原始美术中龙、虎、凤等图腾印记。

风格古朴是土族刺绣的最显著特点。一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是与该民族的生产、经济密切联系的,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历史。那些大量出现于新石器和青铜时代青海彩陶上的网纹、圆点网纹、波纹、涡纹、锯齿纹、菱纹、回纹、“米”字纹、“十”字纹、“ ”字纹等等纹样,在土族刺绣中应有尽有。这些身居深山、草原,与世少有接触的绣女们,竟如此完整地保存和应用着这些古老图案,令人称绝。

过去多少年来,土族刺绣一直无声无息地生长在青海高原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青海土族刺绣艺术赴北京民族宫展出,她才就此登上了大雅之堂,揭开了土族刺绣新的一页。这次展览吸引了成千上万首都观众,引起不小的轰动。之后,土族刺绣先后赴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参加展览和交流会,在国人面前大放异彩。1988年,土族刺绣更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赴非洲多国展出,这些来自青藏高原的民间艺术品第一次强烈震撼了更加广袤的土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族刺绣开始进入市场,许多民间艺人成为刺绣专业户,同时也出现了推销刺绣的经纪人,土族刺绣作为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广为流行。这期间,传统刺绣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土乡人又开发了许多新的产品,刺绣从而成为土乡经济发展的亮点。随着土族刺绣名胜雀起,收藏爱好者纷纷来土乡淘金,国外友人对中意的绣品也不惜重金采购,土族刺绣艺术这朵雪城高原的奇葩,终于为世人所认知与青睐。

责编 少 华

上一篇:携手同行 共创奇迹 下一篇:霍松林诗文词联书法选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