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网络中可信的n%──谈网络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时间:2022-10-28 06:36:45

【摘要】《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微博的传播特点,应该是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之一。 陈鸥辉:微博确实在这个事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传播作用,它让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

通达网络中可信的n%──谈网络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话题引导:通达网络可信的内容有多少?人们无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进行准确的估量。但可以确信的是,人们得益于网络时代,也被错综复杂、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包围着。

“充耳不闻天下事”总不是明智的做法,盲目的跟风、站队也是不可取的,虚假的信息、网络的“乱象”,是否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网络信息?近期,在与几位一线教师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方韩之争”引发网络“乱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陈鸥辉:“方韩之争”,反映出了当今网络的种种“乱象”,不知道您怎么看?

陈鸥辉:“方韩之争”,从2012年春节前后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经从问题,转移到了“增高鞋”、“假发”的问题上,网络的关注群体之多,可以说前所未有。对这一问题,我的态度一直是中立的。方舟子合理质疑韩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合理质疑应该是基于证据合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对他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质疑所需要的第一手证据并不多,过度依靠逻辑推理注定使他在推论中陷入个人立场的陷阱。而韩寒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诚信”必然会受到民众的质疑,至于这个质疑的人是方舟子还是别人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寒是否经得起合理的质疑。但在其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网友,甚至是媒体,通过杜撰网络新闻,制造假名词、假证据等方式表示对其中某一方的支持,这种迷惑公众以达目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微博的传播特点,应该是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之一。

陈鸥辉:微博确实在这个事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传播作用,它让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个人的观点与发言,经过转载与传播,赢得更多的受众。集中起来,成为了一种网络舆论。这也导致一些盲从的,甚至并不知情的人在网络中开始了对他人的谩骂与污蔑,这样的结局已经将这场本来关于“质疑”的争论导向一场闹剧,无数的个人观点聚集起来成为一种网络暴力。所以,我们对传播者个人强调网络伦理,对受众强调网络的批判精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对于网络中真伪难辩的信息与言论,您认为该怎么处理?

陈鸥辉:早前,方舟子为转基因食品做正面宣传的言论,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在质疑的同时,搜索了大量的网络信息,试图让自己获得比较准确的结论。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却是各执一词,各有论证。遗憾的是,这些网络信息里引用的科学论据和科学实验的原始信息材料却很难获得,同时,面对网络流传的科学家实验视频,也很难辨别其真伪。若要让自己进行科学实验以得出科学论证,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几乎是不现实的。那么,在面对无法确信的证据信息时,我们应如何来追寻真相呢?我认为,“小心求证,合理推理”是我们思考的基本原则,就算不能获得全部真相,但若能借助于能够获得的帮助和尽量全面的权威信息,至少会让我们更接近真相。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网络中类似事件越来越多,这会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误导?

对于青少年来说,一种基于合理质疑的网络活动积极的意义高于消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在这次“方韩之争”中,有许多人为了宣泄个人情绪,爆出了一些人身攻击的言论,这些不理性的方式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误导。对教师来说,最好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科学的质疑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有怀疑的精神,而且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一位学生的网络质疑精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殷丽莎:作为学生,你是如何看待“方韩之争”的?

殷丽莎:我是一名青年学生,并且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思维、有感知的人。我没看过韩寒的一本书、一篇文章,因此我并不会因为崇拜韩寒而拥护他。我没有了解过方舟子在学术上打过谁的假,揭了谁的幕,因此我并不会因为别人的成见而进行言论攻击。网络中有对韩寒的众多质疑,我认为不必把自己的“不可能”嫁接到别人身上。有些事情我们做不到,不能代表他做不到。而就方舟子的做法,文学作品不是科学研究,可以有虚构、杜撰、摘录、模仿等各种手段,用学术打假的方法来搞文学作品真伪鉴别就不那么适合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你觉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站队?

殷丽莎:我只是觉得,如果你相信韩寒,无论别人怎样诋毁他,你就可以坚信韩寒没有“”;而如果你本身就怀疑韩寒,那么即使法院宣判方舟子败诉,你心里依然会有疙瘩。所以也不用再去关注这件事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平,只看你想要偏向哪一方。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方韩之争”的结果会怎样,谁会是始作俑者,谁会是终结者,谁是受害者,谁是受益者,这都不得而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么看来,在这场争论中,你也有感到困惑的地方?

殷丽莎:作为青少年学生,无论怎样来说,我们看这些争论也都如水中看花,雾里看月般,谁又知道虚无缥缈的现实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只能从这些争论、这些网络信息风暴中慢慢懂得一些道理:我们要表里如一,我们要格物致知,我们要诚信道德……不去在这些网络信息中迷失自我,不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地分阵营,不去随意指责、批判他人,不随波逐流跟从他人,看待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思维与思想,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做的。

无处不在的网络陷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徐冬青:我觉得殷丽莎同学的表达非常真挚,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中,不仅是学生会产生困惑,一些大人也难免落入网络的陷阱。您觉得近期网络中有什么值得我们警视的问题?

徐冬青:最近关注了这样一则新闻:微博晒孩子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经历,结果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欺骗、绑架、敲诈。

警官问嫌犯:“你是怎么知道孩子的相关信息?”

嫌犯:“我在孩子父母的微博上溜达了整整一个星期。他家的情况,我熟得很!”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段子。事后,这位调查记者随意浏览了30多个地址栏为“长沙”的微博,发现不少博主除了晒孩子的照片,还透露出孩子的学校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等重要信息。目前微博以及博客成为个人化、个性化的展示平台,但是在人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背后,却暗藏杀机。网络上还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陷阱,例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这需要我们了解网络,增强防范意识。

上一篇:聪明的想法+简单的操作─谈Scratch在小学信息... 下一篇: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多媒体画面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