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体制内”的三个层次

时间:2022-10-28 06:34:03

最近,有公务员表示“收入不高、经常加班、还被外界误解,想辞职”。这一说法经报道后立刻被指责是“体制内”人员在“装穷”“撒娇”。从20年前政府官员下海潮,到如今外企白领也盼望捧上“铁饭碗”;从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的向往与羡慕,到社会上对“体制内”的贬损与批判……“体制内”,这一“标签”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那么,到底什么是“体制内”呢?

“体制内人员,主要是指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行政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此外还有部分国企高管。”上海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说。

“体制内”的概念肇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前,绝大部分拥有城镇户口的人都在体制内。那时,城镇就业人员都有“单位”,单位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基层组织,同时承担了从“吃喝拉撒睡”到“办追悼会”在内的广泛社会职能。严诚忠回忆道,当时并非完全没有“体制外”,“比如集体企业的临时工、民办教师等,只不过占比很小。”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瓦解,“体制内”占据空间越来越小。有专家认为,如今的“体制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最为典型,处于核心圈,事业单位处于中间状态,而国有企业则处于最。

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不断深入,“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量国企职工被推向“体制外”。“目前留在体制内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公共事业领域、资源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严诚忠说。在这些国企中,比较特殊的群体是国企高管。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工作的肖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银行,总行事业部的经理,以及各省市分行的行长层级以上的领导,还保留着行政级别,属于“体制内”,下面的员工则属于“体制外”。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一些整体上属于“体制内”的单位,也渐渐涂抹上“体制外”色彩。李桦在一家电视台工作近20年,她介绍说,“台里众多员工,有编制内的,也有编制外的,编制外的又分为台聘、部聘、频道聘多个等级,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台里的员工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据了解,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司机、保安、保洁等后勤岗位也逐渐从“体制内”剥离出来,有的还采取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

目前,我国有公务员约700多万人、事业单位员工3000多万人。从数量上看,“体制内”已绝对是少数。

硬币的一面,是许多家庭、个人对“体制内”的追逐与向往;另一面,则是社会上不少人对“体制内”的贬损与批判。今年1月,一份湖南省冷水江市的财政统发工资人员收入清单意外曝光,引发围观。不少网友在惊叹公务员工资如此之低的同时,也提出质疑,“你们体制内不是还有好多灰色收入么?并不值得同情!”在一些专家看来,“体制内”已出现标签化、污名化的趋向。对旁人这种标签化的认知,也有公务员觉得委屈,“都是‘体制内’,也分‘肥差’和‘清水衙门’,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权力不大,寻租空间更是有限,需要区别对待。”摘自《人民日报》

上一篇:女富豪戴秀丽离婚记 下一篇:官员处置房产有“妙招”