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10-28 07:00:03

试论中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 要: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未成年人健全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未成年人加强引导,培养其健全人格。文章指出了未成年人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塑造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63-02

所谓未成年人,是指18周岁以下、未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因此,未成年人是指从出生之日起至未满18周岁的全体公民。我们知道,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的加速成长期,其人格发展尚未定型,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理念还主导着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行为,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未成年人道德情感及其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但是,“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个人品行的所有方面,如知、情、意、信、行等。因为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1]。总之,未成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意志品格坚韧、审美情趣高雅、道德情操高尚等一系列优秀品质,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许多未成年人的人格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培养未成年人具有完整而健康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未成年人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缺乏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遇到挫折坎坷以乐观的情绪对待,既不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易怒,但在现代社会,每个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溺爱,一些孩子从小就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反应过度。这些孩子有时候在学校不满老师的管教,回到家中又受不了家人的唠叨,所以就以逃课和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应对。以上这些不良表现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对其良好情绪反应能力的培养,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冲动易怒,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面对。

其二,品格和创造力的缺陷。这是国内很多专家早就意识到并指出的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两大显著缺陷。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显著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不懂得感恩报恩,认为自己所受的爱是理所当然的。”[2]还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年级越高创造力越低,快乐指数随年级逐渐升高而递减。”[3]相当多的未成年人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郁闷、自卑、缺乏创造力,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未成年人创造力低反映了想象力和自我表现、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等人格特质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

其三,性格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差,意志不坚定。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做事无目的,生活懒散,逃避与他人的交往,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意志品质不健全。并且对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困难不能积极面对,选择了逃避退缩,一些未成年人害怕人际交往,与他人相处时态度消极、冷漠,总是生活在抑郁和个人的狭小空间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最后,心理困惑较多。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和诱惑,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出现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由于难以适应新环境引发的心理疑惑;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和竞争超过了他们的承受极限从而产生的心理焦虑;由于现代社会中一些观念迅速突变所引发的心理矛盾;由于难以处理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等”[4],以上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二、未成年人人格发展问题增多的原因

从家庭原因来看,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与子女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目前家长的教育观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期望、重智能、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特点。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家长的这种高期望值往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体力、智力、人格等方面的真实水平,结果造成了孩子巨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了他们忧虑、困惑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这样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从学校原因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占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就是目前未成年人人格问题愈来愈多的学校原因。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一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好孩子,他们人格中好嫉妒、自私自大、脾气暴躁、爱骂人等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得不到及时的批评和矫正;只要学习差这个学生就一无是处,不少学习差的同学的开朗活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良好品质得不到肯定和赞扬,这会使他们离这些优良品质越来越远,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社会原因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但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占据着文化市场,未成年人出于好奇不加选择的对其模仿,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在这些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走向了违法犯罪道路,这严重影响了正在成长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也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毒瘤。

三、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人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所以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意义重大,全社会要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做好对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努力培养未成年人完整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格水平。

一是学校不能因为应试压力而忽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不能以单一的升学指标的高低和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使学校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关心学生成绩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品德培养的转变,使未成年人人格能够健全发展。

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格辅导。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的人格障碍得到有效排解,帮助学生治愈各种心理疾患,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人格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中,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人格差异性出发,注重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

第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所受的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子女与家长的相处时间最长,关系也最为密切,所以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而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及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我们要认真解决家长观念里成绩至上而忽视子女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培养的观念。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特长和爱好并支持、培养这些爱好和特长,同时努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净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这个我们生活、学习、交往的大空间,是人的自我意识滋生的直接领域,它是人们内在的追求、意念、情感的精神园地。社会文化思潮对未成年人心理倾向的影响不可忽视,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由于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他们的人格特征可能会被各种思潮影响、内化,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一旦影响到未成年人就很难矫正,还有网络、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现在网络上的一些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他们会不加分析地去模仿,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对这些传播媒介加强监管,消除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消极内容,净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氛围。

第四,加强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了解的基础。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与孩子沟通,增进了解。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才能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未成年人最具可塑性,成人的反应、态度、引导、呵护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及其最终成为怎样的人来说是太重要了。”[5]教师、家长这些与未成年人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要尊重关心他们,学会倾听和平等对话,丰富同他们的交流方式。家长和教师应当成为未成年人衷心敬爱的人,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向其输送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张丙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陈建强.我国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两大缺陷[N].光明日报,2005-01-24.

[3]苏军.应试教育阻碍创造力培养[N].文汇报,2010-09-30.

[4]李孟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贵州教育,2009,(20).

[5]王旭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J].青少年导刊,2011,(3).

上一篇:陕西辛亥革命光复中关中人的作用 下一篇:基于图书馆学学科分析专业英语教材编排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